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8日,采访团一行来到赤峰市高新区规划展示馆、赤峰东黎羊绒股份有限公司、赤峰云铜有色金属有限公司和翁牛特旗乌丹镇其白线沙地综合治理工程项目区。大家进展馆、访企业、看沙地,实地触摸赤峰高质量发展的强劲脉搏。
让产业“高新常新”
踏入赤峰市高新区规划展示馆,透过透明玻璃地砖,脚下被点亮的园区电子规划展示图吸引了采访团一行的目光。
赤峰高新区总规划面积77.9平方公里,形成“一区四园”的空间规划布局,包括东山产业园、红山产业园、元宝山产业园和松山产业园。
2023年,赤峰高新区工业总产值达到1113亿元,工业增加值189.47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和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为58%和34%,是内蒙古3个产值破千亿园区之一,蒙东地区唯一产值突破千亿的园区。
采访团一行参观赤峰高新区规划展示馆。(摄影/云婧)
在赤峰市高新区规划展示馆二楼,采访团一行了解了赤峰产业创新研究院建设情况。
赤峰产业创新研究院是赤峰市委、市政府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提升赤峰产业“高”“新”成色,引导各类创新资源集中集聚而着力建设的。
研究院针对现有产业基础,在高新理念、高新技术和工艺、高新企业和产品、高新人才上重点发力,全力打造赤峰科技创新的高地、高质量发展的主阵地和赤峰市产业发展的智库。
“看得出来,内蒙古在探索推进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加快构建体现内蒙古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方面下了大功夫。”采访团一行纷纷点赞赤峰市在高质量发展中的创新举措。
采访团一行参观赤峰高新区规划展示馆。(摄影/戈文慧)
让中国羊绒“说了算”
世界羊绒70%产在中国,中国羊绒70%产在内蒙古,内蒙古羊绒25%产在赤峰。赤峰市地处北纬41°~45°牧区,冬季漫长而寒冷,被称为世界黄金草原带和优质羊绒产出带。
赤峰东黎羊绒股份有限公司一角。(摄影/戈文慧)
“来自赤峰的罕山羊绒,自然长度能超过42毫米,细度达到14微米,相当于一根头发的六分之一,这是世界顶级的品质。生活在这里的优质罕山白绒山羊每年仅能产出不足千吨的白羊绒,因此这里的羊绒有‘软黄金’之称。”在赤峰东黎羊绒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黎羊绒”)羊绒博物馆里,公司财务总监王国杉热情洋溢地介绍。
采访团一行参观赤峰东黎羊绒股份有限公司。(摄影/戈文慧)
采访团一行听讲解、看展览、触摸实物……深度了解企业的发展历程。
东黎羊绒是由创始人程旭东从羊绒出口生意做起,用二十余年时间一手建起的知名羊绒纺织企业。
2013年5月,以科技创新引领,以优质的“白中白”无毛绒为支撑,东黎羊绒成为了上百个国际品牌的代工厂。
“如果一直做外贸加工,是做不出百年企业的。”东黎羊绒手握优质原料和技术,不甘心只为品牌企业做代工业务。
2019年,以抖音平台为支点,东黎羊绒迈向数字化转型之路。仅2022年,东黎羊绒通过抖音平台销售羊绒制品14万件,销售额达上亿元。
“预计今年我们在抖音平台的销售总额将达两个亿,占全部销售总额的30%。”谈起发展态势,王国杉自信满满。
采访团一行参观赤峰东黎羊绒股份有限公司纺织生产车间。(摄影/云婧)
“我印象中的羊绒产品价格昂贵、款式厚重、难以护理,通过这次采访,我在东黎羊绒看到了从粗放型原料出口到精益求精的代工生产,再到打造自有品牌、实现数字化转型的清晰路径,也让我对国货崛起充满信心!”中共重庆市委当代党员杂志社记者刘桂池有感内蒙古羊绒产业强劲的发展势头。
让“有色”更出色
赤峰市是“中国有色金属之乡”,是全国有色金属种类、储量最多的地级市,有色和冶金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80%,是全市工业经济发展的传统优势和支柱产业。
近年来,赤峰市主打“绿色、创新、安全”发展组合拳,把传统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坚持在现有产业基础上提高产品技术含量,不断为传统产业加装新引擎,有色金属产业发展也逐步迎来发展“黄金期”,让“有色”更出色。
