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党刊内蒙古行 | 乡村蝶变,有“颜值”更有“产值”

实践快讯

2024-07-18 09:56

来源:实践杂志社 作者:

A A A


  7月17日,2024年全国党刊年会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内蒙古的实践”主题采访团一行来到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喀喇沁旗,深入了解当地生态文明建设、特色农业品牌打造及乡村振兴的发展成就。
    
  三十二连山:从荒山到良田
  
  进入敖汉旗萨力巴乡,登上三十二连山,远远望去,数十座山峰相连,梯田层层叠叠,如阶梯般盘旋在山间,勾勒出一幅层次分明的绿色画卷。
    
三十二连山(摄影:赤峰日报 孙雁南)

  “踏山行川,不如三十二连山梯田望远。”三十二连山由32座山峰相连而成,生态建设工程总面积3.2万亩,是以水平梯田建设为主,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的典型。

  

  过去,三十二连山流域属于风蚀水蚀区。因水土流失严重,粮食产量紧缺,“种一坡,拉一车,打一簸箕,煮一锅”是那时农业生产的真实写照。

  1997年,时任萨力巴乡分管农业副乡长的韩旭东被任命为三十二连山综合治理工程的总指挥。当时,萨力巴乡小流域治理植树造林基本完成,就只剩三十二连山这块难啃的硬骨头,面积大,地形复杂,沟壑纵横。韩旭东感到压力很大。但三十二连山是敖汉旗的“北大门”,韩旭东咬着牙说:“这个工程我们必须拿下!”
    
  就这样,乡里干部群众挥舞一锨一镐,和三十二连山较上了劲。
  
  3.2万亩的生态建设工程,3代敖汉人用了70多年的时间,凿石、挖坑、栽树,将一幅美丽的梯田画卷镌刻在连绵的群山之上。如今,三十二连山打造了具有敖汉特色的山水田林路沟综合治理模式,实现了“水不下山、土不出川”,解决了水土流失问题。其治理模式不仅给敖汉旗乃至全国的小流域综合治理提供了丰富的经验,更书写了各族干部群众团结奋斗,将“荒山”变“宝山”的励志篇章。
    
敖汉旗林草局局长张旭东向采访团介绍三十二连山生态建设工程。(摄影:赤峰日报 孙雁南)
  
  行进在三十二连山的栈道上,采访团不禁感慨这项生态建设工程的体量之大、难度之高。生态建设者们“担当作为,不干不行,干就干好”的拼搏精神,令他们深受感动。
  
  “听了韩书记讲治沙的故事,才知道敖汉旗美丽景色的背后,不光有老百姓的艰苦奋斗,更有党组织凝聚起来的智慧。如果每一个基层党组织和每一个党员干部都能发挥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的作用,我们就一定能战胜困难,取得新的胜利。”中国纪检监察杂志社记者史梦宇说。
  
  小米博物馆:千年小米的时代新变
  
  走进敖汉旗旱作农业主题公园,小米博物馆既古朴又新潮的建筑造型,令人眼前一亮。
  
  据了解,该建筑设计灵感源于兴隆洼出土的典型文物玉玦及桶形陶罐。自开馆以来,这里就成为当地农耕文化的网红打卡地,吸引了众多游客和研学团前来参观学习。
 
 
敖汉小米博物馆 (摄影:赤峰日报 孙雁南)

  敖汉旗被称为“世界小米之乡”,源于其地貌、气候特点和土壤中丰富的铁、磷等矿物质,适宜杂粮作物生长。展馆内,陈列着2001-2003年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在敖汉兴隆沟遗址浮选出来的碳化的粟粒和黍粒,证实距今8000年左右的兴隆洼文化时期,旱作农业系统已经形成,从而奠定了敖汉旗在全球范围内作为旱作农业起源地的重要历史地位。
  
