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兰察布加快绿电替代 赋能产业提质增效

党建园地

2025-03-03 11:23

来源:《实践》杂志2025年03期 作者:王萌 侯泽

A A A

  近年来,乌兰察布市锚定绿色发展目标,坚持自主调峰、自我消纳,积极创新拓展绿能就地消纳应用场景,通过绿电替代传统能源,促进高耗能产业绿色化改造,实现绿能消纳与产业升级互促互进,形成生态与经济效益双赢的绿色发展格局。2024年,乌兰察布市新能源装机规模突破1678.8万千瓦,占电力总装机60.3%,超过火电装机,第一个千万千瓦级清洁能源基地已建成。


  做强做优绿色铁合金产业。全力打造国家绿色低碳先进铁合金生产基地。2024年,乌兰察布市铁合金完成产量1131万吨,占全区总产量的72%,占全国总产量的31%,国内首个铁合金密闭直流冶炼炉示范项目建成投产。技术装备水平、生产工艺、产品质量等方面已走在全国前列,能效达到标杆值以上产能超过30%,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24年11月27日,乌兰察布市铁合金科技创新研究院正式揭牌成立,标志着乌兰察布在铁合金产业转型升级与科技创新方面迈出坚实一步。2024年12月2日,内蒙古首列铁合金铁海快线(丰镇—新港北)顺利开行,铁路和海运的无缝衔接,为乌兰察布铁合金产品的高效运输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2024年12月18日,乌兰察布市成功举办主题为“智领未来,绿动铁合金——共创行业新篇章”的第32届全国铁合金学术年会暨2024·全国铁合金科技产业大会,不仅全方位展示了乌兰察布在铁合金领域的创新成果和绿色发展实践,更显著提升了其在全国铁合金行业中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做精做专绿色新材料产业。乌兰察布市积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聚焦碳基、氟基等新材料产业领域,坚持创新驱动引领,突出技改增效,新材料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创新发展水平持续提升。碳基新材料方面,全市现有锂电池负极材料生产企业17家,产能67万吨,目前是全国最大的负极材料生产地级市。当前正在推进的石墨碳素项目共10个,合计产能59.7万吨,其中负极材料项目7个,产能47.7万吨。引进储能电芯及系统集成产业项目建成后,乌兰察布市将形成包括负极材料、正极材料、隔膜、电芯制造在内的储能装备制造全产业链条。氟基新材料方面,全市现有氟化工生产企业7户,形成产能68万吨,占全区65%左右。目前,重点推进氟化工项目4个,总投资21.9亿元。


  做大做实绿色大数据智算产业。乌兰察布市是内蒙古国家算力枢纽节点重要组成部分,地质结构稳定、绿色电能充沛、气候冷凉,拥有直通北京144芯双回路光缆,端对端时延4.2毫秒,已形成主流智算供给服务商集聚地,成为京津冀算力用户的重要供给地。算力产业进入高速发展快车道。目前,全市已签约落地华为、阿里巴巴、优刻得、亚信、快手、万国、世纪互联、中金等38个数据中心项目,其中智算中心35个,总投资约1468亿元,签约标准机架规模超110万架。已建成标准机架26万架,投运标准机架19万个,上架率达73%,绿电平均占比70%。其中,苹果数据中心通过购买绿证方式,绿电占比100%。算力运营规模约60000P,智能算力占比超90%。华为问界汽车、盘古大模型、比亚迪、上汽集团、小鹏汽车、大疆无人机、商汤科技人脸识别、复旦大学等企业院校先后将AI模型训练部署在乌兰察布。绿色算力进京行动全速推进。与北京市经信局和海淀区分别签署合作备忘录,与翠湖科创达成“海—乌绿色智算服务平台”合作,首批2000P算力业务由优刻得公司承接。算力关联产业链条渐具雏形。全市已入驻运营16家服务外包企业,23PB的蓝光存储技术的内蒙古政务云大数据灾备中心已建成,存储21家委办局冷数据1.02PB。


  做新做活绿色装备制造产业。依托绿色能源快速发展的优势和装备配套需求,大力发展风电和光伏储能装备制造产业。同时,积极引进光伏组件、储能集装箱、储能电气系统等新能源装备制造项目,进一步完善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门类,为发展新能源产业提供有力装备支撑。目前,全市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全年形成产值41.79亿元。风电装备制造产业方面,全市现有正常生产风电装备制造企业9户,整机有效产能占全区5.56%;塔筒产能占全区20.48%,排名第2;风机叶片有效产能占全区6.57%;机舱罩产能占全区23%,排名第2。已具备生产10MW及以上大型风机配套生产能力,风电装备制造全产业链初步形成。光伏、储能装备制造方面,全市现有光伏装备制造企业1户,全年产量54.32MW,完成产值4289万元;储能装备制造企业2户,全年生产储能集装箱0.2GWh、储能电气系统0.5GW,完成产值4100万元。


  做深做细绿色制氢产业。全力拓展氢能应用市场,加快完善输氢管道布局,以上游氢气制备为主,下游合成绿氨、甲醇以及配套输氢管道、装备制造正在有序推进。目前,批复待建风光制氢项目3个(商都县中石化、四子王旗冀众、察右前旗格盟宜和),年制氢规模总量为19.32万吨,合成绿氨50万吨;配套建设新能源约500万千瓦,总投资超400亿元。此外,重点引进爱德曼年产600台(套)电解槽制造项目,逐步培育氢能全产业链;国内首条输氢管道“乌兰察布—北京”线列入“西氢东送”国家规划;全力推进乌兰察布至京津冀输氢管道示范工程;加快推动“鄂尔多斯—呼和浩特—乌兰察布—锡林郭勒”输氢管道内蒙古中部干线规划进程,形成贯穿内蒙古自治区东西的内部管网。同时,规划布局“察右后旗—商都县—化德县—康保县—曹妃甸区”输氢管道,进一步扩大东部氢能应用覆盖区域,逐步打造内蒙古自治区面向华北地区的氢能供应出口基地。


  作者单位:乌兰察布市委宣传部

责任编辑:张姝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