激活人才动能 加速“六个行动”

党建园地

2025-03-03 11:32

来源:《实践》杂志2025年03期 作者:李铀

A A A

  人才作为第一资源,在推进“六个行动”过程中发挥着基础性和关键性作用。为此,要全面优化人才工作“引育用”全链条,着力构建“精准引才、系统育才、科学用才”的新格局,全面赋能“六个行动”,为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内蒙古新篇章注入强劲人才动力。

   

  构建精准化人才引进体系,强化行动支撑力

   

  因地制宜,打破常规,提升引才灵活性。在新能源、生态保护、光伏制造等重大项目谋划领域,推行“揭榜挂帅+候鸟团队”模式,通过国家级科研平台发布重大课题榜单,吸引国内外顶尖科研团队进行关键技术攻关。聘请高校、企业、科研机构高端人才作为“引才伯乐”“引才大使”,充分发挥顶尖人才引领作用,力争“引进一个人才,带来一个团队”。在助企纾困过程中,建立“企业点单—政府搭桥—专家接单”的工作机制,摸排重点企业的技术需求,并与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共建专家智库,通过“科技特派”“技术巡诊”等方式,为企业提供短期驻点或远程指导服务,协助企业快速破解技术难题。在北疆文化建设领域,开展“北疆文化驻留计划”,吸引知名作家、艺术家、策展人等文艺人才开展创作,通过举办主题展览、文艺沙龙、非遗传承等活动,促进文化交流与创新发展。


  以产聚才,靶向施策,提高引才精准度。聚焦特色乳业、稀土新材料、现代煤化工等内蒙古优势产业领域,设立专项人才计划,完善“院士工作站”管理制度,吸引具有影响力的顶尖专家,提供“一事一议”“一人一策”等特殊人才待遇。立足新能源、现代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内蒙古新兴产业领域,建立“紧缺人才清单”,靶向引进一批“高精尖缺”创新人才与团队,拓宽人才“蓄水池”。依托内蒙古资源禀赋、产业优势和发展定位,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地区深度合作,布局建设一批科技研发和产业应用“双向飞地”,打造区域人才发展共同体,有组织地开展人才政策的宣传推介、信息搜集、技术交流等活动。结合光栅大科学装置、储能与新型电力系统等科技“突围”工程具体任务,依托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建设一批高水平创新载体,发挥“蒙科聚”平台桥梁作用,吸引国内外顶尖人才参与关键技术攻关与成果转化,促进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


  统筹协调,保障落实,树立引才大局观。充分发挥党管人才的核心作用,由自治区党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各项人才工作,明确发改委、科技厅、人社厅等核心部门职能,制定跨领域协作清单,确保各项工作有序推进。贯通“自治区—盟市—旗县”三级人才工作指挥链,自治区定政策,盟市出方案,旗县强执行,形成上下联动、层层落实的工作体系。建立“人才工作清单”考核机制,强化考核“指挥棒”作用,以考核倒逼责任压实、资源整合,推动人才工作从“被动配合”转向“主动支撑”。同时,围绕重点人才工作,完善住房补贴、医疗健康、子女教育等保障措施,及时兑现优惠政策承诺,持续跟踪落实情况,确保各类人才“有用武之地,无后顾之忧”。


  完善系统化人才培养机制,提升行动续航力

   

  聚焦科研攻关,打造高水平拔尖创新人才高地。高校与科研院所要以科研攻关为突破口,聚焦科技创新、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等重点领域,对接国家大院大所,整合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等资源,鼓励高水平人才参与国家级、自治区级重大项目,建立“基础研究—技术攻关—产业应用”全链条培养路径,使人才在科研实战中强化创新能力,在关键技术攻关中拔节成长,在科技成果转化中服务社会。要深入谋划基础学科人才培养,支持基础学科招生专业持续扩容,构建基础学科本硕博一体化贯通模式,延伸学生学习发展长度,为未来重大战略领域提供充足的人才储备。


  深化产教融合,建立高层次技术人才支撑体系。技术人才的培养要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动态调整专业结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与适配性。一方面,瞄准内蒙古优势特色产业领域,加快草学、生态学、食品科学与工程等重点学科与优势学科建设,开发特色课程模块,推动传统学科专业迭代升级。紧扣内蒙古新质生产力“突围”点位,加快增设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新兴学科专业,超常布局材料科学、数字经济等急需学科专业,大力推动北疆文化与数字技术、教育技术与信息化等交叉学科建设,主动对接内蒙古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需要。另一方面,牢固树立科教融合育人理念,强化科学研究对人才培养的反哺作用,将科技前沿成果融入核心课程、核心教材、核心实践等人才培养环节,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创新思维。推行“工学交替”“项目化教学”等实践导向教学模式,将企业真实项目、技术难题转化为教学案例,通过“在做中学”强化学生的技术应用与问题解决能力。


