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力实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

党建园地

2024-09-03 16:51

来源:实践杂志社 作者:实践杂志社调研组

A A A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考察时首次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这一重大论断,为民族地区赋予了新的使命,也为内蒙古做好各项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为了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有形有感有效地落到北疆大地上,内蒙古以完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常态化宣传教育机制为重要抓手,聚势而为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全面、深入、具体地落实到各项工作中,在“有形”的直观认识、“有感”的潜移默化和“有效”的耳濡目染中逐渐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格局。
  
  全方位“宣”,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可感可知

  风光旖旎的盛夏时节,内蒙古迎来了一场盛大的宣传活动。6月24日,由中央宣传部会同中央统战部、国家民委举办的“铸牢共同体 中华一家亲”主题宣传活动在内蒙古兴安盟乌兰浩特市内蒙古民族解放纪念馆正式启动。来自中央和部分地方主要新闻媒体、部分行业类媒体的编辑记者,深入兴安盟、呼和浩特市、包头市等地开展集中采访,用一个个有力的事实、一件件生动的案例、一篇篇翔实的报道,全景式展现了内蒙古各族人民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交往交流交融实景。

  为了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内蒙古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于各地各级各类主题宣传、成就宣传、典型宣传之中,积极发挥主流媒体主渠道作用,在主流平台长期开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石榴花开”“家园”等专栏,通过理论阐释、政策解读和故事宣讲等形式,高频率高密度开展宣传,在叙事析理、寓教于事相结合中讲好“三千孤儿入内蒙”“齐心协力建包钢”等内蒙古故事,营造起贯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的浓厚氛围。

  此外,内蒙古着力打响“北疆文化”品牌,深入挖掘北疆大地上各民族“一起走过”“一起走来”“一起生活”的历史事实,生动展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现实经历,推出“黄河魂”“长城长”“循迹西口”“遇见‘河套人’”“青城文脉”等一批具有内蒙古地域特色、彰显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的文化宣传产品,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更加可感可知,进一步扎紧了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纽带。
  
  常态化“讲”,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入脑入心
  
  兴安盟红城小学是一所有着92年历史的学校,也是一所红色教育特色学校,汉族、蒙古族、满族、达斡尔族等多民族学生在这里汇聚一堂,共同学习进步。

  为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校园文化,红城小学专门开设国学精粹、经典诵读、石榴园实景教学等42种特色课程,3月讲雷锋、4月讲革命先烈、5月讲先锋楷模……在不同时段开讲精彩纷呈的特色课程,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深根植于孩子们的内心。

  在内蒙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不止于校内,亦行于社会大课堂。

  在乌兰察布市察哈尔右翼中旗库伦苏木草原上,当地乌兰牧骑为农牧民带来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化惠民演出,在欢快的歌舞表演中增强各族群众的凝聚力、向心力;在内蒙古展览馆,长期举行“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等共同体意识主题展,通过一张张图片、一段段文字、一件件文献档案,全面展示着内蒙古各族人民对党、对祖国毫不动摇的热爱和忠诚……

  为进一步抓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工作,内蒙古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了干部教育、国民教育和社会教育,全覆盖、浸润式、常态化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活动,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在内蒙古各族人民心灵深处。

  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纳入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治校、教书育人全过程,贯穿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各方面,目前在全区已建立36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学校和123个“大思政课”实践基地;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社会主义学院课程体系,设立专门课程,举办专题培训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培训实现全区处级干部全覆盖,各级党校、行政学院主体班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课时不少于20%。
  
  全方面“融”,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无处不在

  在红山文化发祥地赤峰市,有一处远近闻名的幸福家园,那就是赤峰市松山区兴安街道临潢家园社区。2019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临潢家园社区考察调研时强调:“要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社区,把社区打造成为各族群众守望相助的大家庭,积极创造各族群众安居乐业的良好社区环境。”

  牢记殷殷嘱托,临潢家园社区一直以家的理念、家的关怀、家的温暖,开展“民族团结之家”综合服务,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大厅设置民族政策咨询台、民族宗教政策宣教室、居民活动室等,还组织开展书法班、民族技艺传承班、民族融合小课桌等各具特色的活动,为各族居民交往交流交融提供了有效渠道。

  近年来,内蒙古积极营造各族群众“置身其中”的社会环境,努力打造各族群众互嵌式的发展模式,进一步创造条件推动各族群众更加广泛地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

  呼和浩特市规范整合社区现有服务功能,建设“红石榴驿站”,为流动人口在登记办证、劳动就业、困难救助、法律援助等方面提供“一站式”服务;锡林郭勒盟以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盟为抓手,率先在全区建立农牧区“民汉合住”养老服务园区,率先在全区首演大型舞台剧《国家的孩子》……

  在内蒙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正从“看得见、摸得着”的宏观层面走向“润物细无声”的实践阶段,进一步全面覆盖各族群众、全面融入社会生活各方面,使各族人民“远能识之,近则感之”,在实际感触和潜移默化中实现生活相依、情感相融、心灵相通。

  如今的北疆大地,各族群众生活居住在一起,学习进步在一起,工作奋斗在一起,他们做得来夫妻、成得了一家,处得来邻居、交得了朋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加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不断巩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深深融入内蒙古各族人民的血脉之中,更是自然而然地体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调研组成员:李洪才 李冉 高旭天 宝鹿尔其其格,执笔:宝鹿尔其其格) 
责任编辑:郭晓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