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 聚力“突围”向新而行

党建园地

2025-03-03 10:48

来源:《实践》杂志2025年第3期 作者:张文韬

A A A

  当前全区上下正在全力以赴办好两件大事、铆足劲头闯新路进中游。做大经济总量需要培厚科技支撑,提升发展质量需要强化科技引领,转换增长动力需要突出科技驱动,只有打好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攻坚战,最大程度破除制约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最大力度营造支持推动科技创新的浓厚氛围和良好环境、最大限度释放科技创新所蕴藏的巨大潜能,才能更好发挥科技创新“增量器”的作用,在创新驱动发展上迈出实实在在的步伐,为书写好中国式现代化内蒙古新篇章提供坚强支撑。
   
  以强化科技领域改革顶层设计激发创新体系活力

 

  加强党对科技工作的统一领导是坚持“四个面向”,统筹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科技创新力量、要素配置及人才队伍体系化、建制化、协同化的重要保障。要充分发挥自治区党委科技委统筹领导作用,加强科技工作顶层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全方位部署重大科技任务,进一步提升科技创新治理效能。坚持创新资源要素布局一体化,推动财政、金融、产业、教育、人才等工作相互协调,统筹布局科技创新各类任务、工程、计划、平台,优化资源配置,避免出现重复、分散等问题。坚持创新人才培育考评一体化,进一步完善各类科技创新人才培育机制,持续推进为科研人员松绑减负,建立和完善符合科研活动规律的分类评价体系和考核机制。坚持各类评估评价一体化,统筹推进科技创新统计监测、绩效考核、政策评估等工作,推动各类创新资源充分涌流。
 
  以深入推进科技“突围”工程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

 

  科技“突围”工程是自治区党委和政府着眼以点带面、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自治区科技厅紧紧围绕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要求,全面部署了“4+1”个突围点位,实施 36 项重点任务,各盟市积极跟进,形成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新局面。坚持自治区党委科技委统筹谋篇,全力调动各部门、各盟市、各类创新主体,以“领域突围、点位突破”,紧盯能源、稀土、乳业等优势产业布局新任务,围绕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生物技术等前沿领域开辟新赛道,打好有组织科研“组合拳”,积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强化党委科技办协调职能,进一步完善科技“突围”多点攻坚机制,抓好既定任务落地见效,加强对重大科技任务实施情况的跟踪问效,建立以产业落地为导向的过程管理体系。建立各部门一盘棋的协同机制,科技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共同研究、共同推进科技“突围”工程,在传统产业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未来产业培育方面同向发力。充分发挥自治区科技咨询委作用,加强技术分析、前瞻预测、风险评估等,提高重大项目布局科学性,降低技术路线试错风险。强化科技“突围”工程与自治区重点产业链、工业园区、招商引资项目的衔接,努力通过一个重大项目,引进一个龙头企业,形成一条产业链,推动实现科技“突围”工程效益最大化。
 
  以狠抓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提升创新辐射带动能力
 
  按照自治区党委和政府要求,在不断优化和建强地方队的基础上,发挥应用场景、区域资源优势,拿出真金白银,积极争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在我区布局。在推动基础研究方面,以创建怀柔实验室内蒙古基地为引领,充分发挥特种车辆和白云鄂博2个全国重点实验室在行业中的突出地位,不断夯实大青山实验室、鄂尔多斯实验室发展基础,布局建设鹿城实验室,加快自治区重点实验室重组步伐,打造特色鲜明的重点实验室体系。在推动应用研究和产业技术攻关方面,持续推进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强能力、出成果、见实效,积极培育草业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围绕落实“五大任务”,在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建设一批技术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新型研发机构等,构建产业技术创新平台体系。在推动区域创新高地建设方面,大力推动鄂尔多斯国家可持续议程创新示范区荒漠化防治和绿色发展,为全国乃至全球提供可持续发展的中国方案;努力将巴彦淖尔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打造成全国生态农牧业科技创新引领区、“一带一路”农牧业合作先行区和农村牧区一二三产融合样板区;积极创建呼包鄂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推动自治区高新区升级,以提升科技园区创新能力,开展政策先行先试优化创新环境,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以加强技术转移和企业培育体系建设增强科技创新产出力

  充分发挥“蒙科聚”平台引领带动作用,激励创新主体上平台、用平台,落实好积分奖励政策,对成果转化和技术交易给予资金支持,进一步发挥12 个盟市分平台和北京、广州、雄安等 16 个分中心的内引外联作用,促进高水平科技成果在我区落地转化。继续落实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政策,进一步深化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探索“先使用后付费”转化模式,开展科技成果“大起底”,促进更多的高校、科研院所科研成果向市场转化。持续实施科技型企业培育行动,落实好税收优惠、研发补助、企业奖补等普惠性措施,培育更多科技型企业实现“微升小”“小进高”“高变强”。布局建设一批自治区重点产业链创新联合体,优选行业龙头企业,联合区内外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牵头组建联合体,形成产学研融合新路径,构建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新机制。
  
  以抓铁有痕的干劲推动各项改革举措落地落实落细
  
  聚焦产业创新部署攻关任务,紧盯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动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科技项目管理模式,全面梳理重点领域技术瓶颈问题,形成任务清单,推广“揭榜挂帅”“赛马制”等项目组织方式,吸引国内一流团队参与攻关,集中力量攻克“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在提升传统产业方面,强化冶金、建材、化工等生产工艺智能化绿色化关键技术攻关,支持新型钢材、铜铝深加工、部品化和功能性绿色建材、精细化学品等高端产品开发。在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推动重大技术装备创新发展,加大煤基新材料、无机特种新材料、先进复合材料等研发和应用,加强绿色算力、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基础软件开发应用。在培育未来产业方面,推进人工智能、生物科技、纳米材料、智能材料、信息科学与生命科学融合等领域颠覆性技术研发,加快形成现实生产力。坚持政策协同统筹推进改革,全面构建“1+7”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对重点任务细化分解,创造性地落实好科技体制改革各项任务,加强科技与教育、人才、产业、金融等部门对接,密切配合、协同发力,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的深度融合。
  
  (作者系内蒙古自治区科技厅党组书记、厅长)
责任编辑:郭晓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