  紧贴市场需求,筑牢高素质技能人才根基。要以就业促进行动为契机,加强技能人才的培养,完善协同育人机制,推动校企长期合作,实现校企精准对接,确保人才培养结构与就业市场需求相辅相成,破解“有人没活干,有活没人干”的难题。扎实开展“访企拓岗”“访企拓研”等行动,了解企业的技术变化与用人需求,动态调整招生计划与专业设置。建立校企深度合作机制,通过“订单式”“冠名式”“定向式”培养模式,提前锁定学生就业方向,实现学校招生即为企业招工。完善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共同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专业技能课程,共同建立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共同开展实践技能教学,提升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匹配度。建立“技能人才服务专员”制度,为毕业生提供职业发展跟踪指导,形成“培养—就业—成长”全周期闭环。

   

  建立科学化人才使用模式,增强行动内驱力

   

  改革人才评价机制,激发人才干事热情。近年来,内蒙古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以“破四唯,立新标”为方向,通过破除人员地域限制,实行分层分类评价,推行代表作制度,淡化论文数量要求,考察实际工作业绩等立体化举措,优化人才评价机制。接下来,要进一步深化人才评价机制改革,以实践效能重塑评价方式,以行动目标改革评价标准,将人才价值创造与行动实施效果深度绑定,全面建立以实际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走出“破”得不够、“立”得也不够的困境。对参与重大项目谋划的人才,重点关注其核心技术攻关、重大原创性贡献以及产生的实际经济效应。对节水增效、生态治理领域人才,着重评估其技术落地效果、生态价值贡献与长期可持续性指标。对北疆文化建设人才,强化考核其文化传承创新力、社会影响力及品牌传播力。


  创新人才使用机制,提高人才使用效率。要建立以信任为基础的人才使用配套制度,以制度信任代替过度管控,为科研人才解绑松绑。完善目标导向“军令状”制度,在明确技术攻关目标的前提下,支持科技领军人才“挂帅出征”,允许其自行组建攻关团队,自主规划技术攻关路径,自由支配科研经费。深入实施“内蒙古科技英才计划”“青年英才领航计划”“科技新星计划”等人才项目,遴选优秀青年领衔重大科研项目,参与科技决策与人才评价,支持青年人才带队伍、挑大梁、担重任。授权高校、科研单位行使用人自主权,突破核定编制数量用人限制,建立更为灵活的人事管理制度,满足因特定项目产生的临时性用人需求。


  健全人才流动机制,优化人才资源配置。人才流动机制改革是优化人才要素配置的关键抓手,要打破地理空间与行业壁垒的限制,构建“市场主导—区域协同—政策护航”三位一体的流动体系。以“六个行动”需求为牵引,建立市场化导向的流动机制,推动人才流动从“行政调配”转向“市场驱动”,支持高层次人才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与科技企业之间“双向流动”,通过科研人才“双岗互聘”“多向挂职”等方式,设置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互聘岗位,推动智力资源跨行业调配。围绕“一心四园多点”人才发展格局,加强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和东三省的联通,深入开展“六个倍增计划”和“四项行动”,搭建区域人才合作交流平台,建设一批“人才驿站”“科技园人才库”“技术人才联盟”,推动区域间人才网络互联互通。优化人才流动政策保障的全链条,建立跨区域协调对话合作常态化机制,推进职称评审、职业资格跨区域互认,保障地区间政策的一致性与连贯性,破除因政策差异导致的人才流动障碍。


  优化人才保障机制,厚植人才成长沃土。强化全周期人才服务保障,依托云上人才服务平台,集成住房安居、医疗教育、配偶就业等生活服务事项,推行“一码通办”极简模式,实现人才办事“零跑腿”。针对农牧区基层技术人才,试点建设“人才安居驿站”,配套职业培训、创业孵化功能,破解“引才易、留才难”困境。深化多元化激励举措,设立“六个行动”专项人才基金,对在核心技术、节水增效、北疆文化建设等领域取得突破性成果的团队,给予一定比例的成果转化收益奖励。优化人才发展生态,针对异地青年人才,推出“北疆人才”服务包,定制化提供城市探访路线、本土方言课堂、民俗节庆指南等有地域特色的服务项目,破解“异乡人”的文化疏离。举办“人才城市体验”活动,邀请高端人才参与城市规划听证、文旅项目设计,鼓励其成为北疆建设的“主人翁”。通过有温度的政策供给和有精度的服务升级,以城市温度提升幸福感,以开放包容激发认同感,真正让人才“安心安业安身”。


  本文系内蒙古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内蒙古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赤峰学院)

责任编辑:张姝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