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守绿换金”这篇大文章

党建园地

2024-09-14 10:40

来源:实践杂志社 作者:赵兴祖

A A A

  从呼伦贝尔一路北行,3个多小时后,便进入大兴安岭林区。巍巍兴安,莽莽林海。在10.67万平方公里的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生态功能区,森林面积8.37万平方公里,拥有我国面积最大的泰加林(北方针叶林),堪称祖国北疆的生态脊梁。七十多年前,大兴安岭林区从渺无人烟的深山老林,成为全国最大的木材生产基地;七十多年后,大兴安岭林区从伐木建设到育林管护、从开发资源到保护资源,开启了新时代现代林业发展新征程。
  
  生态文旅:打造“森林的世界 世界的森林”特色品牌
  
  “这里的自然环境真的太迷人了,让人感觉远离了城市的喧嚣,特别放松。”来自黑龙江的游客周影感叹道。

  “登山的过程中,还能欣赏到如此美丽的自然景色,让我整个人放松了下来,完全不虚此行。”参加完登山活动的辽宁游客李泽杭有感而发。

  今年6月9日—10日,绰尔森工公司在五亭山景区举办“亲近自然、探秘绰尔”旅游户外运动季暨第三十届端午登山节活动,吸引了来自北京、黑龙江、辽宁、福建、湖南、浙江等地的外省游客及周边地区游客参与。端午登山民俗文化活动持续举办了三十届,已成为当地文旅的特色名片。活动期间,游客量同比增长超4倍,带有国风、民俗元素的旅游项目和旅游目的地成为流量担当,又“土”又“潮”、“土”中带“潮”成为当地旅游的新表达。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内蒙古森工集团发展旅游产业最突出的优势、最宝贵的财富、最重要的品牌、最有价值的潜力。”内蒙古森工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张良一语中的。

  近年来,内蒙古森工集团整合盘活林区旅游资源,集中力量打造“森林的世界 世界的森林”品牌,构建链条完整、功能多样、联结紧密的高品质旅游产品体系和高附加值旅游产业集群。依托9个国家森林公园、13个国家湿地公园、8个国家级和省级自然保护区及面积94万公顷的北部原始林区,以建成“世界地标性生态旅游目的地”“独具中国北疆特色国内一流的森林康养、自然教育综合体”为目标,大力推进满归红豆康养小镇、阿尔山荆花温泉康养小镇、绰尔森林康养小镇3个“自治区特色小镇”的动态培育创建工作,全力建设阿尔山金江沟、金河冷极村“一南一北、一冷一热”等重点项目,全面提升毕拉河、根河源湿地公园、卡鲁奔湿地体验营地等景点景区经营能力,着力打造出一批立得住、叫得响、传得开的旅游品牌。

  “醉”美G331国道莫(莫尔道嘎)漠(漠河)线自驾游路线今年正式开通后,连接起内蒙古与黑龙江的旅游热点,形成地跨两省区的“中国最北”旅游生态圈,内蒙古森工集团抓紧机遇开创共赢“朋友圈”。

  “我们通过引进专业团队运营,与携程、新东方等国内旅游行业头部企业在营销、产品设计和专业化运营上深度合作,把旅游和自驾、徒步、摄影、休闲、养生、研学教育等特色旅游产品结合起来,全方位、立体化扩大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知名度和影响力。”森工集团旅游发展部部长王铁钢介绍。
  
  绿色产业:让“好资源”转化成“好产品”
  
  走进克一河森工公司食用菌基地的平菇培植大棚,一排排整齐的菌棒上,朵朵平菇成群结队地“探出头来”。克一河森工公司产业事业处技术员赵学双介绍:“今年,公司尝试在大棚培植平菇、灵芝、花菇、猴头菇、香菇五个品种的食用菌,如今这些菌菇长势喜人,产量不断攀升,现已采集平菇头茬菌5000斤、猴头菇800斤、花菇1000斤。”

  近年来,克一河森工公司着力打造“菌乡”品牌,积极构建“基地+公司+林户”的利益联结机制,通过公司培育食用菌项目,推进食用菌产业良性发展,带动职工群众增收创收。为壮大食用菌产业,公司将库亚林场的5座大棚作为试验田,分别种植灵芝2000盘,平菇、香菇、花菇、猴头菇各1万袋,择优选择适合当地发展的菌菇培植项目,实现食用菌产业发展多元化。

