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2023年6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巴彦淖尔主持召开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识见”微公号2023年6月5日推出《大国治沙》,提到“沙海中绵绵铺展的绿色,是大国治沙的生动注脚”。
这一年,“三北”工程攻坚战全面打响。向着2030年全国67%以上的可治理沙化土地得到治理、“三北”工程区林草覆盖率达到40%以上的建设目标稳步迈进。
这一年,三北沙区植树种草忙添绿。开工项目40个,完成造林种草2000多万亩,功能完备、牢不可破的北疆绿色长城、生态安全屏障正在筑牢。
这一年,光伏治沙开辟新路子。内蒙古实施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库布其沙漠400公里“光伏长城”项目全面启动,新疆引进央企拉开了和田20万亩光伏治沙等建设大幕,创造出“黄色+蓝色=绿色”的新奇迹。
这一年,内蒙古103个旗县(市、区)全部纳入实施范围,去年防沙治沙950万亩,今年计划完成1500万亩以上、已治理702万亩。
与沙搏斗,我们很拼。
02
大国治沙,我们联防联治。
实施“三北”工程,是国家重大战略。
工程西起塔里木盆地、东至松嫩平原西部,囊括了13个省市、725个旗县,占中国陆域国土面积近一半。
地域之广、跨度之大、难度之巨,世界罕见。
“三北”工程三大标志性战役,“两个半”在内蒙古,60%以上的工作量在内蒙古。
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大力支持下,在相关部委的协调推动下,内蒙古与其它省区,开展区域联防联治。
——内蒙古、甘肃、陕西、宁夏4省(区)5市,联合布局毛乌素沙地5市交界区域生态治理项目。
——内蒙古、甘肃,共同打好黄河“几字弯”攻坚战、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
——内蒙古、辽宁,协同打造科尔沁沙地南缘跨省区锁边林草带。
——内蒙古、河北,合作开展生态治理、消除断档盲点、实现绿色连片。
……
凝心聚力、自上而下,省区联动,协同推进,一场声势浩大的治沙大会战全面打响。
03
大国治沙,我们系统治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种树的只管种树、治水的只管治水、护田的单纯护田,很容易顾此失彼,最终造成生态的系统性破坏”。
坚持扩绿、兴绿、护绿并举,“水库、钱库、粮库、碳库”联动,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
在内蒙古,打破项目行政界线,统筹实施护山改田、节水保湖、造林增草、治沙用沙等综合项目。
在新疆,采取疏浚河道、岸坡整治、农田整理、林草恢复等措施,构建河林草田复合生态系统。
……
只此青绿,不只青绿。防沙治沙,还要兴沙富沙。
内蒙古,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深入推进,板上发电、板下种植、板间养殖,增绿、增能、增收多赢,年内建设1320万千瓦新能源装机,可治理沙化土地230万亩。
甘肃平凉华亭市,持续建设核桃、花椒、树莓等产业基地近10万亩,人均林果收入超过750元。
辽宁阜新县,将防护林网建设、白玉都香瓜、扎兰营子苹果梨等产业项目一起抓,既治了沙,又致了富。
……
点沙成绿、点绿成金,老百姓的钱袋子鼓起来了,“主人翁”意识强起来了。
04
大国治沙,我们全民参与。
人民是中国治沙历史的创造者。
内蒙古宝日勒岱、苏和老人、王香果,宁夏“治沙英雄”王有德、甘肃八步沙林场“六老汉”,塞罕坝林场望海楼的护林员夫妇……老一辈治沙人用肩扛、用手挖,誓将沙漠变绿洲。
一茬接着一茬干。如今,防沙治沙的战线上,不断涌现着新一代青年的身影。
“三北”工程三大标志性战役,个个都是难啃的硬骨头,必须万众一心、全员上阵。
在黄河“几字弯”攻坚战区,鄂尔多斯鄂托克前旗干部、企业职工、学生等,一个月时间,在毛乌素沙地种树11.245万亩。
在科尔沁、浑善达克两大沙地歼灭战区,中央和国家机关、行业组织,与兴安盟干部群众一起,共同为黄沙披绿装;锡林郭勒盟农牧民“沙场领命”,歼灭沙地47.58万亩。
在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区,社会各界组成的植树大军,铺设草方格沙障、挖坑植苗、浇水填土,所过之处,茫茫大漠便披上了崭新的“网格衫”。
……
这场硬仗,我们全员参与,不获全胜、决不收兵。
05
黄沙止步,绿色回归。
大国治沙,我们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
大国治沙,我们走出了一条符合自然规律、符合国情地情的中国特色防沙治沙道路。
大国治沙,我们看到了“三北精神”、塞罕坝精神、八步沙精神、右玉精神的奋斗力量。
大国治沙,我们贡献了荒漠化治理的中国方案和中国经验。
与风沙的角力,是时空的交锋,也是精神的对垒。
勇担使命、不畏艰辛,锲而不舍、久久为功,必将滴水穿石,黄沙染绿。
大国治沙,我们步履铿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