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红山”? 文明摇篮

实践快讯

2024-07-17 10:13

来源:实践杂志社 作者:

A A A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山河交融,文明生长。
     
  连绵不绝的中华文明,以长江文明、黄河文明、西辽河文明为三大源头。红山文化,就是西辽河史前文明的辉煌代表。
     
  走进红山,我们带着敬畏与骄傲,去寻找刻在中华民族骨子里的基因和血脉之源,去见证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发展之路。
     
  何谓“红山”?
     
  红山,最初指的是一座山,它位于内蒙古赤峰市红山区城区东北部,山体岩石呈赭红色,赤峰市、红山区都以此山得名。
   
  赤峰市境内分布着较为密集的史前文化遗址,其最早的遗存发现于1921年,“红山文化”这一概念则是于1954年正式提出。自此,红山这座山,赤峰这座城,无比荣幸地获得了脚下这片文化遗址的冠名权。
  

赤峰市科普馆。(图片来源:赤峰市委宣传部)
  
  红山文化的时空范围,狭义上以西拉沐沦河、老哈河流域为中心,主要位于辽宁朝阳地区和内蒙古赤峰地区,距今6500年至5000年,延续时间达1500年。而在广义上,有的研究者,将东北三省及内蒙古东部地区距今4000年以前的所有文化遗存,在习惯上统称为“红山文化”。
   
  单以狭义论,红山文化既不是起点也不是终点,只是一个中间节点。

  

  距今8200年至7200年的兴隆洼文化,以及距今7000年至6400年的赵宝沟文化,被认为是红山文化的重要源头——兴隆洼、赵宝沟这两个地方,都位于赤峰市敖汉旗。

  

  比红山文化更晚的,还有夏家店文化——夏家店是赤峰市松山区的一个自然村的名字。夏家店文化按埋藏深度分为上下两文化层,下层距今4000年至2500年,上层距今3000年至2300年。
  
  逝者如斯夫!旧时代埋没于地表之下,新时代在同一处地表上勃发,数千年以来,埋了一层又一层。各个时代之间,变迁了什么,碰撞了什么,传承了什么?远古时代,是不是也有周期律,是不是也有大变局?
    
  疑窦种种,引人遐思。
    
  “龙”的故乡
  
  如果找一件文物作为红山文化的象征符号,那一定是被誉为“中华第一龙”的碧玉龙。

红山文化玉龙,出土于内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现陈列在中国国家博物馆,有“中华第一龙”的美誉。(来源:赤峰市委宣传部)
  
  翁牛特旗赛沁塔拉村,文冠树林之中,掩映着一块刻有“碧玉龙出土地”的石碑。1971年8月,村民张凤祥像往日一样挥锄劳作,无意间挖出了这件尘封数千年的国宝。
 
  碧玉龙高26厘米,由猪头、马鬃、蛇身组成,呈“C”字型卷曲,背部有对穿单孔,以绳系孔悬持,头尾处于水平状态,属新石器时代,是国内时代最早、体积最大的龙形玉器。
  
  继碧玉龙之后,翁牛特旗又出土了另一件红山文化瑰宝——黄玉龙。较之碧玉龙,黄玉龙形制相似,但选料更为上乘,同为红山文化玉器精品。碧玉龙现收藏于国家历史博物馆,黄玉龙则留在自己的故乡,成为翁牛特旗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2021年,“玉•见——红山•良渚文化展”在浙江省博物馆开展,两种文化穿越时空和地域的限制得以相遇,共同印证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起源。这次展览的文物里,就包括“首次外出”的黄玉龙。展览结束后,翁牛特旗博物馆举行了隆重的“迎龙旋”仪式,迎接黄玉龙回归。
  

  以碧玉龙和黄玉龙为代表,红山文化出土了大量精美玉器,但据考证,玉料来源不在当地,而是辽宁岫岩。遥远的玉石辗转千里,被红山先民打磨成精美玉器,文化就这样在此地交流汇聚。

 

  遥想当年,华夏肇始,第一声龙吟响彻于斯!
 
  因禾安家
  
  没来过内蒙古的你,是不是以为,内蒙古从前只有牧区,农耕的历史比中原地区晚得多?
  
  那就来敖汉史前博物馆看一看吧——展柜里,显微镜下是几粒黑色的小米,这些小米出土于2002年,经碳-14鉴定,属于约8000年前的兴隆洼文化时代。
  
  这几粒小米,被认为是全世界人工栽培的、时代最早的谷物,比中欧地区发现的谷子早2700年,比河北省磁山遗址出土的粟的遗存早500年。
  
  今天生活在红山文化发源地的赤峰人,端起一碗金黄的小米粥,夹起一块酥脆的小米锅巴时,可以自豪地说:“我们种小米种了8000年呢!”

 

赤峰博物院藏品。(来源:赤峰市委宣传部)
   
  在翁牛特旗博物馆,红山文化时期种植小米的工具令人目不暇接:打磨精细的石斧、桂叶形双孔石刀、三角形平底的石簇,还有大量的石耜和磨盘磨棒……从出土的工具看出,随着时间推移,耕作技术越来越先进,种植规模越来越大,这是红山先民大量从事农业种植最有说服力的实物证明。
  
  有了农耕,就有了定居的生活方式。
  
  兴隆洼文化遗址,是我国东北地区与内蒙古东部已知时代最早、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内涵最为丰富的史前人类聚落。聚落外侧为环壕,内侧是成排分布的半地穴式房址,布局规整,秩序井然,显然经统一规划营建而成。
 
  而属于红山文化时期、位于红山区文钟镇的魏家窝铺遗址,则是同时期规模最大的一处完整聚落,2009年至2012年累计发掘房址114处、灰坑219处、壕沟3条、灶址15座,出土了大量陶器、石器、骨角蚌器以及动物骨骼等遗存。
  
  从石斧石刀到牛拉犁铧,从刀耕火种到机械化大农场,从聚居的小村落到繁华的大都市,农耕文明的历史就从这几粒碳化的小米拉开了帷幕。
  
  探秘不止
  
  红山文化考古,如果从1921年沙锅屯遗址发掘算起,已经超过100年了。
  
  在这百年间,一代代考古人怀揣着对历史和祖先的敬畏,风雨兼程,不懈求索,一直试图用地下考古材料印证传说记载,补充古史的缺失。
  
非物质文化遗产——面塑。(来源:赤峰市委宣传部)
  
  2012年,红山文化遗址进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踏上申遗新征程。
  
  时至今日,红山文化的发掘与研究工作仍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纵使困难再多,考古人仍然充满信心。

  

  红山文化百年考古,让我们祖先鲜为人知的奋斗史,重新绽放绚丽的光芒,照亮了中华儿女今天的长征之路。
  
  先民留给我们的谜题还有太多太多。也许他们不像我们想象得那么简单,也许他们的发明创造也不限于建筑、玉石、彩陶……还有尚未发现的多少傲人遗存。
  
  中华文明探源的脚步,不会停止。
 
  (实践全媒体记者 高旭天) 
责任编辑:郭晓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