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在金色河套

党建园地

2024-10-11 11:34

来源:实践杂志社 作者:杨志利

A A A

  位于黄河“几”字弯顶端的巴彦淖尔,得益于得天独厚的光热水土禀赋,农畜产品品质闻名全国。近些年,巴彦淖尔深耕优质农畜产品,让优质农畜产品走出内蒙古,走上全国各地的餐桌,为当地农牧民带来丰厚的收入,打造乡村振兴的强力引擎。
  
  葵花,农民增收“致富花”
  
  巴彦淖尔是全国三大向日葵主产区之一,产量占到全国的三分之一,河套向日葵是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产品。2024年,全市向日葵种植面积达460万亩。

  这几天,巴彦淖尔的葵花进入收割期,杭锦后旗团结镇民治桥村2组62岁的村民付海平种的300余亩葵花陆续成熟。老付雇佣了周边十几位村民帮他收割、插盘,9月13日一大早,大家进地开始忙碌。“葵花销路稳定,收入也稳定。”他说,“这几年好点的品种五六元一斤,一亩地平均产500来斤,好地一亩毛收入能上3000来块,平均也有2000来块。”得益于种葵花,这几年老付给两个儿子在城里一人买了一套房、一辆小汽车,自己出入也开着小轿车,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巴彦淖尔种植向日葵历史悠久,目前已发展形成集向日葵种子研发、基地种植、精深加工、市场营销、旅游观光于一体的全产业链条。全市建立向日葵交易市场55处,年交易量110万吨左右,占全国总产量的59%;全市有葵花籽精选、籽仁加工外贸企业190多家,年出口额42亿元,占全市农产品出口额约64%,产品远销中东、东南亚、欧美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

  黄柿子,土特产成为“金果果”
  
  近几年,黄柿子火锅、黄柿子汁火爆出圈。个大肉厚、沙甜可口的黄杮子,正是巴彦淖尔市五原县的特产,同时也是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产品。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当地黄杮子种植面积逐年扩大,由于产量高、价格可观,成为名副其实的“金果果”。

  五原县隆兴昌镇迎丰村的李志忠今年种了100余亩黄杮子,还带领合作社社员种了300来亩。“一亩地能产黄杮子12000—13000斤,我们都是订单种植,今年订单价是一斤1块2毛钱,一亩地纯收入能上万。”李志忠所在的合作社所产的黄杮子,都卖给了当地生产黄杮子汁和黄杮子酱的企业。

  五原县过去的黄杮子果实易裂、商品率低,种植收益不稳定。为提升黄柿子质量,五原县采取“政府+科研院所+企业+农户”模式,在开展黄柿子本土品种提纯复壮的基础上推进新品种研发。在种植过程中推广“五提五增两防控”综合技术措施,进一步提高了黄柿子的抗害性,提升了品质和口感。

  五原县还加快发展电商产业园,拓宽黄杮子销售渠道。2023年,全县线上销售黄柿子137.5万斤。同时大力支持黄杮子精深加工企业,陆续开发出黄柿子汁、黄柿子火锅料、黄柿子气泡水、黄柿子丁、黄柿子果糕等产品,同时加强黄柿子品牌建设,打造“从田间到餐桌”的完整产业链条。

  目前,五原县黄柿子年种植面积3000余亩,亩均效益达到万元以上。全县共7家黄柿子加工、销售企业,2023年产量1700余吨,产值3800余万元。
  
  辣椒,开辟“红火之路”
  
  巴彦淖尔日照充足且昼夜温差大,所产辣椒色泽鲜艳、肉厚,辣红素含量相较其他地区高5%~10%,干物质积累高于全国水平,深受国内外市场青睐。近年来,巴彦淖尔辣椒种植面积逐年增加,小小辣椒,开辟了一条通往富裕的“红火之路”。

  眼下正值辣椒成熟,走进杭锦后旗二道桥镇万亩红色产业园,鲜红的辣椒挂满了枝头。杭锦后旗隆正农牧业专业合作社通过引黄滴灌水肥一体化等新技术,让辣椒品质更好、产量更高。

  “农户将辣椒采摘以后送到我们合作社,合作社以1块2的价钱保价回收,这样就能给农民一个保障,农民就更有信心去种辣椒。”杭锦后旗隆正农牧业专业合作社副理事长方军对记者说。

  近年来,杭锦后旗每年的辣椒种植面积稳定在10万亩以上,辣椒育苗、种植合作组织发展到60余家,加工生产企业增长到15家,产量达16万吨,辣椒产业链的产值超5亿元。

  从2021年开始,临河区同样大力发展辣椒种植产业,通过示范田,精心挑选出100多个辣椒品种试种,最终选择适宜本土发展的品种广泛种植,并逐步形成村集体种植、企业收购、农户参与的产业链条。据了解,今年临河区辣椒种植面积增至11万亩,其中酱用椒6.3万亩、朝天椒4.7万亩。

  目前,临河区有辣椒加工企业18家,各企业清选、剪把、色选、烘干等设计加工能力每日在30—300吨不等,年加工能力达到3.4万吨以上,鲜椒产品主要销往四川、贵州、河北、山东、安徽等地。

  (作者单位:巴彦淖尔市融媒体中心)   
责任编辑:郭晓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