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共叙京蒙情 携手聚力向未来——访自治区农牧厅副厅长海山

党建园地

2024-10-11 09:43

来源:实践杂志社 作者:

A A A

  京蒙协作把北京和内蒙古紧紧联系在一起,两地结成了 28年“京蒙一家亲”的情谊。近日,实践全媒体记者采访了内蒙古自治区农牧厅副厅长海山,请他为我们介绍京蒙协作的开展情况。

    
  记者:请介绍一下京蒙协作的历史沿革和相关情况。
  

 

  自治区农牧厅副厅长海山:京蒙协作从1996年开始,迄今已走过28个年头,大体分三个阶段,北京市帮扶内蒙古财政资金超140亿元,推动形成了丰硕的合作成果。
  
  对口帮扶阶段(1996年至2015年),主要帮扶举措为支援扶贫资金,前十年每年2000万元,2008年开始增加到3060万元,2011年开始以8000万元为基数,“十二五”期间建立8%的年增长机制。
  
  扶贫协作阶段(2016年至2020年),北京市16个区对口帮扶我区7个盟市的31个国贫旗县,开始签署帮扶协议,细化帮扶措施。
  

 

  东西部协作阶段(2021年至今),从集中资源支持脱贫攻坚转向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北京市16个区和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结对帮扶内蒙古7个盟市的31个国家级脱贫旗县(含10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形成“17+31”的区县结对帮扶关系。
  
  记者:请谈谈2024年以来京蒙协作取得的新进展。
  
  自治区农牧厅副厅长海山:2023年国家东西部协作考核评价,我区继续位居“好”的行列,并从中西部十个省份的第7位上升到第4位,取得历史最好成绩。
  
  一是教育协作纵深推进。以教师队伍能力提升为重点,以京蒙教育协作智慧平台为依托,探索京蒙教育深度协作新模式。内蒙古选派960余名师生进京培训,学习先进理念和经验;开展5次线上“同步课堂同步教研”活动,辐射带动3000余名教师参与。北京市10所高校、20所职业院校分别与内蒙古6所高校、31所职业学校结对合作,350名北京师生来我区开展研学实践教育活动,构建了多层次、多元化的教育协作模式。
  
  二是医疗协作扩面提质。在北京市8家医疗机构帮扶自治区7家医院基础上,今年,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和内蒙古国际蒙医医院签约血液科协作,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和呼伦贝尔市人民医院签约肿瘤科协作,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和满洲里市人民医院签署变态反应科协作,两地重点专科协作增加至11个。北京医疗人才已累计赴蒙接诊、带教1.6万人次,为内蒙古培养了720余名紧缺人才,完成高难度手术近500台,填补新技术新项目40余个。
  
  三是农畜产品销售再创新高。制定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京蒙协作消费帮扶助农增收实施方案》,线上线下协同发力,助推内蒙古优质农畜产品走进北京、走向全国。组织开展17场“绿品出塞”“内蒙古味道”“年货节”系列活动。与京东集团签订协议,在线上销售、物流产地仓及前置仓建设等方面开展合作。启动内蒙古绿色农畜产品通用提货平台,为北京客户线上提货提供数字支撑。截至目前,进京销售农畜产品达到232亿元,预计全年销售额可突破300亿元。
  
  四是文旅协作持续增温。从完善文旅产业协作机制、打造文化旅游精品、拓展交流合作领域等3个方面,全面深化京蒙文旅协作。举办了“京蒙协作情·京蒙畅游行”“千车万人自驾穿越内蒙古”等京蒙自驾活动,将国道331、G7高速公路的自驾线路植入高德地图,并面向北京市场精准推送。组织庆祝乌兰牧骑进京汇报演出60周年等系列演出活动,协调开展《骑兵》 《如见》等优秀剧目进京演出。1—8月份北京来蒙游客人数为816万人次,游客总花费129.90亿元,是去年同期的1.5倍,暑期北京至呼和浩特高铁一票难求。
  
  五是产业合作不断拓展。聚焦“两个基地”建设,主动承接北京产业梯度转移,围绕内蒙古重点产业延链补链强链,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农牧业方面,紧扣玉米、奶业、肉羊、肉牛、马铃薯等重点产业链建设和设施农牧业发展,安排协作资金10.51亿元、占资金总量的70%以上,实施产业合作项目53个。新能源方面,支持京能集团作为牵头企业参与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引导京能集团与呼和浩特市签署70亿元新型长时储能装备制造项目投资协议,共同推动新型储能规模化、产业化发展。数字经济方面,推动鄂尔多斯高新区与北京中关村科技服务有限公司、百度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在产业数字赋能、一体化智能算力中心建设等方面开展全面合作。
  
  六是科创协作持续加强。面向全区征集与北京市科技合作需求267项,精准推送至北京市相关单位。以“揭榜挂帅”方式引导北京市各类创新主体联合开展科技创新重大示范项目,开工建设“京数蒙算”智算产业园和北京数道大规模智算中心。围绕工业软件开发、绿电消纳、动物疫苗等研究方向,加快推进30多项标志性科技合作项目。举办2期“蒙科聚”专题发布会,开展40余场科技交流活动,推动10家“蒙科聚”协同创新合作机构落户北京。
  
  七是就业帮扶稳中有进。印发《深入推进京蒙劳务协作提升行动工作实施方案》,在健全跨区域劳务协作机制、拓宽就业渠道、培树劳务品牌等方面加大力度、细化任务。在乌兰察布市组织了京蒙劳务协作专场招聘会,提供岗位800余个;在兴安盟组织了“十站巡回、送岗到家”系列招聘会,提供岗位1.4万个。以“订单式”“定向式”和岗前培训为重点,组织61期劳务培训班、培训3302人,针对性提升就业技能。目前,通过京蒙协作帮助内蒙古5.4万名农牧民实现就业,其中有73%是脱贫人口。
  
  八是深化干部人才交流。协调京蒙两地组织、卫健、教育、人社等部门对接人才需求,推动党政干部和医生、教师等专业技术人才选派常态化。创新引才形式,探索建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不求长在、但求常来”的柔性引才机制,坚持挂实职、担实责,在工作上支持信任,在生活上关心关爱,北京市在蒙干部116人中有89%在旗县一级挂职,在乡村振兴一线锻炼成长。
  
  (实践全媒体记者 张晶) 
责任编辑:郭晓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