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党刊内蒙古行| 探寻文明源流 感受多彩文化

实践快讯

2024-07-17 10:24

来源:实践杂志社 作者:

A A A

  
  日出红山上,文明曙光里。

  红山文化,以其独特的魅力,在历史的长河中闪耀着不朽的光芒。1971年,赤峰境内的红山文化遗址惊现被誉为“中华第一龙”的“C”型碧玉龙,这一重大发现不仅使赤峰市获得“中华玉龙之乡”的美誉,更确立了红山文化在中华文明史上的重要地位。

  7月16日,2024年全国党刊年会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内蒙古的实践”主题采访活动在红山文化发祥地——赤峰市正式启动。

  当天下午,由来自全国40余家党刊社的负责同志、全媒体记者120余人组成的主题采访团首站走进赤峰博物馆、辽代历史文化博物馆,穿越数千年历史,探寻文明源流,感受多彩文化。

赤峰博物馆展出的中华玉龙(复制品)。

  赤峰博物馆坐落在美丽的锡伯河畔,是一座集研究、收藏、展示、教育为一体的多功能现代化博物馆,也是国家一级历史类博物馆。2019年7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了解红山文化等史前文化发掘保护情况和历史沿革。

  远远望去,这座外观整体呈青色的建筑颇似一幅淡淡的山水画,古朴典雅又不失雄浑大气。踏入馆内,仿佛穿越了时空隧道,一件件文物静静诉说着远古记忆,描摹先民们在这片热土上生产、生活、开创文明的场景。

  
  采访团一行在赤峰博物馆参观。

  赤峰博物馆共设4个展厅,分别以《日出红山》《古韵青铜》《契丹华韵》《和同一家》命名,展示了赤峰的史前文化、草原青铜文化、辽文化以及元明清时期北方各民族共同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文化。

  馆内展陈的8万多件(组)馆藏文物见证了红山文化和同时期其他文化广泛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也见证了中华文明的生生不息。

  跟随讲解员的脚步,采访团记者们依次对各个展厅进行参观。

  《日出红山》展厅中华玉龙展柜前,采访团记者纷纷驻足、拍照记录。

  “早就听闻‘中华第一龙’出自赤峰市,今天有幸亲眼目睹它的风采,探寻中华文明的缘起,对红山文化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和认识。”今日浙江杂志社社长郏文纲说。

  “原来对赤峰只有一个模糊的印象,今天来到这里实地参观,真切感受到这是一个多民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地方,特别是对红山文化在中华文明起源研究中的价值有了更深的认识。希望我们党刊人能珍惜把握好这次主题采访的宣传契机,为中华文明、红山文化宣传贡献一份力量。”中国期刊协会党刊分会副会长陈广腾说。


  采访团一行在赤峰博物馆展柜前驻足。

  采访中,有不少年轻的游客正在展厅一角打卡盖章,有的小朋友在家长的带领下在自动售卖机前精心挑选文创产品。

  据赤峰博物馆副馆长王迪介绍,这是赤峰博物馆倾力打造的以馆藏文物为原型的文创产品,依托馆藏资源,博物馆还会定期举办不同类型的展览和丰富多样的社会教育活动,让文物活起来,以寓教于乐的方式,传播历史文化知识。

  “赤峰博物馆藏品丰富,展览的形式也很先进多样,文物保护传承做得很好,刚才我看到几个小朋友在那里摆弄文物拼图,我觉得就很好,这样有新意的形式会给观众带来更高质量的参观体验,也会让更多年轻人积极参与到文化传承中来。”赤峰博物馆的文化保护传承工作给杭州杂志社社长、总编辑王茹华留下了深刻印象。

  结束对赤峰博物馆的参观,采访团一行来到与之隔河相望的辽代历史文化博物馆。

  公元916年,契丹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国,后改称“大辽”。赤峰是辽朝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建有上京和中京2座都城。契丹人不仅留下了丰富的文物古迹,其独具特色的民族传统文化,也已成为人类文化的宝贵遗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是多民族不断交流交往交融而形成的。中华文明植根于和而不同的多民族文化沃土,历史悠久,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发展至今的文明。 

  在这座全面研究、展示契丹和辽代历史文化的专题博物馆里,采访团一行深刻体会到总书记此番话的语重心长、意蕴深厚。

  辽代历史文化博物馆展陈面积1.72万平方米。走进博物馆,如同推开一扇辽代“大门”。馆内共设5个展厅,包括宋风辽韵——辽历史文化陈列展、北国丹青——辽壁画艺术精品展、凭云出梵天——辽佛塔建筑成就展等4个常设展厅和1个临时展厅。


  辽代历史文化博物馆展厅一角。

  整个展馆以文物为依托,以历史为脉络,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导,客观呈现辽时期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文化面貌。


  辽代历史文化博物馆馆长黄文博向采访团一行讲述辽代壁画。

  “给大家介绍一个特别有意思的点,在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发现的辽代早期的墓葬群里,有一座墓里盖了一间用几十吨重的大石板砌成的房子,所有的石板内外侧都绘制了精美的壁画,而这些精美壁画全部体现的是唐风。”在辽壁画艺术精品展厅,黄文博馆长指引大家来到一组巨型壁画前,如数家珍似地一一讲解壁画里的故事。


  辽代历史文化博物馆馆长黄文博向采访团一行生动讲述辽塔建筑。

  “随着大量中原人口入辽,佛教信仰在辽地广泛传播,广建寺塔成为辽风气。在此背景下,辽塔建筑艺术得以发展。”展厅中的辽塔建筑成就展,把内蒙古、辽宁、河北、北京、山西等地的辽塔作了一个梳理。“典型的辽塔建筑我们都做了模型。”在辽塔建筑成就展厅,黄文博馆长向大家介绍辽塔成就。

  丰富的辽代文物、精美的辽墓壁画、风格独具的辽塔,再配以黄文博馆长绘声绘色的讲解,采访团一行在大饱眼福的同时也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有了更深的认识。

  “很高兴有机会跟随全国党刊同行来到我们美丽的赤峰,博物馆丰富的历史文物以及厚重的中华文明史实让我们对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有了更深的认识。作为党刊人,我们要坚持党刊姓党,坚定文化自信,不断利用翔实的考古史料宣传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庆当代党员杂志社副总编辑杨安军深有感触地说。

  “参观辽代历史文化博物馆,聆听发生在这片神奇土地上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故事,让我对‘中华民族一家亲’有了更为具象化的认识。”山西省委党刊社社长侯英说。

  “通过一下午的参观,我们不仅对赤峰这座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城市有了深入了解,也对中华文明是如何起源、如何形成、如何发展的有了深刻认识,很受震动。”机关党建研究杂志社记者刘书含对记者说。

  接下来的几天,采访团一行还将走进社区、走进林场、走进产业园、走进自然保护区……用手中的笔和镜头,全面展示赤峰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

  (实践全媒体记者 戈文慧)
责任编辑:郭晓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