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黄河在内蒙古五次拥抱 (二)

党建园地

2024-10-11 15:09

来源:实践杂志社 作者:

A A A

  黄河哺育文明血脉,长城铸就民族脊梁。在内蒙古境内,长城五次拥抱黄河。这拥抱,不仅是地理上的相遇、经济上的融通,更是文化与精神的交融。

  从“黄河入海流”到“征蓬出汉塞”,从“黄河之水天上来”到“不到长城非好汉”,长城文化和黄河文化的浪漫邂逅,形成了一条重要的历史文化带。

  同颂长城长,共饮黄河水。内蒙古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深入挖掘以黄河、长城为代表的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加强文化与旅游双向叠加、深度融合,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赋能乡村振兴,努力实现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激活文旅融合一池春水
  
  黄河奔腾千里,进入包头境内,与秦长城相依并行,两大中华文明符号在这里深情拥抱。

  在包头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内,一座名为《水旱码头》的实景群雕吸引了游人的目光,汉代到民国年间包头黄河两千多年的水运历史,以雕塑的形式跃然眼前。在这里,人们聆听历代先贤治理黄河、造福人民的动人故事,观看包头历史变迁和保护黄河的图文、实物展览。

  包头位于黄河“几”字弯顶端,建有包头黄河湿地国家文化公园、黄河风情街、黄河大集等黄河文化特色景区,黄河沿岸形成了连片的集美食品鉴、文化旅游、民俗展示、体验观光为一体的休闲娱乐地带。

  2024年初春,包头市举办“黄河观凌周”系列文旅活动,包括开河庙会、“遨游黄河”虚拟飞行、音乐嘉年华、非遗剪纸、烙画民俗、黄河故事我来讲、黄河通关文创集章、“我们在行动”保护母亲河研学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一周时间吸引游客5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逾1100万元。

  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党组副书记、副厅长孙国铭:黄河文化、长城文化都是中华文明的源头活水,都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和文化资源,我们要深入挖掘、充分展现蕴含其中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艺术传统,让人民群众触摸北疆文化脉搏、感知北疆文化神韵、汲取北疆文化营养,在景区的建设中把最具特色的历史文化形态、文化印记、文化符号等充分展现出来,让景区更好地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打造北疆文化品牌。

  境内共有5个朝代8条长城的遗址,作为中国东西部长城交汇、过渡节点的包头市,被称为“长城博物馆”。

  2024年5月1日,包头市重点打造的另一个国家文化公园——固阳秦长城国家文化公园,正式向游客开放。园区设有石筑长城、烽燧、分筑缝等15处游客打卡点,截至8月底累计接待游客20.1万人次。

  开园至今,园区先后举办“穿越千年·梦回秦汉”最美旅拍、秦长城徒步大赛、“长城内外是故乡”主题文化活动、“追寻秦长城记忆”中小学生科普研学活动、秦长城历史文化学术讲座、《塞上秦风》实景演绎等多项演艺+文体旅活动。看展示、观演出、听报告、登长城,游客以不同形式感受到固阳秦长城的历史风采和文化内涵。

  呼和浩特市长城科普学会会长高晓梅:近年来,在长城保护和发展上,内蒙古走出了一条乡村旅游、研学旅游、产业发展的多元化文旅融合发展之路。未来,内蒙古将继续深挖长城文化、景观和精神价值,进一步开发长城遗址沿线文化旅游、休闲农业项目,更好“串联”起长城脚下的文旅资源,让古长城不断绽放新“芳华”。

  包头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旅广电局党组书记、局长郭勇:多元文化在包头汇集,不断融合发展,美美与共。要充分深入挖掘黄河文化、长城文化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时代价值,把包头黄河文化、长城文化的名片擦得更亮、叫得更响。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古人对文旅融合的理解;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是新时代文旅融合的目标。内蒙古努力让长城、黄河等历史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以文化资源禀赋赋能文旅产业、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绘就文旅融合壮丽画卷。
      
  打造乡村振兴文旅引擎
  
  黄河在内蒙古五次拥抱长城,清水河县老牛湾便是二者的“初逢”。浩荡而来的黄河流过内蒙古高原的阴山南麓,从这里进入山西省;明代长城蜿蜒蛇行数千里之后,在这里与黄河相遇。大河与青山“并行”的壮观,在这里尽收眼底。

  边塞风光和窑洞景观交相辉映,黄河文化与长城文化水乳交融。在老牛湾,慕名而来的游人,或泛舟黄河峡谷,或眺望古堡边墙,或品尝炖黄河鱼、炸糕、酸米饭等特色美食,或带走小香米、香醋、果丹皮等土特产……总有一种打开方式,能让游客们收获满满。

  在当地,自驾车营地、神牛乐园、VR体验馆、黄河市集等配套项目陆续建成投用,老牛湾黄河大峡谷国家5A级景区也建设正酣,最美“爱情湾”太极湾、彩绘步道、牛转乾坤观景台、大塔民俗村等成为颇受游客欢迎的景点。

  中国旅游研究院副院长唐晓云:当前文化、旅游进入深度融合新阶段,非遗进景区、国风文化节、文物游径、考古研学等传统文化与旅游融合型产品备受市场认可。相关部门、行业机构、平台机构、从业者应发挥各自优势,以传统文化激活旅游产业新动能,实现文化传承发展与文旅消费升级双向赋能。

  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北疆文化研究所所长王海荣:我们要努力实现文化优势向旅游优势的转化,提升旅游产品的文化品位,推动非遗资源融入景区食、宿、行、游、购、娱各个环节,通过展示、科普、研习、互动、体验等多种形式,丰富景区游览内容和消费业态,使景区成为非遗活态传承的重要载体。

