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暖城”鄂尔多斯,可见一路繁华,更见高质量发展的蓬勃脉动。一列列火车驶向远方,“鄂尔多斯煤”温暖千座城、点亮万家灯;一条条生产线上,各种因煤而生的硬核产品远销海外;一座座沙丘上,光伏板、大风机正在“集成”为新能源的“蓝海”……
能源“保供” 扛起“国之大者”
位于鄂尔多斯市东胜区泊尔江海子镇的“蒙煤入鲁”重点项目——山东能源集团西北矿业年产500万吨油房壕矿井及选煤厂项目现场,一派火热的“赶工”景象。该项目矿井井田面积110.0749平方公里,探明煤炭资源储量8.89亿吨,矿井设计生产能力500万吨/年、洗选能力500万吨/年。这是内蒙古、山东两省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战略合作项目,投产后,将为打通“蒙煤入鲁”渠道再添新动力。党的二十大报告将确保能源资源安全作为维护国家安全能力的重要内容,鄂尔多斯市作为国家14个大型煤炭基地、9个煤电基地、4个现代煤化工产业示范区之一和“西气东输”重要基地,全市含煤面积占比达70%,储量占全国六分之一,现有煤矿300多座,煤炭年产销量8.5亿吨,占全国的五分之一,被誉为中国“产煤排头兵”;天然气储量也占全国三分之一,煤岩气预计储量更是惊人。鄂尔多斯市深入推进能源革命,持续推进能源产供储销体系建设,保障能源安全稳定供应,彰显国家能源基地的“温暖担当”。每天产煤超200万吨,发电3.7亿度,为全国28个省区市解决了“燃煤之急”“点灯之困”。一手抓产能释放,一手抓安全保障。鄂尔多斯市借力“数智”时代,发布《智能化矿山数据融合共享规范》编制成果,在全国首创煤炭工业“三化融合”发展,构建集“安全生产标准化、煤矿生产智能化、矿区生态绿色化”于一体的现代化煤矿建设标准体系,加速推动智慧矿山“升维”黄金时代。
在2024年鄂尔多斯工业互联网开发者大会上,鄂尔多斯市发布规划:到2025年,智能化煤矿全部达到二级以上的现代化煤矿标准,重点产业工业互联网平台覆盖率达100%,带动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长值达到200亿元。如今的鄂尔多斯市,5G通信技术、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工业互联网5大技术与现代煤炭开发利用深度耦合,实现了煤矿设计—生产—经营全过程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运行。全市有123座煤矿迈入智能化时代,世界首台8.8米超大采高智能化采煤机、全国首个国产化工业操作系统“矿鸿”等一批新技术投入应用,麻地梁煤矿5G+智能开采等9个示范项目入选全国典型案例,一批智能化先进煤矿开启“被复制”模式。煤炭行业的安全、高效、绿色高质量发展,为鄂尔多斯扛起能源保供重任注入持久动力。
能源“魔术” 演绎“绿色发展”
从鄂托克经济开发区到准格尔经济开发区,从苏里格经济开发区到达拉特经济开发区……行进在鄂尔多斯市的煤化工企业,总能看到煤炭的“出圈”经历。一块块黑色的煤炭通过一个又一个的“化学魔法”,不断打破“原型”,变成一堆白色塑料颗粒、一卷保鲜膜,又变身为汽车轮胎、箱包服饰、航天航空材料,随着“国之重器”上天、下海。鄂尔多斯市围绕落实“双碳”目标,直面经济增长与能源安全协同推进的难题和挑战,不断强化“链式思维”,以“煤”为基,瞄准“煤头化尾”,构筑了煤制油、煤制气、煤制甲醇和烯烃、煤基新材料等多条产业链,煤化工的“代码”在煤发电行业绿色化、煤制气行业规模化、煤制油行业现代化的“升级程序”中持续迭代优化,聚力建设国家非常规能源战略储备、煤基高端化学品等“六大基地”,促进煤化工产业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一“煤”多“变”的“硬核”力量,将鄂尔多斯产业转型升级的“进度条”拉满,传统能源产业结构持续升“值”加“新”、由“黑”变“绿”,“工业代谢”的衍生效应不断放大,鄂尔多斯市成为国内现代煤化工试验示范项目集中区,一路向着加快建设“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的先行区挺膺奋进。