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阿拉善盟沙漠腹地的绿洲里,金秋九月,洋葱、葵花、西瓜、蜜瓜等农作物陆续进入收获期,人们抢抓时节,有序推进秋收。
阿拉善地区沙漠面积广阔,但绝非不毛之地,而是有着星罗棋布的绿洲和一定的地下水资源。近年来,当地调整种植结构,大力发展高效、节水、特色种植,蓬勃发展的生态沙产业,让沙窝子里的丰收季变得五彩斑斓。
来到孪井滩生态移民示范区呼布其嘎查农民许守军的地里,只见几十名采摘工人正穿梭在田地间,挖洋葱、分拣、筛选、装袋,把装好的袋子一排排码放整齐。“我种了80亩洋葱,亩产在7吨左右,今年洋葱的行情挺不错。”许守军告诉记者。洋葱地里忙碌的同时,交易市场热闹非凡,一袋袋洋葱被装上货车,发往甘肃、宁夏、山西等地。孪井滩示范区自然条件得天独厚,所产洋葱个头硕大、色泽鲜艳、品质上乘,备受市场青睐,还没采收就已被外地收购商预订。
走进阿左旗温都尔勒图镇,田间地头的千亩葵花、百亩麒麟瓜和各类中药材同样迎来丰收。“今年我种了120亩向日葵,每亩产量500斤左右,发往浙江等地,一亩地收入大概2700元。”巴润霍德嘎查种植户王新军告诉记者。
在温都尔勒图镇德力乌兰嘎查麒麟瓜种植基地的1900栋大棚里,一个个圆滚滚的麒麟瓜瓜熟蒂落,工人们正忙着采摘、贴单、装箱,这些麒麟瓜将被发往上海、杭州、广州等地。
今年,德力乌兰嘎查通过镇党委引进区外种植大户发展麒麟瓜种植项目,盘活闲置资产,为嘎查带来66.3万元的集体经济收入,增加就业岗位500余个。据西瓜种植大户孙洪秀介绍,他今年试种了390亩麒麟瓜,亩产达8000斤以上,预计毛收入能达到1000万元以上。
2024年9月,额济纳旗蜜瓜成熟的时节,当地举办额济纳蜜瓜评比赛、额济纳蜜瓜产业发展推介暨蜜瓜全网发售仪式等活动。在蜜瓜评比赛中,评委们观察瓜形、颜色,测量果径、重量、中心糖度,对参选蜜瓜进行评定,并现场表彰了种出最大蜜瓜、最甜蜜瓜和最高品质蜜瓜的种植户。在推介发售活动中,来自北京、新疆、甘肃等多家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及企业代表共聚一堂,为额济纳蜜瓜产业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部分受邀企业还积极与额济纳旗蜜瓜专业合作社、蜜瓜种植户签订蜜瓜购销协议。
“通过本次推介会,我们展示了蜜瓜产业的发展成果,也为额济纳蜜瓜产业发展拓展了更多商机。”旗农牧和科技局局长双宝介绍说。
走进阿拉善左旗巴彦诺日公苏木苏海图嘎查梭梭林基地,原本光秃秃的戈壁滩上长满了梭梭,梭梭在阳光下随风摇曳,一直铺向远方……
阿拉善是“中国肉苁蓉之乡”,这里出产的肉苁蓉无论数量还是质量均居全国前列。目前,全盟已建成9个规模化的梭梭肉苁蓉产业基地,人工接种肉苁蓉146.7万亩,年产鲜肉苁蓉8000吨。
苏海图嘎查牧民马忠强是当地有名的梭梭种植大户。他告诉记者:“我家种植的1万多亩梭梭中,有4000多亩嫁接了肉苁蓉。肉苁蓉一年能收获两季,一年能采挖20吨左右,这两年年收入有20多万元。”
这些年,种植梭梭不仅让嘎查牧民的腰包越来越鼓,也让嘎查的草场生态环境逐年好转。“自从种上了梭梭林,生态环境越来越好,绿色多了,风也小了。”马忠强说。
走进位于市区的内蒙古大漠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全智能化的车间内窗明几净、一尘不染,各种生产苁蓉制品的设备正在井然有序地运转,生产线的另一头,几名工人正在忙着包装、塑封、称重、打包发货。公司拥有集原材料清洗粉碎、提取分离、纯化干燥至成品生成等为一体的自动化生产设备,现已开发出三大类50多种产品,销售网覆盖全国。公司还在阿拉善生态沙产业科技创业园内建设了新厂,预计今年底便可搬迁到新厂区。
近年来,随着阿拉善盟特色沙产业的快速发展,更多有资金和研发能力的企业纷纷入驻,进一步推动了肉苁蓉产业的发展。目前,全盟从事沙产业的规模企业有39家,开发肉苁蓉、锁阳、驼乳等特色产品130余种,规模企业肉苁蓉及锁阳相关产品产值达10.06亿元。
阿拉善盟围绕“沙地绿起来、企业强起来、牧民富起来”的目标,通过“公司+基地+农牧户”的模式,已形成一条较为完整的集肉苁蓉、锁阳种植、加工、生产、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链,加工转化率达68%,现在直接和间接从事沙产业的农牧民有3万多人,人均年收入3万元到5万元,部分牧户达到10万元到30万元。
(作者单位:阿拉善盟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