  来到准格尔黄河大峡谷的核心景观——崔家寨,一排排极具风情的石屋映入眼帘。崔家寨至今已有170余年的历史,2014年被评为“中国传统古村落”。这里的房屋都是依山势而建,高低错落有致,全部建筑都是就地取材,以当地的黄石板为材料。寨子里有油坊、豆腐坊、酒坊、醋坊等古建筑,真实还原了当年寨子里人们生活的场景。

  准格尔旗地处晋陕蒙三省区交界处,黄河从北、东、南三面环绕流经这里,形成了 “一河一城一峡”(黄河、长城、黄河峡谷)、“一王一召一曲”(油松王、准格尔召、漫瀚调)等文化旅游资源。近年来,准格尔旗出台多项支持政策措施,打造黄河第一村等特色项目,先后荣获中国最佳民族民俗文化旅游目的地、中国最美黄河峡谷风情旅游目的地、2023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城市等荣誉称号。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发展促进中心党委书记、主任崔建民:文旅产业是绿色产业,也是民生产业。作为文化资源优势省区,内蒙古要加快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以文化资源撬动乡村产业发展,实现文化资源与特色农业、生态旅游的融合发展,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贡献源源不断的文旅力量,走出一条“以农促旅、以旅兴农”的乡村振兴之路。

  区位优势明显、生态基础较好、历史文化深厚、乡村资源丰富,是内蒙古发展文旅产业的优势。近年来,内蒙古着力盘活黄河、长城沿线旅游资源,大力培育家庭农场、露营地、民宿等业态,注入了产业、带动了就业、激发了活力,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动能。
  
  坚定文化自信凝心聚力
  
  来黄河岸边,看高峡平湖,赴民歌盛宴。2024年8月9日晚,“唱响北疆”2024内蒙古民歌大会在乌海湖演艺广场盛大开幕。现场1万多名观众伴随着悠扬的旋律,共同领略民歌的独特魅力。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吕骥:内蒙古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民歌艺术更是独树一帜,深受大众喜爱。内蒙古民歌大会连续三年在乌海举办,从最初的唱内蒙古民歌,到现在成为到内蒙古唱民歌,用音乐搭起了各族人民交往交流交融的桥梁。希望这一文化盛宴能够激发更多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与传承,让民歌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历史上,长城与黄河的拥抱地,多是“走西口”的重要水旱码头,在这里,“口里”“口外”人流汇聚,各民族文化相互濡染。

  每年农历正月,内蒙古中西部地区男女老少走九曲黄河阵的习俗,据说就是“走西口”的人带来的。而在艺术领域,代表性的成果就是当地群众在长期的交往交流交融中孕育出独具特色的曲艺形式——漫瀚调。

  在清水河县老牛湾村,每年农历正月十五、五月十三,当地村民都会举办庙会,请来剧团表演漫瀚调。远近乡民聚于戏台下、集于山坡上观看表演,场面十分热闹。

  2024年8月11日,一场“千人黄河大合唱”在包头黄河国家文化公园震撼开唱,正式拉开了“包头黄河合唱周”的帷幕。这是联动沿黄九省的一次高水平合唱活动,在母亲河的见证下,来自全国各地的多支合唱团,伴着滔滔黄河尽情放歌,上演了包头的又一高光时刻。

  从口口相传的山歌村戏,到气壮山河的《黄河大合唱》,歌以咏志,一直是与这片土地气质最为契合的艺术形式之一。

  2024年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鄂尔多斯市博物院《黄河从草原上流过——鄂尔多斯历史文化陈列》获得第二十一届(2023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

  “作为常设展,《黄河从草原上流过》热度不减,自2023年9月亮相,吸引超过百万人次观展。”讲解员刘瑞介绍道。3个展厅,4000多件(套)文物,图文版式、场景搭建、多媒体辅助设备、互动体验设施等多种展陈方式,讲述着黄河岸边鄂尔多斯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和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故事。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意识形态与社会思潮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刘须宽:中华民族拥有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这是我们得以生生不息的最重要的精神滋养。我们必须以培根铸魂的历史使命,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推陈出新、守正创新,融入生活、融入实践,实现自然的亮丽风景线与人文精神的亮丽风景线的深度融合。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最深沉、最持久、最强大的力量。长城与黄河承载的精神文化内涵,为北疆文化的生成、发展夯实了底色和基调。 

  2022年2月,国内第一档以“长城”为主题的大型文化综艺节目《长城长》在内蒙古卫视、奔腾融媒同步播出,彰显出强烈的家国情怀和文化自信,唤起了观众的文化认同与情感共鸣。

  2024年5月1日至12日,“遇鉴中国”中华文化主题展上,中国漫瀚调亮相法国巴黎。积淀深厚的黄河文化,在融合之后释放出无穷魅力,在传承发展创新中,越发博大精深,深刻地影响着现代生活。

  奔涌的黄河、古老的长城,孕育出内蒙古人民包容、豪迈、坚韧的性格,交融出开放、豁达、乐观向上的文化品格。在长城与黄河拥抱的北疆大地上,每一个精彩的瞬间,每一次华丽的转身,都代表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奋斗精神,见证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伟大过程,体现着中华文明多元、开放与包容的历史。提按见苍茫,落笔成中华,我们不断前行,续写新时代的“长城故事”“黄河故事”……

  (采访组成员:宋明、吕亚娟、李贵文、张晶、高旭天,执笔:张晶、高旭天) 
责任编辑:郭晓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