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风电装备产业发展对策

党建园地

2024-10-11 15:01

来源:实践杂志社 作者:内蒙古工业大学课题组

A A A

  为应对全球范围日益严峻的能源危机,各国纷纷采取重大举措并制定能源发展战略,旨在缓解危机并实现可持续能源发展。在这一背景下,风能作为重要的能源类别,以其可再生、广泛分布和无污染等特点,成为全球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关键方向。通过大规模发展风能发电,可以实现更加可持续的能源供应,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为向清洁能源转型作出积极贡献。

  2022年1月14日,内蒙古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发布了《关于印发自治区新能源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1—2025年)的通知》,要求加快扩大产业规模。在“十四五”规划期间,内蒙古自治区计划达到每年生产800万千瓦以上的风电整机及其零部件、400万千瓦以上的太阳能电池及组件、360万千瓦以上的储能装备、5000套以上的燃料电池汽车电堆系统、800台套以上的制氢及工业副产氢提纯设备、40万吨以上储氢设备的生产能力,并将新能源装备制造业的产值目标设定为1000亿元以上。

  统筹风光资源科学配置,建立多元并网机制
  
  一是因地制宜发展分散式风电。优先支持全额自发自用和不占用电网调峰空间的市场化并网消纳项目,有序组织保障性并网消纳项目。在发展过程中,坚持生态优先、合理利用的原则,加快试点推进市场化交易,研究点对点电源直供模式。

  二是启动老旧风电场技术改造升级。遵循企业自愿原则,鼓励业主单位通过技改、置换等方式,重点开展单机容量小于1.5兆瓦的风电机组技改升级,促进风电产业提质增效和循环发展。对分散式风电实施“能接尽接、就近接入”原则,确保项目并网消纳。

  三是提升电力系统韧性。电网企业结合网内公用负荷情况,统筹做好市场化并网的各类资源优化配置,承担保障性并网消纳主体责任,统筹调峰能力建设,制定并网管理办法,做好各类项目接入及消纳的研究论证工作。

  鼓励发展“小巨人”“隐形冠军”“单项冠军”,增强产业链细分领域主导能力
  
  一是加快中小微企业融通发展。支持风电装备领域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管理提升、市场开拓,推动更多中小企业掌握“独门绝技”。聚焦齿轮箱、发电机、铸件、轴承、变流器等优势领域,加快推进科技型小微企业上规升级,推动传统零部件企业成长为科技型中小企业。通过参与项目投资等多种手段,支持初创型、成长型风电装备企业快速发展。

  二是建立数字化资产管理模型。未来风电市场产品的方向,将以全产业链技术为核心,我们应当不断提升资产运行透明度和标准化水平,实现资产管理的风险最小化和处置效能最大化。

  三是优化风光产业布局。结合风光资源富集优势、市场需求和区位辐射等特点,加强顶层设计,科学有序推进风光产业链一体化发展,打造“自主研发—装备制造—部件配套—基地试验—批量生产—高效运维”的产业集群,带动整个产业链联动发展、全面提升。
  
  深入推行“链长制”,深化推动“建链、延链、补链、强链”
  
  一是增强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强化供应链安全评估,开展断链断供风险摸排,迭代“产业一链通”技术,建立风电产业链风险监测预警机制。

  二是促进集群式产业链升级。强化“技术—产品—项目—企业—产业链—产业集群”的全链条培育路径,构建集群服务体系,培育创建一批新能源制造业领域省级特色产业集群核心区,协同开展集群竞赛,强化考核评估和动态调整。

  三是推动产业链向服务端延伸。创新服务型制造模式,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服务链条,提供系统总包、整体解决服务,提升新能源制造业附加值和竞争力。

  四是促进产业链条式延伸。实施优质企业培育工程,围绕产业链建设培育链主企业,围绕现代装备制造基地建设培育龙头企业,围绕产业链上下游配套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五是落实“链长+链主”协同机制。全力打造千亿级风电装备产业链集群,推动风电装备大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为风电整机领域培育出处于主导地位的企业。

  打造产业知识产权平台,推动创新主体进行产学研用合作
  
  一是依托专利建设风电装备产业公共信息平台。专利平台为各创新主体开展技术创新、实现技术和资源共享提供服务,着力突破基础材料、基础工艺、风电主控核心控制算法等技术瓶颈,推动产品标准化设计,提高产业链核心竞争力。

  二是提高企业专利信息利用能力。开展知识产权培训,定时发布专利产业报告以及宣讲视频,引导中小企业利用专利信息,掌握产业整体情况、企业技术动向与产品信息、市场风险及动向等。

  三是推动创新主体进行产学研用合作。培育建设内蒙古风电装备制造业创新中心,通过联合本领域骨干企业及产业链上下游单位,形成“公司+联盟”等运行模式。鼓励自治区风电企业同区内高校、科研院所加强合作,组建管理团队,成立研发团队和专家委员会,打造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运行机制。
  
  发展海上风电装备产业,促进跨产业融合
  
  一是推动海上风电走向“全产业链协同降本”模式。整机技术进步是降低海上风电成本的核心和关键所在,鼓励和支持内蒙古自治区风机制造企业深入开展主轴承等海上风电机组关键零部件国产化替代研究,尽快实现海上风电机组全面国产化,降低机电设备成本。深入开展风机大型化、机组轻量化、漂浮式风机、海上柔直等技术研究和示范应用。

  二是在产业创新领域支持有基础的海上风电企业成立创新创业共同体。促进“政产学研金服用”创新要素的有效集聚和优化配置,引导企业向附加值高的领域转型。吸引国内外海上风电装备加工制造领域的“龙头”企业落户,鼓励省内已有的配套服务企业融入产业链条,加强关键和核心技术的独立创新和联合创新。

  三是搭建平台,做好保障服务。以海上风电测试场为代表的产业化开发平台已成为产业链的重要环节,整合已有技术人才力量,制定海上风电开发、测试和评估技术标准,使装备的商业化开发有据可依,建设包含海上风电测试功能的海洋可再生能源测试平台,成立服务产业化需求和标准化的独立第三方认证机构。

  (本文系内蒙古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研究阐释党的二十大精神”(2023ZZ035)研究成果,课题组组长:李占峰,课题组成员:华连连、刘炯、许美芳、文宗川、王建国、彭佳) 
责任编辑:郭晓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