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什么是全面深化改革、怎样全面深化改革,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涉及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力量、总目标、价值取向、正确方向、科学方法等。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就决定稿作了说明。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新论断新观点新举措,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论述有了最新的丰富和发展。
明确提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主题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主题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是因为,党中央认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党的历史和新中国史都表明,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是最宝贵的经验,我们坚持中国式现代化正是运用了这一宝贵经验。在完成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我们已经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必然的中心任务就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是当前中国最大的政治。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就提出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在改革开放中,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不断前进。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中国式现代化,并围绕什么是中国式现代化、怎样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大大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的规律性认识。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式现代化成败的关键一招。要想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国大踏步赶上时代,靠的是改革开放。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靠的也是改革开放。新时代新征程上,要开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局面,仍然要靠改革开放。党的二十大确立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心任务,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重大原则等,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战略部署。要把这些战略部署落到实处,把中国式现代化蓝图变为现实,根本在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完善各方面体制机制,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制度保障。”
明确概括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鲜明概括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必要性和迫切性。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面对人民群众新期待,必须继续把改革推向前进。这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更好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必然要求,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的必然要求,是应对重大风险挑战、推动党和国家事业行稳致远的必然要求,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中赢得战略主动的必然要求,是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建设更加坚强有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必然要求。
把握“六个必然要求”要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迫切需要”紧密结合起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会上就决定稿作说明时指出,中央政治局决定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研究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问题,主要有四方面考虑,一是凝聚人心、汇聚力量,实现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的迫切需要。二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迫切需要。三是推动高质量发展、更好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迫切需要。四是应对重大风险挑战、推动党和国家事业行稳致远的迫切需要。
“六个必然要求”“四个迫切需要”都表明在新时代新征程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当时提出全面深化改革时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的方面。相同之处,主要是中国要前进、要发展,必然要全面深化改革;不同之处,就在于面临的具体问题、需要解决的矛盾和困难和十多年前时相比有了新变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解决新问题、化解新挑战。
明确提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稿指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是: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激发和增强社会活力,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更加注重系统集成,更加注重突出重点,更加注重改革实效,推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更好相适应,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
这个新的指导思想,明确“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这是党中央在中央文件中第一次明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论述,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科学指南;第一次明确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意味着经济体制改革不仅是改革重点,还要发挥更大的引领作用;第一次提出三个“更加注重”,明确了改革的方法、重点和实效,彰显了改革必须遵循科学思维;第一次提出推动“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更好相适应”,是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底层逻辑的新概括,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新发展。在这个指导思想指导下,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一定能够取得成功。
明确提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和时间表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和时间表,为今后的改革明确了努力方向和完成时限。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个总目标,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的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相比,多了“继续”两个字。这表明,改革的主轴主线未变,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启动的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具有延续性和创新性。
为了完成总目标,全会提出了各领域改革的分目标“七个聚焦”,即聚焦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聚焦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推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更加健全、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达到更高水平。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健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体制机制,推动文化繁荣,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聚焦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完善收入分配和就业制度,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增强基本公共服务均衡性和可及性,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聚焦建设美丽中国,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聚焦建设更高水平平安中国,健全国家安全体系,强化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增强维护国家安全能力,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机制和手段,有效构建新安全格局。聚焦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长期执政能力,创新和改进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这“七个聚焦”比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部署全面深化改革多出了“安全领域改革”,表明二十大之后的改革领域更加广泛深入了。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时间表:到二〇二九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八十周年时,完成本决定提出的改革任务。到二〇三五年,全面建成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实基础。这意味着,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的主要任务要在五年内完成,任务繁重艰巨;同时,展望了2035年的改革愿景目标,包括改革的重点、总目标和党的中心任务。这个新的两步走安排,符合国情党情,对此我们充满信心、充满期待。
明确提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原则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指出,总结和运用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宝贵经验,贯彻以下原则: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把党的领导贯穿改革各方面全过程,确保改革始终沿着正确政治方向前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做到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坚持守正创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紧跟时代步伐,顺应实践发展,突出问题导向,在新的起点上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加强顶层设计、总体谋划,破立并举、先立后破,筑牢根本制度,完善基本制度,创新重要制度;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在法治轨道上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做到改革和法治相统一,重大改革于法有据、及时把改革成果上升为法律制度;坚持系统观念,处理好经济和社会、政府和市场、效率和公平、活力和秩序、发展和安全等重大关系,增强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这“六个坚持”涉及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力量、根本立场、正确方向、科学方法、主轴主线等,系统完整、逻辑严密,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根本遵循。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还就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重大部署,提出了重大举措,明确了根本保证,要求狠抓落实。相信有习近平总书记的领航把舵、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尤其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论述的科学指引,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的决策部署一定能够得到落实,改革任务一定会如期完成,中国式现代化事业一定能取得更加显著的成效。
(作者系中共中央党校研究室主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