采访团一行走进赤峰云铜有色金属有限公司。(摄影/戈文慧)
剥片,运输,码垛……在赤峰云铜有色金属有限公司电解精炼车间,一片片阴极铜板被机械手娴熟地运送到成品区。“这2个单个价值1000万元的机器人,每小时能剥离600片电解铜板,相当于30个工人的工作效率,极大降低了人工成本。”赤峰云铜有色金属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鲁玉良介绍说。
赤峰云铜有色金属有限公司电解精炼车间里的自动剥片机器人。(摄影/戈文慧)
赤峰云铜有色金属有限公司是国内唯一一家包括烟气制酸、稀贵金属、烟尘综合回收利用在内的全流程铜冶炼生产企业,自主研发申请专利10余项,共获得授权专利62项。
一直以来,赤峰云铜通过持之以恒的技术创新、技术升级,全面推进能源管理和节能减排,为加速高质量发展和打造世界一流铜冶炼企业提供了强大的发展引擎。2023年公司获得全国重点用能行业能效领跑者称号,今年1月又荣获国家级绿色工厂称号。
“赤峰市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坚持创新驱动、科技赋能,推动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融合发展,推进工业经济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给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广东南方杂志社全媒体发展部新媒体产品工作室主任陈春霖说。
“推动高质量发展,根基在实体,支撑在产业。广西和内蒙古的经济发展状况很相似,习近平总书记在指示广西大力推动糖业全产业链发展时讲到,要把甘蔗‘吃干榨净’。一路走来,我看到内蒙古也在‘吃干榨尽’传统产业,立足本地资源禀赋,科技赋能、转型升级、产业创新引就业等一系列做法都很值得学习。”当代广西杂志社社长、总编辑刘波说。
让绿色铺展延伸
盛夏七月,在空中俯瞰赤峰市翁牛特旗刚刚修通的其白线穿沙公路,犹如一条蜿蜒曲折的长龙横贯于茫茫沙海中,将连绵起伏的沙丘一分为二,道路两侧的草方格在沙海中绵延不断,如一张张“巨网”牢牢锁住流沙。
采访团一行走访翁牛特旗乌丹镇其白线沙地综合治理工程项目区。(摄影/戈文慧)
其白线是翁牛特旗今年新建的3条穿沙公路之一,起点位于乌丹镇巴彦呼交嘎查东侧,终点位于乌丹镇其甘嘎查与旅游路南线交叉路口,总投资560万元,全长15公里,今年3月份开工建设,5月份全线贯通。
采访团一行走访翁牛特旗乌丹镇其白线沙地综合治理工程项目区。(摄影/戈文慧)
“其白线是翁牛特旗修建的第16条穿沙公路,它的竣工通车,标志着翁牛特旗‘六横十纵’治沙网格体系正式形成。”翁牛特旗林业和草原局局长刘环宇说。
翁牛特旗位于科尔沁沙地西缘,全旗沙化土地面积727.4万亩,占赤峰市沙化土地面积的25.5%,占科尔沁沙地总面积的7.3%,约14万人生活在沙区。受人为、自然、气候等因素影响,这里成为赤峰市境内沙地分布最广、面积最大、沙化最重、治理最难的地区。
翁牛特旗乌丹镇其白线沙地综合治理工程项目区。(摄影/张耀东)
如何攻克治理难题?在长期的防沙治沙实践中,翁牛特旗探索出了一条“以路治沙”“以工代赈”相结合的防沙治沙新模式,发动周边农牧民群众投工投劳、固沙造林、增加收入,通过修建穿沙公路,把沙区切割成一个个治沙单元,人流、物流通过公路进入沙地深处,围绕公路两侧对沙地进行综合治理。
从2003年第一条穿沙公路通车至今,翁牛特旗已先后开通响道线、图哈线、都拉线等16条穿沙公路,总里程479.5公里,累计完成沙地综合治理578万亩。
采访团一行走访翁牛特旗乌丹镇其白线沙地综合治理工程项目区。(摄影/云婧)
从高处瞭望,穿沙路其白线两侧,大片的“稻草方格”随着起伏的沙丘连绵延伸向远方,宛如一个个“治沙魔方”。路修到哪里,草方格就织到哪里,绿色就延伸到哪里。看到此情此景,采访团一行感慨万千。有记者有感而发,作诗为翁牛特旗和治沙人加油:
金焰笼朔漠,
碧落挂纤凝。
草格压千里,
绿野定可期。
翁妇埋首治方格,
牛羊止步望草坡。
特意铺展三千里,
旗在峰顶绿更多!
采访团一路走来,一同观察,一同记录,一同传播。通过记者们的镜头和笔端,北疆大地上一幅幅高质量发展壮丽画卷正徐徐展开。
(实践全媒体记者 戈文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