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走进安徽桐城青砖黛瓦碎石路的六尺巷,一首“让墙诗”映入眼帘。
据记载,清代康熙年间,文华殿大学士张英的家人与邻居吴家发生土地纠纷。张家写信向远在京城的张英求助,张英回复了这首“让墙诗”。收到诗信,张家人豁然醒悟,主动退让三尺,吴家备受感动,也让出三尺。
图片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六尺巷口的山石上刻有张英的“让墙诗”。
“六尺巷”由此得名,也成就了一段关于良好家风的美谈。
02
中国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家风传承在立德树人上的作用。
例如,“不学礼无以立”的孔子庭训,“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的诸葛亮诫子书,被誉为“古今家训,以此为祖”的颜氏家训,“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的朱子家训,等等。
这些家训中流传的好家风,不仅令家族代有才人,更广为传播,构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始终滋养着国人的精神世界。
“六尺巷”故事的主人公张英一生博学广识,著述颇丰,但对后世影响最大的还是其家训《聪训斋语》。
谨守家风,让张氏子孙获益匪浅,他们或蜚声朝野,或著节岩疆,或噪誉文坛,或树望梓里,除张廷玉与其父张英被称“父子双宰相”外,还有“三世得谥”“六代翰林”等故事广为流传。
优良家风,是一个家族最宝贵的财产,也激励着一代代后人奋勇前行。
在中国,钱氏家族之所以“人才井喷”,与其良好家风密切相关。比如,近代以来,产生了一批优秀的知识分子,广为人所知的是对“两弹一星”有突出贡献的“三钱”——钱学森、钱伟长、钱三强,以及钱基博、钱钟书父子,钱穆、钱逊父子。
03
在波澜壮阔的百余年历史进程中,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树立的淳厚家风,已成为广大党员干部廉洁修身、廉洁齐家的传家宝。
李大钊一生俭朴、廉洁清正,还在日常点滴中教育影响孩子,其子孙后代一直传承着他留下的清俭家风。
谷文昌要求子女“要靠自己的本事吃饭”“不许沾公家的一点油”。他的爱人和5个子女在工作、生活上从未得到其任何“特殊照顾”。
作为开国少将廷懋的儿子,党的二十大代表廷·巴特尔继承了父亲朴实为民的家风,以“让牧民过上好日子”为信念,数十年扎根牧区。
廷·巴特尔(中)与来访的牧民们交流经验。
……
这样的红色家风,全党为之敬仰,子孙为之自豪,群众为之钦佩。
04
新时代的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如何顺应党风政风社风建设的现实需要?“识见”认为,应至少从三个方面入手:
从弘扬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入手。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四川眉山三苏祠了解三苏主要文学成就和家训家风,指出“要敬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参观六尺巷时,总书记说,“六尺巷承载着中国古人的历史智慧,要弘扬好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图片来源:共青团中央
像重德义、尚孝慈、倡仁忠等传统家风文化,应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共产党人的红色家风等结合起来,进一步发挥涵育道德、润泽心灵的教化功能。
从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入手。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们从牙牙学语起就开始接受家教,有什么样的家教,就有什么样的人。
孟母三迁、岳母刺字、曾子杀猪等典故,讲的正是这个道理。
习近平总书记曾引用“爱子,教之以义方”,就是强调要通过家庭教育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走稳人生的第一步,成长为对国家和人民有用的人。
从抓好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入手。
共产党人是引领社会风气之先的。对领导干部来说,家风连着党风、政风、民风、社风。
关于家风,习近平总书记曾有形象的比喻:“大家仔细看一看‘家’和‘冢’这两个字,它们很像,区别就在于那个‘点’摆在什么位置。这就像家庭建设一样,对家属子女要求高一点才能成为幸福之家,低一点就可能葬送一个好家庭。”
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家风差,难免殃及子孙、贻害社会。
从近年查处的案件看,出问题的领导干部普遍家风不正、家教不严。
推进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带头传承和培育共产党人的良好家风,管好自己和家人,以优良党风政风带动民风社风。
05
“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
林则徐曾这样教诲自己的儿女。相比于物质财富,良好的家风家教更为难能可贵,是留给子孙后代最值得珍藏的遗产。
时至今日,家风早已不只是一纸家训,它日用而不觉,如阳光,如细雨,浸润在我们每个人的人生记忆和精神底色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