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团结奋斗 共创美好生活

党建园地

2024-09-04 16:01

来源:实践杂志社 作者:包头市民族事务委员会

A A A

  包头市完整准确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自治区党委十一届八次全会精神,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主线,以“包你满意”“包你放心”的郑重承诺,积极开展城市民族工作,不断为完成好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内蒙古的五大任务和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两件大事贡献包头力量。
  
  积极构建和谐共居共融的社会环境

  搭建“一站式”综合服务平台。在全市范围建成功能齐全、设施完备的四级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和小区党群服务站,为各族群众提供包括就业指导、子女入学、医疗卫生、社会救助、法律援助等在内的一站式服务,极大地方便了各族群众的生活。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充分发挥社区党组织贴近群众的优势,形成“四梁八柱”“五心工作法”“五微工作法”等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使群众党建与社区党建从简单相加到管理相融。同时,建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并与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相结合,增强各族群众的“五个认同”。实施“夹心房”改造工程。对老旧小区进行改造升级,让“夹心房”改造成为实实在在的“暖心工程”。在包头市城区核心地段设置固阳县驻包党群服务中心,打造“固里”同心项目,实践“七家共建、八方联动”工作模式,将服务与活动延伸到各民族外出流动人口中。启动“5+2”双休日延时服务模式,为各族群众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
  
  扎实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
  
  以深厚的历史文化浸润各族群众心灵。创作推出一批反映各族同胞守望相助、手足相亲、团结互助、大爱无疆的文艺精品,讲好“齐心协力建包钢”等历史佳话。歌剧《双翼神马》成为自治区首部登上中国歌剧节最高舞台的剧目,并荣获优秀剧目奖;漫瀚剧《都贵玛》荣获2023年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入选自治区舞台艺术精品工程;舞台剧《王老太太》入选自治区重点培育旅游演艺精品名录项目,列入全市主题教育和党员学习推荐观看剧目;民族音乐会《黄河从草原走过》赴长三角地区六地巡演;话剧《为正义辩护》参加内蒙古草原文化节并在多地巡演,广泛宣传了发生在包头地区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故事。

  挖掘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蕴含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记忆。策划推出“大河毓秀”“带里乾坤”“九原长歌”等精品展览,生动展示中华民族团结进步的发展史。“走西口历史文化展”荣获自治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展览推荐项目,在电台播出“永远的忠诚——王若飞革命事迹”,推出革命文物微型展览、“永恒的丰碑——包头革命史”等展览,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完善非遗传承体验设施,打造自治区级非遗旅游体验基地、非遗传承教育实践基地、创建自治区级非遗特色村镇和非遗特色街区等,搭建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桥梁。开展非遗进校园、进景区、进商圈等展示活动30多场,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打造具有“文艺范”的特色文化活动。以“我们的节日”文明实践活动为平台,首创“文化进商城、剧团进商场、非遗进商圈”活动,举办鹿城民间文艺展演、全市秧歌大赛、南海景区龙舟赛、“骐骥”城市音乐节等,创新开展“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打卡体验工业研学,让市民感受“齐心协力建包钢”的精神伟力。举办“赏黄河奇观·看包头流凌”包头黄河开河观凌周活动,打造沉浸式实景演出《包头韵·黄河情》,推出土默特婚礼民俗展示、黄河老腔演出、黄河文化研学等特色活动。全年举办“街头演唱会”“博物馆之夜”“图书馆音乐会”“露天艺术品集市”等文旅活动1500场,搭建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平台。

  不断夯实各民族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
 
  确立“两新”导向,用好发展这把“总钥匙”。2023年包头市GDP总量达4263.9亿元,同比增长10.2%,增速在全国百强城市中位列首位,经济总量跃升至全国第72位,相比上年前进了9位,实现了年初既定目标。今年1—5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实现16%的增长,位列自治区首位;固定资产投资也呈现出强劲增长势头,总量及增速均位列自治区第二,经济运行起步平稳,延续良好态势。