2024年上半年,鄂尔多斯市依托优质的煤炭资源,持续加快传统能源产业升级优化,大力推动企业技术改造和煤炭资源清洁化发展,能源生产效率稳步提升。643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共有139户能源加工转换企业,占工业企业户数的21.6%。预计到“十四五”末,鄂尔多斯现代煤化工产能将超3000万吨,“十五五”末超5000万吨,鄂尔多斯市将打造产业门类最全、产业链条最长、产业体系最完整、产业技术最先进、产业规模最大的世界级现代煤化工产业。在鄂尔多斯市东胜区绿动万利新能源智慧陆港,新能源重卡进行全自动换电。
风光“蓝海” 领跑“零碳时代”
早晨7点,位于伊金霍洛旗空港物流园区的鄂尔多斯新能源研究院施工现场已是机器轰鸣。该项目主要围绕绿色氢能、智能电动车辆及机器人、智慧能源三大产业链,开展核心技术攻关、提供研发公共服务支撑、引进和孵化高质量科技企业,这是鄂尔多斯建设绿氢生态创新区和氢能商业应用示范区的一个鲜活注脚。伊金霍洛旗作为全市氢能发展“先行区”,抢滩布局新赛道,全力打造氢能供给示范区、氢能装备制造示范基地和氢能综合利用示范样板,为鄂尔多斯市构筑世界级氢能产业奠定坚实基础。建成全球首个零碳产业园,实现100%零碳能源供给;我国首个万吨级新能源制氢项目——准格尔旗纳日松光伏制氢产业示范项目成功“出氢”;自治区规模最大、环节最全的储能产业项目——50GWh锂离子储能电池智能制造项目开工建设……象征着人类发现“新动力”的新能源产业,正在成为鄂尔多斯市的“顶流”产业。昔日的“卖炭翁”正在领跑全球“零碳时代”,为国家能源安全打造新的“CPU”。鄂尔多斯市作为一类风能资源丰富区和二类太阳能资源丰富区,全年平均日照时数达3000多小时。同时,砒砂岩裸露区和干旱硬梁区占全市面积的48%,还有大片煤矿复垦区、塌陷区,风电装机空间广阔。《国务院关于推动内蒙古高质量发展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的意见》提出,构建新型能源体系,增强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保供能力。鄂尔多斯市主动跳脱“舒适区”,紧抓“天时地利”,推进新能源产业提速、扩量、成链,加快构建集能源生产、装备制造、应用示范于一体的“风光氢储车”全链条产业集群,先后发布了《“十四五”能源综合发展规划》《氢能产业发展规划》等多项关于支持新能源发展的政策性文件,全力打造世界最大的光伏产业基地、最大的储能产业基地、最大的氢能产业基地、最大的新能源重卡基地。2024年,鄂尔多斯市将在库布其沙漠北缘、黄河以南,规划建设总长约400公里、平均宽约5公里,面积约2400平方公里的“光伏长城”,容纳1亿千瓦装机容量;在毛乌素沙地南缘布局建设长约150公里“一廊多点”风电光伏项目,容纳5000万千瓦装机容量。目前,鄂尔多斯市累计获批新能源发电项目近6000万千瓦,规模属全国地级市最大,新能源装机并网规模突破1000万千瓦。同时,依托良好的产业基础和丰富的应用场景,落地亿元以上新能源装备制造项目50多个。时来易失,赴机在速。新征程上,鄂尔多斯市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主动承担起建设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的重大政治责任,全面构筑世界级能源产业、世界级现代能源产业、世界级新能源产业,做好“能”字头大文章。
(实践全媒体记者 刘佳 通讯员 张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