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走深走实

党建园地

2024-07-10 16:19

来源: 作者:张晓君

A A A

  锡林郭勒盟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重大论断,以争创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盟工作为抓手,坚定不移将主线要求贯穿全盟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各方面,切实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走深走实。
  
  全面贯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牢牢把握民族地区工作的正确方向
  
  全盟先后召开30余次盟委会、书记专题会、中心组学习会,专题学习和研究部署相关内容,周密有序推动议事决策、政策制定、干部选用、宣传教育等工作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聚焦聚力,以“头雁效应”引领各级党委(党组)自觉将主线要求贯穿各项工作始终。制定出台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关于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的决定》的具体举措和分工方案,聚焦“七个作模范”总要求,细化分解了7方面44项重点任务178项具体举措。深入贯彻落实自治区全面贯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的若干措施,制定出台具体落实措施67项。同时,树立鲜明的考核导向,连续4年保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各级党政班子和部门单位绩效考核8%以上的最高赋分权重。充分发挥各苏木乡镇(街道)统战委员、嘎查村(社区)统战工作联络员和三级“统战之家”人员、阵地作用,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有效延伸到基层末梢。坚持以民族地区“四个特别”好干部标准作为各级干部选拔任用、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实施干部人才队伍“育苗计划”和优秀年轻干部“232计划”,入库管理培养优秀年轻干部;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政治监督重要内容和“1+9”监督格局,确保各级领导权牢牢掌握在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手中。
  
  扎实推进“形、感、效”三维互动,持续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
  
  坚持把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作为固本之举和长久之策,既做好看得见、摸得着的工作,也做实大量“润物细无声”的工作,不断推动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

  一是在“有形”上做文章。持续优化“一廊一带四个基地”创建布局,打造主题展馆、基地、公园等38处,建设“小精特”观摩点位161个,依托党员中心户和“红色堡垒户”创建“石榴讲堂”85个,依托互联网宣传矩阵刊发报道相关融媒体产品1200余篇(条),切实绘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网上网下“全景图”。选派各族青少年赴北京、湖北、河北等地开展多批次冬(夏)令营活动,与西藏自治区贡觉县开展千里书信“手拉手”活动,与广西壮族自治区开展手拉手结对共建活动。成功举办内蒙古自治区第33届旅游那达慕,开展草原旅拍、万名游客签名换装等活动,举办首届“蒙古马精神杯”锡林郭勒马超联赛,为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提供平台载体。将民族事务纳入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努力营造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

  二是在“有感”上下功夫。联合中央民族大学建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科研实践基地,成功举办第三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与实践”高层论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北部边疆治理研究”学术论坛,编纂《中国共产党锡林郭勒盟历史简明读本(1921—2021)》《锡林郭勒4个“100”口述史》,立项自治区级理论研究课题16项、盟级理论研究课题34项,征集咨政建言文稿65篇,不断提升理论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接续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培训工程,充分发挥党校主阵地作用,将相关课时在主体班次的占比提高到20%以上,依托马背党校、统战之家等各类平台载体,分级分类开展知识竞赛、主题征文、“红书包”志愿宣讲等万余场次,累计覆盖党员、干部、学生50余万人次。深入实施文艺作品质量提升工程,以打造“北疆文化”品牌为引领,充分发挥乌兰牧骑基层文化传播生力军作用。大力开展“国旗耀边关”“民营企业进边疆”,促进沿边乡镇(苏木)、抵边村(嘎查)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走在前、作表率。

  三是在“有效”上求突破。高标准高质量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建立四级书记讲铸牢宣讲机制,32名盟级党员领导以讲清“六句话的事实和道理”为重点,带头下沉联系点调研督导并讲专题党课,真正面对面、点对点地让群众知晓惠从何来、惠在何处、惠有多少。注重在示范创建上争前列,累计创建和评选国家、自治区、盟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369个、模范集体505个、模范个人903人,多措并举切实发挥模范引领作用。
 
  紧紧围绕“七个有所”同向发力,努力营造各民族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社会氛围
  
  始终坚持把发展作为解决民族地区各种问题的“金钥匙”,在持续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增强各民族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

