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6日,2024世界新能源新材料大会在鄂尔多斯市召开,会上7项重大前沿科技成果重磅发布,企业家与科学家“握手”,助推新质生产力发展。走进鄂尔多斯,从实验室到生产线,从技术攻关到成果转化,从后方跟跑到前沿领跑,一个个场景彰显出鄂尔多斯不断“上新”的科创能力,持续“走新”的科创实力。鄂尔多斯市聚焦“科技兴蒙”行动,在全区率先出台《鄂尔多斯市科技“突围”工程实施方案》,全面推动科技“突围”八大行动,实施10项重点任务,打造全国一流创新生态,全面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
营造更优科创生态 集聚尖端人才
今年,鄂尔多斯实验室成功获批设立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成为内蒙古自治区首个获批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新型研发机构。
2023年6月,鄂尔多斯实验室揭牌运行。同年8月,自治区批准鄂尔多斯实验室牵头建设能源领域内蒙古实验室,填补了内蒙古省级实验室空白。“国字号”赋能,让鄂尔多斯实验室升级为培育高层次人才的“塔尖”孵化器。
在业内,鄂尔多斯实验室是颇受关注的人才高地,创始主任魏飞教授是我国多相反应化工技术领域的领军人物,也是清华大学反应工程研究的掌舵人。在四大科研方向以及配套的检测中心方面,实验室链接了众多尖端人才。其中,新型煤化工方向,由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骞伟中教授担任首席科学家;绿色能源方向,由魏飞教授担任首席科学家;工业热储能方向,引进国家高层次人才白丁荣教授担任首席科学家;新材料宏量制备方向,引进高丽大学洪明子教授担任首席科学家;服务四大科研方向的高端检测中心,以高时空分辨隧道扫描电子显微技术为亮点。实验室双一流高校毕业人员占比61%,90后科研人员占比91%。
人才“主攻手”作用的持续发挥,让鄂尔多斯实验室一路“弯道超车”,在战略前沿技术、关键核心技术、颠覆性技术的研发与转化应用上不断“晋级”。
鄂尔多斯市以前所未有的政策力度、投入强度营造更优科创生态。制定《建设全国一流创新生态实施方案》,迭代升级“科技新政30条”“人才新政2.0版”,建成全方位的人才科创服务体系,累计兑现政策资金8.1亿元,受益企业和各类创新主体600多个。建立市本级财政科技创新专项资金投入逐年递增机制,2024年市本级财政科技投入预算12.32亿元。
“真金白银”的支持让人才可以完全沉浸式开展科研工作,去寻找无垠的“星辰大海”。
院士高端人才的引进突破,让创新资源加速汇聚,鄂尔多斯市的人才“聚合力”持续跃升。先后引进武强、金之钧、李根生3位院士,累计招引高层次和紧缺专业人才1300余名,人才总量突破50万人;聘请21位院士为市政府特聘科技顾问,累计建成院士专家工作站10个;建成投运鄂尔多斯人才科创中心,引进余艾冰、白勇、李翀等高层次人才和科创团队;建成北京、深圳人才科创飞地,打造上海、雄安人才科创飞地;面向全国全球举办首届“鄂尔多斯杯”创新创业大赛。目前,鄂尔多斯市已进入城市人才吸引力全国前30强。
升维更高科创平台 推进成果落地
在自治区科技重大专项——内蒙古久泰馨远新材料有限公司万吨级二氧化碳制芳烃工业试验项目建设现场,机械吊塔高耸林立,各个环节加紧施工,一派繁忙的建设景象。
该项目是世界首套万吨级以碳氢化合物为产品的二氧化碳利用项目。项目建成后,将显著改变我国进口芳烃的份额。同时,为能源化工向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转型升级探索新路径,对资源型地区完成“双碳”目标,内蒙古建设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的意义不言而喻。
在鄂尔多斯市,一项项填补行业空白的科研成果转化成绿色转型的澎湃动能,一条条产业链汇聚起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力”,这是“科创变量”从“书架”到“货架”的加速度。
如果说“从0到1”代表着科技创新的原始突破,那成果转化进入市场就是“从1到无穷”的路径演进。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迫切需要科技创新做好动力引擎、当好开路先锋,加快形成更多新质生产力。而检验新质生产力的“标尺”便是成果转化。
鄂尔多斯市牢记“国之大者”,瞄准国家重大需求,紧扣“五大任务”,全力构筑四个世界级产业,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以科创成果促进产业链优化升级,推动科创成果转化形成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生动局面。
