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于洪文旅”发布的一段推介当地大米的视频火了!
在稻田里“开发布会”,英语、东北话切换自如,辽宁沈阳于洪区文化旅游广电局副局长彭勃的这波创意,收获众多网友点赞。
据报道,视频发布以来,“赵叔家”的水稻已卖出20多万公斤,订单来自全国各地。
类似推介方式并非于洪首创。早在今年8月,宁夏固原小伙马亮就在广袤的田野上,用一段英文卖南瓜的精彩视频吸引了全国目光,南瓜销量突破50吨。
10月中旬,马亮再次以流利英文与纯正西北方言“无缝切换”,为甘肃庄浪苹果代言,在某视频平台上收获了1000多单的销量。
我们不禁要问,“彭勃”“马亮”们做对了什么?他们的视频为什么会火?打动人心的到底是什么?带给我们什么启示?
近年来,各地文旅很“卷”。
从新疆伊犁文旅局副局长贺娇龙骑马出镜为当地代言,到湖北随州市文旅局局长解伟以古人装扮推介当地千年银杏谷,再到后来淄博、哈尔滨、天水等城市花式“宠粉”,一大批具有地方特色、风土人情的文旅IP陆续走红网络,各地文旅干部纷纷到一线“秒变”推荐官。
种种尝试,打开了文旅传播的新局面,同时也吊足了公众胃口,抬高了出圈门槛。
“彭勃”“马亮”们何以脱颖而出?好的内容、创意、表达是关键。
一口流利的英文,一口地道的家乡话,切换自如;一会儿着正装推介,一会儿着便装和种粮大户席地而坐。这种多元的文旅推介氛围和场景,让人眼前一亮。
有网友评价“一声赵叔乡音浓郁,太亲切了!”“新颖别致,创意独特,生活味浓。”
在宁夏固原小伙马亮的作品中,无论景致还是文本,都非常有创意,引得网友一刷再刷。
有人说,这种带货直播,不是想出来的,也不是演出来的,这是扎根故乡的人才有的真诚的、浪漫的现实表达。
当下文旅推介,不缺模仿缺创意,不缺表演缺真诚,不缺爆红缺“长红”。
即使文旅市场和行业已经很“卷”,但好内容、好创意、好表达依旧可以凭着创新“出圈”,实现宣传推介和产业“出圈”的良性共振。
文旅宣传“咋整活儿”?“彭勃”“马亮”们的“出圈”,对当前文旅发展进入瓶颈期和疲惫期的一些地方来说,提供了鲜活、深刻的经验,至少带来三点启示:
立足文化“整活儿”。
“沈阳的第一株水稻就诞生在于洪的大地上。蒲河无尽、浑河流淌,滋养着身后这片土壤从朝露到夕阳,伟大的播种者们携千辛万苦、看天地浩大,以无畏写沧桑。”
“高原上的苹果树,会结出两种果实:一种是山里的庄严主义果实,一种是川里的浪漫主义果实。庄严和浪漫之间,诞生了这自然主义果实——庄浪苹果!”
当我们为“彭勃”“马亮”们鼓掌时,实际上也是在为他们背后承载的文化故事喝彩。
生于青山绿水,长于乡土中国,每一粒“敖汉小米”的背后,都有一段瓜瓞绵绵的文化故事。
近年来,“中国小米之乡”——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与中国农业大学合作开展了“农耕记忆口述史”发掘整理活动,建设了敖汉小米博物馆、旱作农业主题公园、世界谷种研发基地、农耕文化旅游目的地,做深做精做透“一粒米的故事”。
“故事力”就是“影响力”。
只有讲好了农产品背后的故事,才能让人入得了心、产生得了共鸣。
只有深度挖掘、精准营销,才能让农产品“有温度、有文化、有故事”。
立足网上“整活儿”。
一声“赵叔”,既能用花式玩法介绍自己,又透着乡音,带着乡情,牵动乡愁;既能连接和拥抱外面的世界,又能脚踏一方黑土地,守候四季轮换,怀抱万亩金黄。
有人说:文旅这碗饭,还得“赵叔”煮才香。
文旅本就是一个与大众关联性强、互动性强的行业,做好网上宣传互动,走好网上群众路线,才能有效提升文旅的亲切感、吸引力。
立足特色“整活儿”。
“被看见”是许多发展故事的起点,但如何“被看见”?走精品路线、特色路线、差异路线是关键。
如生产全国1/3的汉服、掀动新中式风潮的山东曹县,承包全球1/4的泳衣,集城、泉、山、河、海、岛于一身的疗养胜地葫芦岛兴城,就是范例。
地方文旅品牌的宣传绝不是简单的模仿、一窝蜂地“扎堆”,而是要在保持自我特色的基础上出新出彩——这有赖于各地相关部门和文旅干部真正沉下身、静下心,找准特色、资源和优势,精准发力。
在广袤的祖国大地,书写生动鲜活的发展故事,需要更多“彭勃”“马亮”们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