  一是聚焦“幼有所育”建好“摇篮”。根据不同年龄段幼儿特点创新谋划“童心向党”、民族团结“手拉手”结对共建等系列活动,组建“小石榴籽”宣讲团,用好“童语同音”助教系统,全盟幼儿普通话达标率为100%。新续建、扩建幼儿园10所,计划新增学位2670个。10所公办幼儿园接受自治区级示范幼儿园评估验收和复评,盟内认定2所公办一类甲级幼儿园和6所普惠性民办幼儿园,不断建好各族幼儿浸润童心“石榴园”。

  二是聚焦“学有所教”育好“花蕾”。深入实施“石榴籽育人”工程,组织全盟中小学收听收看“石榴籽育人小课堂”25期,积极开展“书香融情·石榴花开”主题阅读、知识竞赛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实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中小学生全覆盖。开展“小石榴籽寻访”实践教育活动,指导近千名少先队员参加盟旗两级研学活动。持续抓好推进落实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教学工作,完成全盟统编三科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升骨干示范性培训522人,义务教育阶段五学科国家通用语言教学能力提升培训、跟岗实践、入校指导443人。下达各级各类助学资金1.66亿元,惠及各族学生12.5万人次,用心浇灌各族学生共同成长“石榴花”。

  三是聚焦“劳有所得”护好“钱包”。扎实开展就业扩容提质工程,逐人落实“1131”服务举措,统筹做好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帮扶工作,开展就业援助对象优先扶持和重点帮助。全盟城镇新增就业10998人,农村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81271人,分别完成年度任务的103.75%和113.67%。严实有序推动全国欠薪线索核处管理系统线索办结率达100%,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率达71.8%,仲裁结案率达95%,切实系牢各族群众团结奋斗“石榴情”。

  四是聚焦“病有所医”当好“医靠”。全面启动国家卫生城市创建工作,锡林郭勒盟入选全国首批医疗应急重点城市。着力打造“15分钟医保便民服务圈”,充分发挥医保服务支撑保障作用,持续深耕“智慧医保”建设,积极推广“医保通”智能服务终端,大力复制“医保+马背”“医保+红书包”“医保+乌兰牧骑”等宣传帮办机制,共提标扩建1203个基层医保服务站(点),实现苏木乡镇(街道)、嘎查村(社区)全覆盖,努力呵护各族群众平安健康“石榴心”。

  五是聚焦“老有所养”托好“夕阳”。扎实开展社会保障改革提质工程,探索开展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嘎查村集体经济组织补助试点工作,全盟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72.5万人。进一步完善基层养老服务设施,完成22处乡镇级养老服务中心建设和101处嘎查村级养老服务站建设,改造提升15处农村互助幸福院,切实健全基层养老服务网。在东乌珠穆沁旗、苏尼特右旗、正镶白旗打造“机构住养+医养康养+智慧养老+居家养老”为一体的2.0版本牧区养老园区,推进“牧区养老园区、农村区域性综合敬老院”一体化养老园区建设,着力描绘各族群众安享晚年“石榴红”。

  六是聚焦“住有所居”搭好“温室”。修订印发新建商品房预售资金监管办法,达到预售条件的项目全部纳入监管范围,落实监管资金40.3亿元。加快化解房地产历史遗留“办证难”问题,完成自治区台账外排查发现未办理首次登记小区57个。持续完善住房保障体系,改造农村牧区危房247户,实施棚户区改造1229套。实施老旧小区改造33个,惠及各族群众3082户。实施更新改造地下管网100公里、铺设改造道路18公里等85个市政基础设施项目,积极建设各族群众温馨舒适“石榴坊”。

  七是聚焦“弱有所扶”兜好“底线”。扎实推进社会救助扩围增效行动,提高城乡低保保障标准3.5%,有力保障7万名城乡低保对象和2412名城乡特困人员基本生活。全盟为20512名各类重点群体代缴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费268.94万元;发放临时救助金905.4万元,救助7398人次;为全盟48211户城乡低保对象、1812户农村牧区特困人员发放电价补贴279.8万元。推进残疾人福利政策与救助政策衔接,为2.99万残疾人发放“两项补贴”4027万元,广泛分享各族群众互扶互助“石榴果”。

  (本文系内蒙古统一战线智库研究成果,作者系锡林郭勒盟盟委委员、统战部部长)
责任编辑:张姝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