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红经济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板块。锡林郭勒盟在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进程中,深入挖掘本地特色文化和产业优势,通过融合发展网红经济,吸引更多游客,辐射带动地区经济发展,推动文旅产业发展、乡村全面振兴、边疆安定团结。
找准发展乡村网红经济“切入点”
丰富运营模式,让“沉浸式体验”覆盖文旅、牧区生活体验等新兴消费领域。将“那达慕”“摔跤赛马”“草原音乐节”“草原文化节”“赛畜会”等全盟各类涉农涉牧赛事活动嵌入苏木乡镇、嘎查村发展、建设、治理中,与乡村文明创建、生态保护建设、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等工作融合,按季节、地域、举办时间、参观路线、赛事类型等统筹安排各项活动,形成有影响力的活动周,打造具有乡村特色的网红经济品牌。
比如,参照东乌珠穆沁旗、西乌珠穆沁旗、阿巴嘎旗等地区农牧民自发组织中小型“那达慕”的方法、经验,积极推动农牧民自行组织或招引有实力的运营团队,开展“那达慕”“摔跤赛马”等民间赛事活动,举办全国各地爱好者可观展、可传播、可参与的农牧民文体娱乐活动。深度打造蒙古早茶、奶食、手把肉、涮羊肉、风干肉、黄油饼、酸奶饼等本地特有的饮食品牌,吸引网红吃播前来打卡。
再如,利用区位优势,通过“共享草原”形式,吸引中东部省市旅游爱好者体验草原生活,共同保护、修复草原生态,感受在草原生活的快乐。将苏尼特右旗、正镶白旗、镶黄旗等生态较脆弱的沙地划分为大小不等的“手拉手草场”,开放给游客自由租赁认领。“手拉手草场”生态修复模式以“块”为单位,“块”的面积可大可小,认领者支付100元—5000元就可以在一定期限内拥有一块“草场”的使用权,可以自主修复、管理。出租方提供蒙古包、土地、灌溉水源、修复工具等基本生产生活物资以及生态建设修复方面的技术指导,修复过程由认领者自行完成。同时,免费给在锡林郭勒盟有影响力的博主、大V等提供地块,并以其网名命名,引导修复者以VLOG(视频日志)的方式,全生命周期记录草原生态修复的过程,讲述构筑生态屏障的人文故事。除此之外,还打造生态观景、摄影路线,让采风者既能采集草原美景,又能记录苏木乡镇、嘎查村建设新风貌,更丰富、更立体地展现锡林郭勒盟生态保护和乡村振兴成果。
另外,通过举办“靓丽锡林郭勒”大赛,以生态写生文化节为主题,组织开展“锡盟美丽草原写生抖音大赛”等,鼓励群众利用网站、QQ群、微博、微信、抖音、快手、头条等新媒体平台,以公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展现锡林郭勒盟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生态安全、社会和谐稳定的良好面貌。
内外结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一是激发内生动力。鼓励各地有劳动能力的脱贫户、监测户参与本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将生态保护修复、生态产业发展和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相结合,使脱贫户、监测户既能参与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又能提高经济收入。大力推广积分制,鼓励有条件的农牧民参与旅游接待,对主动接纳游客的农牧户,按照一定积分予以奖励。同时,对给外来旅客免费提供水、电、网、停车等基本服务的农牧户,也按照一定积分予以奖励。借鉴正镶白旗在乡村治理积分制管理方面的成效经验,更好地发挥积分制在乡村社会治理中的推动作用。
二是充分借助外力。加大与字节跳动、腾讯等企业合作,增加传播流量。组织全盟各级媒体向人民网、新华网、央视新闻等央媒推送本地区热点新闻线索。鼓励基层群众向党报党刊、权威网站投稿,发布锡林郭勒盟乡村文明正能量作品。用好“网红”这个“专业”群体。“网红”群体具有粉丝量巨大、宣传手段丰富等优势,对于推介锡林郭勒盟可以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如,西乌珠穆沁旗的乌云嘎,粉丝已达到110.6万,单个作品点击量达到3.5亿次,传播量和关注度都有一定的保障。
三是培优育强返乡人才。人才是乡村振兴的第一资源,干事创业离不开人才。锡林郭勒盟充分挖掘返乡创业大学生的潜力,鼓励其参与到乡村建设和乡村公益事业中,通过设置苏木乡镇、嘎查村自媒体服务中心,利用宣传支持资金或嘎查村集体经济收益,采取以奖代补等方式鼓励返乡创业大学生和其他农牧民利用自媒体传播“锡盟好声音”。
作者单位:锡林郭勒盟农牧局(乡村振兴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