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金白银建项目,助力脱贫帮致富;卖了产品树形象,添了人气增感情……越来越多的北京优质产业、教育、医疗资源扎根乌兰察布,越来越多的乌兰察布绿色资源走进北京,京蒙协作在乌兰察布结下累累硕果。
产业联动 齐心共绘协作新图景
走进乌兰察布市察右前旗宏福农业产业园,一串串小番茄像珍珠一样从藤蔓上垂下来,悬挂在用于无土栽培的吊架上。园区配套设施采用绿色材料技术,通过果蔬种业生物、水肥气一体化、物联网与互联网集成技术等智慧农业和数字农业技术,实现了农业现代化、智能化。
2020年,北京宏福集团将产业园落户察右前旗。2021年底,该产业园首期“全智能温室”正式开园,形成集智能温室、包装、仓储和冷链车间于一体的农业现代化示范区。产业园一期项目流转土地1600亩,耕地流转费每年每亩500元,每5年每亩再增加100元。
“除了流转土地的收入,我还在园区工作,每月有4000元的收入。做这份工作,还能学到现代农业的知识。”在园区打工的村民黄二旺高兴地说道。
近年来,乌兰察布市围绕商贸物流、康养医药、农畜产品精深加工等主导产业,积极谋划对接,强化招商引资,希森种业、薯都凯达、宏福农业等一批北京企业相继落地,商都县雏鸡散养、兴和县“净菜工厂”等一批科技支农项目先后上马。截至目前,2024年全市新引入北京企业26家,落实投资额23.33亿元。
优势企业、重量级项目的入驻为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能,也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强大引擎。
“三绿进京” 厚植高质量发展靓丽底色
绿色农畜产品进京、绿能进京、绿色算力进京,借着京蒙协作的东风,乌兰察布市大力实施“三绿进京”行动。
每天晨光熹微之时,兴和县察尔湖畔一派繁忙景象。在蔬菜种植加工区,新鲜的有机蔬菜经过去泥、除叶、清洗等工序,变身“净菜”,整齐码放在包装盒内,等候装车运往北京。
依托与北京紧邻的区位优势,乌兰察布市变农产品为菜制品,构建起面向首都的“净菜工厂”和“中央厨房”。截至目前,北京市已帮助采购、销售特色农畜产品达34.75亿元,“兰格格”“薯都薯”“后旗红”“宏福柿”等品牌产品畅销北京乃至全国各地。
在乌兰察布,不仅有一批批绿色蔬果打包运送到北京,还有一个个重量级新能源项目加紧建设,助力首都实现“双碳”目标。
“我市与京能合作,建设150万千瓦‘风光火储氢一体化’大型风电基地项目,建成后每年可生产约45亿千瓦时绿色电能,这些绿电将通过输电线路送至京冀地区消纳;与中石化合作,建设年产10万吨风光制氢一体化示范项目,氢气通过输氢管道送至北京燕山石化、天津石化以及石家庄炼化,满足京津冀地区用氢需求。”乌兰察布市发改委副主任王建恩介绍。
乌兰察布更有正在大力建设的绿色数据中心集聚示范区,推进绿色算力进京。
“依托现有的36个大数据中心项目和已建成2条直通北京的144芯大容量光纤,我们每年可向北京提供10000PB以上的算力服务。”乌兰察布市大数据管理局数字经济发展科科长冯渊浩表示,未来,乌兰察布将继续着力打造绿色算力供给高地,开展成本最优、绿色低碳的算力基础设施集群建设。
人才互动 培塑引领发展“智囊团”
新学年伊始,北京日坛中学的师生在北京长安街,卓资县北京朝阳学校的师生在卓资县大庆街,通过互联网实现“百里共课堂”,师生共成长;化德县第一中学借鉴北京东直门中学现行课程体系,结合实际推行了书法、朗诵、舞蹈等10余门特色选修课,推动思政必修课、校本选修课、课后服务、社团活动互为补充,全面提升素质教育质效……
自中组部发出干部人才“组团式”帮扶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号召后,北京市77所学校结对帮扶乌兰察布市87所学校,校际帮扶不断深入、教研合作进一步深化。
“以前去北京看病挺麻烦,现在家门口就有北京的专家看诊,真是太方便了。”本打算去北京做胃镜检查的刘阿姨,听说北京友谊医院的专家到市第三医院出诊后,高兴地选择了就近就医。
2024年,乌兰察布市继续实施“名医带培”工程,截至目前,北京市已有71家医院结对帮扶乌兰察布市的77家医院。
近年来,北京市各结对区和乌兰察布市各结对旗县以挂职干部团队为纽带,大力推动人才资源、协作资金、社会资本“三资到乌”,通过挂职交流、组团结对帮扶、科技协作等形式,激发乌兰察布市发展内生动力。
据了解,2024年,乌兰察布市共有20名干部在北京市对口地区挂职锻炼,391人次专业技术人员到北京市跟岗学习。北京市先后向乌兰察布市选派28名干部挂职,选派211名专业技术人才到乌兰察布市各旗县传帮带教。
倾力支医助教,续写京蒙情深。挂职干部留下了宝贵的思路、方法和经验,打造出一支支带不走的优质队伍,持续提升了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作者单位:乌兰察布市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