  充分发挥丰富的稀土资源储量和全国最大的光伏产业规模等独特优势,打造稀土和晶硅光伏两大旗帜型产业集群,加速推进“两个稀土基地”和“世界绿色硅都”建设。全市稀土产业产值达800亿元,晶硅光伏产业产值达1200亿元。两大旗帜型产业集聚成势,为包头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撑,展现了满弓紧弦、实打实干的包头力度。

  借助京蒙协作机制实现互利共赢。通过全面落实就业优先政策,多措并举增加各族群众收入,紧密围绕“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这一目标,以有解思维推动“创业+就业”。围绕“六个倍增计划”积极与北京相关地区沟通对接,推动包头师范学院与全国大学物理教学指导委员会签署对口支援协议、包头职业技术学院与北京近10家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关系,与北京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就加工销售包头市优质特色农畜产品达成初步合作意向。

  深化“鹿城双马”城市品牌建设。依托现有马产业基础条件,构建一条集养马育马、马主题赛事、文化旅游与商贸流通于一体的全产业链条。积极推进与中国农业大学共建全国首家蒙古马国际研究院,探索建立中国蒙古马赛事规则及鉴定评级标准体系,打造全国蒙古马繁育、竞技和交易的重要基地和“蒙古马精神”实践基地。成功举办2023包头马拉松赛及4场马拉松系列赛,吸引来自10多个国家以及全国各地6万多名马拉松选手及爱好者参赛,赢得了广泛赞誉。

  持续深化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会条件,擦亮“包你满意”“包你放心”营商环境品牌。出台《打造“包你放心”法治化营商环境二十条措施》,推行“精简办”改革,实现政务流程的优化和简化。全市上线政务服务和公共服务事项达4.47万项,其中99.05%的事项实现“网上办”。推行“掌上办”,开设小事智办专区,整合出生、入学、就业、生活、救助、养老六类聚合应用,“蒙速办”上线五险一金、健康医疗、便民查询、生活服务等各行业、各领域的应用431个。推行“帮您办”服务模式,推出101项服务,为重点项目提供代办帮办服务。推行“上门办”服务,为企业和特殊群体解决实际困难。创新推出双休日、节假日“不打烊”服务,为市民解决“上班没空办、下班没处办”问题。全力加快“教育高地”和“医疗高地”建设。制定出台《关于全面打造教育高地 加快建设教育强市的实施意见》,完成22所中小学幼儿园民生实事建设项目,建成市区优质校与农牧旗县中小学各类别教育发展集团21个;实施县域高中标准化建设项目,选拔培养科技创新后备人才;签订《呼包两地同城化高质量发展协议》,共同打造呼包教育一体化发展先行区,确保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教育资源。出台《关于全面打造医疗高地的实施意见》,高水平推进综合医院和特色专科医院建设。积极推进沪蒙合作和北医三院“医疗倍增计划”,让群众在家门口享受到高质量诊疗服务。

  积极构建基层民族事务共建共治工作格局。将民族事务治理纳入全市527个嘎查村和294个社区的6496个综合网格,同步建立网格党组织,配备民族工作助理员915名,构建“四级联动”民族事务治理工作体系。招募“小巷管家”1.2万名,助力社会治安和谐稳定。以3个“一号”工程为牵引,深化政治、法治、德治、自治、智治“五治联创”的工作理念,形成民族事务共建共治格局。全市99家律师事务所与545个村(居)委会签订公益法律服务协议,依法保障各族群众合法权益。

  多措并举关心关爱新市民的“来包路”。针对高层次引进人才及外地来包企业职工,制定出台关心关爱新市民22条措施,推出“爱包头”工会会员卡,打造“爱包头”职工共享服务综合体,开展“春送岗位、夏送清凉、金秋助学、冬送温暖”活动、新就业职工“温暖来包路”等一系列务实有效的举措,打造关心关爱新市民等工会服务新品牌,用心用情保障来包各族群众进得来、留得住、过得好。 
责任编辑:郭晓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