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党建园地

2025-03-03 11:26

来源:《实践》杂志2025年第3期 作者:杨艳

A A A

  “新质生产力”是当下的热词。如何理解和把握新质生产力?如何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从何而来?
  
  要理解新质生产力,首先要明白什么是全要素生产率。在我们投入的生产要素比如劳动力、资本、土地等这些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如果生产量还有增加,增加的那部分就会使全要素生产率提高。比如一家企业,去年在土地、劳动力、资本等有形的基本生产要素方面共投入了 200 万,产出是 300 万,今年同样投入了 200 万,正常情况下产出也应保持不变,结果产出变成了 400 万,这就是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再具体一点说,如果企业运用了新技术、开发了新市场、研发了新产品、运用了新管理模式,这些技术、机制、制度的改革,要素之间的组合,人的积极性的激发,都可能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由此可见,全要素生产率中的“全要素”,既包括劳动力、土地、资本这三个有形的生产要素,还包括技术、管理这两个无形的生产要素。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绝不是仅靠技术、管理这两个要素,而是这五个生产要素投入的整合、优化。众所周知,我国经济正经历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而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就来源于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由此,党中央提出了针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不足的系统的应对方略 ——发展新质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是什么力?
  
  新质生产力是有别于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和发展路径的、通过创新起主导作用的、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新质生产力就是在技术上进行革命性突破、在生产要素上进行创新性配置、在产业发展上进行转型升级,它的核心标志就是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

  和传统的生产力相比,新质生产力的“新”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劳动者“新”,从传统的以简单重复劳动为主的普通技术工人转变为能够运用现代技术、高端装备、综合知识的新型人才;二是劳动对象“新”,新质生产力的劳动对象既有高端智能设备,也有数据等新的对象;三是劳动工具“新”,由传统的机械设备向人工智能、虚拟现实、自动化制造设备等转变;四是基础设施“新”,不是不要传统基础设施,而是要优化升级传统基础设施,完善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和创新基础设施。

  我们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就需要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
  
  如何发展新质生产力?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提出:“健全相关规则和政策,加快形成同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促进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大幅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具体可从三个方面着手。

  一是打造现代产业体系。《决定》提出要“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未来产业是什么?是具有前瞻性的新兴产业,是能够引领发展、颠覆传统、兼具战略性和不确定性的产业,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方面。特别是我们现在已经形成业态的八个新兴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生物医药、量子科技。同时,对于传统产业也不能忽视和放弃,要依法依规、稳妥有序淘汰落后产能、化解过剩产能,推动设备更新、工艺升级、数字赋能、管理创新,让传统产业焕新升级。

  二是优化创新体制机制。必须加大创新投入,提高研发强度,大力发挥科技创新的核心驱动作用。不仅要在资金上加大对科研的投入,还要在人才、教育上加大投入,因为发展要靠科技,科技要靠人才,人才要靠教育,所以培养人才的关键和基础是在教育。要围绕战略性产业和产业链调整学科设置,健全培养机制和培养模式,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以及优势学科。

  三是完善金融支持体系。所有的生产要素,不管是传统要素还是新的要素,要形成生产力,离不开金融。在金融支持体系上,要发展耐心资本,除了天使、风投、私募这些投资形态之外,也包括政府的投资基金和产业基金,让资本由过去只出钱向又出钱又出力转变,最终形成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科技助力产业升级、产业反哺金融发展的良性循环。在金融服务对象上,不断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质效,把金融资源更多地聚焦到新质生产力的产业上来。在金融体制改革上,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打通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堵点难点。

  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是一项长期任务,也是一项系统工程,我们一定要抓住科技创新、产业变革的机遇,结合实际,积极布局,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的更大成效。

  (作者单位:霍林郭勒市委党校) 

责任编辑:郭晓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