与清华、北大、中国科学院等大院大所建立持久务实的合作机制,着力在重点领域和关键技术攻关上突破突围,零碳机场、“车能路云”关键技术、高级智能化矿山等重大项目有序推进。全面启动钠离子混合型电容储能技术、煤矿突水体安全深贮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示范、黄河“几”字弯区地下水河湖系统保护与产业适水调控关键技术及应用示范3个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
扎实推动“蒙科聚”鄂尔多斯分中心建设,发布《鄂尔多斯市关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清单》,统筹全市创新资源要素,推动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成功举办科技成果发布、资源对接等活动,促进科技成果高效转化。
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建成国家级人才科创载体平台35家、自治区级以上人才科创载体平台400余家。鄂尔多斯实验室、北京大学鄂尔多斯能源研究院、矿大(北京)内蒙古研究院、矿鸿工业互联创新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重点实验室、伊泰煤基新材料研究院、内蒙古山羊绒材料与工程技术重点实验室等重大创新平台,完成了对鄂尔多斯市主导和特色产业的全覆盖。
随着“科创+产业”加速融合,战略资源产业和新兴产业集群不断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迈进,鄂尔多斯市正在助力自治区整体产业水平跃上新能级。
抢占更多科创赛道 拥抱绿色未来
6月2日,我国首个重载铁路加氢站在鄂尔多斯投入商业运营。它可在零下25摄氏度实现全天候连续工作,加注的氢燃料可供机车连续运行8小时,空载续航里程达800公里。
从一批批氢能重卡的规模化亮相,到一座座加氢站落成,再到全区首家绿电制氢加氢一体化项目投产运营、全区首个万吨级新能源制氢项目成功出氢、氢能标准验证中心揭牌……鄂尔多斯市打造的全场景应用“氢”舟正过“万重山”。
风光无限,“氢装上阵”。布局“风光氢储车”全产业链,鄂尔多斯市何以抢占“新赛道”,以何领跑“零碳时代”?背后的最强引擎便是科创。
瞄准未来产业,鄂尔多斯市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第一动力作用,由“双倍增”“三清零”行动突破,引导企业进军科技领域,助力新兴业态“抢滩”、未来产业“占先”,新能源上下游创新基础不断夯实。
全区首个新能源专业人才培养学院落户鄂尔多斯;全区首家碳中和研究院投入运营;与欧阳明高院士团队共同打造鄂尔多斯新能源研究院,实验室建成后,具备一个新能源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以及四个研究中心,主要围绕绿色氢能、智能电动车辆及机器人、智慧能源领域开展核心技术攻关,孵化一批高质量科技企业,并将相关技术及产业化成果推向全国。
“新新”相吸,前景无限。新产业、新技术、新质生产力,激发了更多创新主体的能动性,让他们积极拥抱绿色未来。
截至目前,全市“三清零”企业达到236家,规上企业研发投入、平台、专利实现全面翻番,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304家、576家,提前实现“十四五”期间倍增目标。建成自治区科技领军企业5家、国家级高新区1家、自治区级高新区1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300家,正会同呼和浩特市、包头市申建呼包鄂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准格尔旗进入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县市行列,鄂尔多斯市进入全国城市创新能力百强榜,在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的新征程上跑出了新里程。
平台与技术“串联”,成果与发展“并联”,政府与企业“贯联”,鄂尔多斯市不断打破更多“新赛道”上的科技“梗阻”,“承载力”与“创新力”同步迸发,科技创新“关键变量”正在成为高质量发展“最大增量”。
科创,是市场,也是未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统筹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科技创新力量、要素配置、人才队伍体系化、建制化、协同化。鄂尔多斯市将加快科技“突围”步伐,积极营造科技创新氛围,以科技赋能企业转型升级,在向“新”之路上全速驰骋。
(作者单位:鄂尔多斯市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