  守护好绿水青山的“颜值”,利用好金山银山的“价值”。森工集团在保护好生态的前提下,提倡树立“大食物观”,着力推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充分发挥自治区森林食品产业链链长单位作用,以林粮、林果、林蔬、林药、林水、林菌为依托,充分利用林区资源纯天然、无污染、原生态的优势,打造自治区优质森林食品聚集区。

  毕拉河林业公司积极推进种苗培育基地标准化建设,不断尝试和扩大红松、云杉、樟子松、山梨、杜鹃花卉等适合本地区培育的生态绿化和经济苗木花卉培育,做大做强做优种苗业,让“生态家底”越来越厚。

  满归森工公司提升纯天然、无污染、原生态的森林食品供给能力,推进松子、蓝莓、食用菌、山野菜等林下食品标准化、规模化发展,提高松仁、黑木耳、果酒等产品加工能力,打造满归“生态、健康、绿色”食品,“借绿生金”挖掘生态潜力。

  为加快发展林下经济,森工集团积极探索建设苗圃采摘园、开展中草药种植和野生浆果驯化培育,放大林区“纯天然、无污染”绿色优势。通过“公司+基地+林户”模式,探索打造现代化、智能化、自动化“黑灯工厂”和柔性生产线,开发桦树汁、坚果浆果、中草药、食用菌、山野菜等高端系列产品,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让好产品卖上好价钱。
  
  “走出去”+“引进来”:激发高质量发展新活力
  
  走进内蒙古大兴安岭林下产品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工人们正按订单加紧生产,经过清洗、高温杀菌、检测、科学配比、灌装等工序,一瓶瓶以大兴安岭桦树汁为原料的原生态果汁饮品走出生产车间,打包装箱发往全国各地。

  作为林区产业龙头企业,内蒙古大兴安岭林下产品有限公司着力打造“冷极”品牌。去年,“冷极”黑木耳通过自治区“蒙”字标认证,蓝莓、食用菌种植基地完成了有机认证。“冷极”品牌林产品被“十四冬”组委会作为伴手礼赠予嘉宾,还入选了国潮甄选“了不起国货”。今年3月,“冷极”品牌林产品进入了全国两会内蒙古代表团驻地,供参会人员品尝、食用。

  为实现资源共享、产业互融,内蒙古森工集团积极对接“三省一区国资委和中央企业协作”,目前已与中粮、首农、北京天创文投、华润、全国总工会、内蒙古总工会等企业和单位结为战略合作伙伴,全力打造绿色生态产品供应链。

  为了让大兴安岭林区“磁力”大增,内蒙古森工集团坚持走合资合作的路子,把头部企业留下来,助力重点企业走出去,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头部企业加快在林区布局。在内蒙古大兴安岭2024年文旅资源发布暨文旅产业资源端与市场端交流座谈会上,森工集团所属森工企业相继发布文化旅游、林下产业资源及相关旅游产业招商引资项目,共有70余家旅游资源方与市场方达成合作意向。

  内蒙古森工集团全力推进招商工作,积极参加2024年林产品博览会、第110届全国糖酒商品交易会等活动,与内蒙古盐业、山东省内蒙古商会、浙江商会、北京同仁堂饮料公司、卡士乳业等多家企业建立了沟通机制,不断拓宽产品销售渠道。

  同时,加大与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力度。与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围绕高质量碳汇项目开发研究、林业碳汇金融机制设计研究等六大课题进行深入探讨,明确了开展全方位深层次多领域的战略合作意向。

  8月14日,内蒙古森工集团矿业公司与包钢集团矿业公司资源合作签约仪式如约举行。内蒙古森工集团依托1个采矿权、19个探矿权,与包头钢铁集团公司、内蒙古地质矿产集团公司达成合作意向,通过合资合作,把生态矿产业打造成林区支柱产业,为林区攒下家底。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须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自治区党委十一届八次全会提出,完善生态安全屏障建设“一张图”管理制度机制。内蒙古森工集团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自治区党委十一届八次全会精神,坚持精准发力,立足资源禀赋,谋篇布局“守绿换金”大文章,加快构建现代林业产业体系,高起点、高定位、高端化打造生态旅游业、林下经济、林业碳汇等产业,打通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双向转化通道,让绿水青山“底色”更亮,让金山银山“成色”更足。

  (作者单位:内蒙古森工集团
责任编辑:崔致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