  “敖汉小米有非常悠久的种植历史,依托敖汉旗丰厚的农耕文明,我们当地非常注重以小米为代表的旱作农业的开发与利用。”小米博物馆馆长阮红梅介绍说。
  
  馆内摆放着敖汉旗小米加工的特色食品,不仅如此,当地还开发了富硒米、胚芽米、小米油、小米皂、小米锅巴等系列产品,让传统农作物焕“新颜”,不断延伸产业链创新链。
  
采访团品尝小米加工的特色食品(摄影:赤峰日报 孙雁南)
  
  长期以来,敖汉旗积极探索旱作农业保护与发展方法,推动小米产业高质量发展。2020年,以敖汉小米为代表的旱作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减贫模式入选“全球减贫最佳案例”。
  
  金陵瞭望杂志社总编辑赵文荟参观小米博物馆后感触很深,“没有想到一粒小米不仅有深厚的历史价值,还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它是中华文化的符号,同样也是农耕文明的重要载体,值得我们深入挖掘和推广。”
  
  马鞍山:守绿增绿,绿富同兴
  
  七月的马鞍山,青山吐翠,绿水泛波。
  
  2019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马鞍山林场考察时强调,“守好这方碧绿、这片蔚蓝、这份纯净,要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马鞍山村(摄影:李丰泰)

  沿着习近平总书记到内蒙古考察的足迹,采访团来到地处喀喇沁旗的马鞍山林场,调研走访这里的发展新面貌。
  
  马鞍山林场副场长柴树岭介绍道,多年来,护林人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保护的殷切嘱托,坚决“守绿”,大力“增绿”。目前,马鞍山林场森林面积达到10.8万亩,其中人工林6.6万亩、天然林4.2万亩,森林覆被率从建场之初的不足20%达到98.86%。林区里,狍子、山鸡、野兔随处可见,野生动植物种类日渐增多。
  
马鞍山林场副场长柴树岭介绍马鞍山林场情况 (摄影:赤峰日报 孙雁南)

  “正如我们河北的塞罕坝一样,来到马鞍山林场,我感受到了另一个造林的奇迹。塞罕坝和马鞍山,都体现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河北共产党员杂志社网媒中心负责人姚越华说。
  
  乘车进入马鞍山村,一幢幢漂亮的砖瓦房整齐排列,道路两侧的油菜花田吸引游客驻足停留。路口不远处,印着“2019年7月15日,总书记来到咱们村!”的牌子格外醒目。
  
  马鞍山村不仅是一个革命老区村,还是一个多民族聚集村,乡村旅游和林业经济是当地的主导产业。

  2019年7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马鞍山村党群服务中心了解基层党建、民族团结和乡村振兴情况。他指出,产业是发展的根基,产业兴旺,乡亲们收入才能稳定增长。

  带着总书记的嘱托,马鞍山村党员干部群众撸起袖子加油干,根据马鞍山的实际情况,走出了“生态绿村、产业富村、旅游强村”的发展路子,依托山葡萄种植和乡村旅游两大主导产业,运用“菜单式”扶贫和扶强带贫模式,实现了产业扶贫全覆盖。

 
喀喇沁旗委宣传部驻马鞍山村第一书记乌晓亮介绍马鞍山村党建成果(摄影:李桂荣)

  村两委组织成立了蒙弘山葡萄专业合作社、刘营子农家旅游合作社,让观光旅游从游玩景区拓展到摘农家果、吃农家饭、住农家院。目前,农家乐年接待游客3万余人,年收入约130万元,火红的乡村旅游进一步拓展了群众的致富渠道。
  
  “第一次来到内蒙古赤峰,我发现赤峰是座美丽的城市,文化和生态都非常好,尤其是马鞍山林场的林下经济做得非常有特色,村民的精神面貌也很好。”当代江西杂志社编辑叶景顺说。
  
  行程结束,记者们纷纷表示,将用手中的镜头记录下赤峰满目苍翠的绿色画卷,用生动的笔触描摹产业兴、人气旺的乡村发展新面貌。
  
  (实践全媒体记者 云婧) 
责任编辑:郭晓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