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产业体系向“新”提“质”

党建园地

2024-10-11 14:59

来源:实践杂志社 作者:邓秀秀

A A A

  乌兰察布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的重要指示精神,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锚定“闯新路、育产业、提总量、争进位”目标,积极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不断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加快构建起具有乌兰察布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今年上半年新开工建设新能源项目15个,拉动投资49亿元,新增新能源并网装机210万千瓦,规模达到1370.5万千瓦;以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建设为契机,从全方位布局算力产业、加快数据中心建设等多方面入手,全力推进“云谷乌兰察布”建设,目前已签约落地36个数据中心项目,已建成9处万卡级GPU“算力池”,单体10万卡级GPU算力集群开工建设,算力运营总规模达28000P……
  

  向“新”而行改造升级传统产业

  
  今年4月,乌兰察布察哈尔高新技术开发区“利用铁合金熔渣制备人造石材的研究及示范”实验项目取得成功,铁合金熔渣“化身”环保人造石材,实现了“变废为宝”。

  国内首创的全封闭原料棚和原料筒仓冶炼高硅,稳定达标排放的产尘点位,热装热兑项目实现生产过程整体清洁化……如今,走进乌兰察布各个铁合金工业园,看到的是干净整洁的厂区、道路两侧的绿树和科技感十足的光伏车棚。乌兰察布正以实际行动改变着人们对铁合金产业的刻板印象。

  进入新时代,乌兰察布凭借充足的电力保障、便利的物流运输等综合优势,吸引了一批具有行业影响力的铁合金项目入驻,铁合金企业火热建设、次序落地、不断壮大,逐步成为地区的支柱产业。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全市铁合金企业58家,产能达到1055.3万吨,占全国产能的21%,已成为自治区最大的铁合金产业集聚地和全国最大的铁合金生产地级市。

  当下,乌兰察布市铁合金产业正在努力脱胎换骨,让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成为产业代名词。过去两年,将不符合规定的普通合金矿热炉全部淘汰。

  深挖潜力,从“弱”到“强”技改升级一批。将列入改造的普通合金矿热炉,全部完成密闭,年可节约能耗23万吨标准煤;对国家不要求密闭的特种合金矿热炉,在国内率先试行密闭。两年来,累计完成节能技改项目39项,节约能耗27.4万吨标准煤。很多企业已实施5G智慧工厂建设,机器人等高科技装备和先进工艺一应俱全。

  延链补链,强力推进余气、余热、固废再利用。用矿热炉产生的废渣制作建筑材料、用矿热炉余热为居民提供冬季供暖、用矿热炉尾气制作甲醇……在乌兰察布市,生产一块铁合金所产生的废渣、余热、余气全部被“吃干榨尽”。

  推动铁合金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正是乌兰察布市把传统产业引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以新质生产力塑造发展新优势的生动实践。
  
  以“新”提质做大做精“四新”产业
  
  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向辉腾锡勒大草原,映在迎风转动的风车叶片之上,穿过一座座“最强大脑”,照进忙碌的智能化机械装备车间。崭新的一天,乌兰察布充满生机,涌动朝气。

  新发展理念下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新质生产力的赋能。今年以来,乌兰察布以新能源、新算力、新装备和新材料“四新”产业点燃新引擎,开辟新赛道,焕发出蓬勃生机。

  “云”上发力的大数据产业“风景”正好。乌兰察布先后建设运营了两条直通北京的144芯点对点光缆,端对端时延4.2毫秒,可进行毫秒级的业务切换,为京津冀地区高实时性算力需求提供支持;与北京市经信局和海淀区分别签署了“京蒙‘三绿’战略合作备忘录”及“共建人工智能产业高地合作备忘录”,与翠湖科创近期达成“海—乌绿色智算服务平台”合作,已承接北京地区医疗、交通、互联网等行业大模型训练算力业务超1万P。

  乌兰察布抢抓“东数西算”新机遇,以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建设为契机,以人工智能大模型训练场、国家“东数西算”网络枢纽节点、京津冀蒙算力供给走廊、智算中心集群建设为抓手,做多数据中心、做大算力规模、做足绿能成色、做活算力输出、做强算力产业,大力推进“绿色算力进京”,全力推进“云谷乌兰察布”建设。特别是依托得天独厚的优势资源、强劲的发展势头,吸引了华为、苹果、阿里巴巴、快手、优刻得等25家行业领军企业、36个数据中心项目落户乌兰察布。截至目前,总投资约1406.3亿元,签约标准机架规模超110万架,已累计完成投资238亿元。已建成9处万卡级GPU“算力池”,单体10万卡级GPU算力集群开工建设,算力运营总规模达28000P,智能算力占比超70%。

  被誉为“空中三峡”“风电之都”的乌兰察布,立足资源禀赋,把新能源产业作为提高经济发展质量的重要举措,向“绿”而行,创新发展,全力推动新能源产业再上新台阶。

  今年上半年,全市新开工建设新能源项目15个,拉动投资49亿元,新增新能源并网装机210万千瓦,规模达到1370.5万千瓦,跃居全区第二位。
  烘干、造粒、石墨化、碳化、筛分、除磁……经过一系列工序后,锂电池负极材料生产“大功告成”。在内蒙古恒胜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的厂房内,各条生产线正有序运转。

  “2017年,内蒙古恒胜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重组并技改升级后,采用箱式炉生产锂电池负极材料,这样生产出的产品,可以节能5%,节电10%。”内蒙古恒胜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杨东杰说。

  经过技改升级,内蒙古恒胜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全工序、全产业链条实现了数字化赋能、绿能化替代,企业降低了成本,增加了盈利。
  立足丰富的天然石墨资源和良好的石墨产业基础,乌兰察布加快基础性材料产业技改升级,集中精力发展以石墨负极材料为主的碳基、以PVDF为主的氟基、以玄武岩纤维为主的岩基新材料产业。

  乌兰察布市坚定不移推动资源往产业走,突出高端产业和产业链高端,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创新成果产业化,石墨烯、氟化工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倍增发展。2024年,全市石墨新材料生产企业达38家,综合产能147万吨,其中锂电池负极材料生产企业14家,产能54.2万吨,是全国最大的锂电池负极材料生产地级市。全市氟化工企业达7户,综合产能68万吨,占全区65%左右。形成“萤石—氢氟酸—含氟制冷剂”“氢氟酸—含氟聚合物”和“氢氟酸—含氟精细化学品”3条产业链,尤其在氟化工下游产业链的延伸和聚偏氟乙烯、电子级三氟化氮等深加工产品的开发上,已走在自治区前列。目前全市PVDF产能为2.9万吨/年,占全区100%,占全国26%左右,成为全国最大的PVDF生产基地。

  立足当下,一系列“新”成果正加速奔跑;放眼未来,一股股“新”力量正蓄势待发。在高质量发展的赛道上,乌兰察布正在以奋进的姿态勇毅前行。

  (作者单位:乌兰察布市融媒体中心) 
责任编辑:郭晓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