璀璨星斗,点亮无垠苍穹;多元一体,孕育中华民族。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纳入干部教育、党员教育、国民教育体系,搞好社会宣传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高校责任重大,肩负重要使命。内蒙古医科大学恪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坚持和强化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持续深化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双融双促”。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办学治校、教书育人全过程各环节,聚力内蒙古自治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基地建设,促进各民族师生交往交流交融,为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贡献内蒙古医科大学力量。
回溯历史 薪火相传赓续育人初心
内蒙古医科大学成立于1956年,是新中国在民族地区最早建立的高等医学院校之一,建校68年来,为内蒙古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科技创新、文化传承、民族团结、边疆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既有独特的历史渊源,又有现实的基础优势。
建校初期,一大批从中国医科大学、北京医学院、哈尔滨医科大学、山东医学院等高校支边而来的,以刘其端、姚文炳、李继儒等为代表的各民族建校元老,肩负起建设学校的各项任务,将一生奉献给内蒙古医科大学,为学校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后来,又涌现出以国医大师苏荣扎布、吉格木德和全国名中医米子良等为代表的各民族建设者,不断推动民族地区高等医学教育事业发展,形成了“艰苦创业、和衷共济、革故鼎新、洁己奉献”的内医大品格,培养出了以中国工程院院士、心血管病理生理学家董尔丹、中国胃癌标准手术及围术期治疗规范的奠基人季加孚、中国颈动脉狭窄手术的拓荒人王涛等为代表的优秀校友,共同谱写着各民族师生同心共建内医大、为国家和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和卫生健康事业进步提供强有力支撑的时代故事。
正是有着像刘其端、苏荣扎布等这样治学严谨、诲人不倦、甘于奉献的前辈榜样,团结带领各民族师生共同奋斗、砥砺前行,学校才能不断打造一个又一个学术高地,实现诸多从零到一的突破。内蒙古医科大学的创业史和发展史都充分体现出,在民族地区需要帮助时,全国各地都纷纷伸出援手,团结一致、齐心协力,彰显出了各族人民守望相助,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时代价值。
夯实根基 强化主线有形有感有效
新时代新征程,在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的实践中,内蒙古医科大学不断促进各民族师生交往交流交融,营造了浓厚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校园文化氛围,获批成为内蒙古自治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基地,努力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上走在前、作模范。
聚焦思想政治教育,同心提升铸魂育人成效。创新两级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方式,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开展互动式研学、沉浸式讲学、联动式促学。学校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成员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基地互动研学,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沉浸学习,在蒙医药学院与二级党组织实地联动促学。2024年,学校出台了《内蒙古医科大学党委关于全面贯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的实施方案》,通过课堂上“讲”、全方位“宣”、常态化“学”,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工作矩阵,实现了高站位谋划,全面打造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升级版”。
充分发挥两级理论学习中心组的表率作用,利用自治区各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资源,大力面向全校师生推广现场体验式教学、全景式教学等新型教学方式。学校党委领导班子成员定期深入教学一线听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课程,增设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研室,大力支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研究阐释,努力丰富和发展新时代党的民族理论内涵,扎实做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课程教师理论水平提升工作。成立了“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主题宣讲校内宣讲团,学校党委书记带头宣讲,讲好民族团结进步故事,共同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各级党组织纷纷带领师生走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考察的重要场馆等相关教育基地,以及内蒙古展览馆、昭君博物院、乌兰夫故居、贾力更烈士纪念馆等开展参观践学,不断强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成效。
聚焦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同向形成全员育人合力。发挥校训、校徽、校史的激励作用,通过专题讲座、师生座谈会、社会实践、读书分享会、“内医大品格”讲述等形式,促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进一步提高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普及程度和质量。挖掘楼宇、道路、景观等环境育人内涵,推进校园内楼宇、道路和景观的命名工作,把其中蕴含的深厚建校历史、办学特色和独有文化气韵、精神品格阐释明白,实现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宣传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相融相促。发挥好课程育人作用,在传授文化知识的同时,提升学生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水平,提高全校师生学习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法治意识、权利意识、自觉意识,形成说普通话、使用规范汉字的习惯和风尚。2023年,学校被教育部、国家语委评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先进集体”。
聚焦文化传承创新,同频擘画民族团结画卷。充分发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教育部高等学校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基地及内蒙古医科大学蒙医药博物馆、医学文化研究中心、医学文化主题公园等校内资源和昭君博物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中心、中央民族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等校外资源的作用,实现立德树人与新医科育人的多学科互嵌、中蒙医药文化与现代医药文化的互鉴、课程育人与实践育人的互融。学校蒙医药博物馆被评为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自治区科学技术厅第一批科普示范基地、自治区卫生健康委蒙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和自治区第九批社会科学普及基地。
利用新媒体、校报、宣传手册等媒介积极宣传相关民族政策,通过悬挂条幅、张贴海报、现场发放宣传手册、征集展出书画作品及宣传橱窗、黑板报等宣传手段和宣传阵地,提高政策知晓度,提升校园宣传环境建设对学生文化素养和民族团结进步的熏陶作用。学校每年开展各级各类活动不少于500场,常态化开展民族团结政策宣传月、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实践月等专项活动,以主题党课、校园那达慕、演讲比赛、知识竞赛等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全体师生沉浸在民族团结的校园文化氛围中,做到了各民族师生全覆盖,促进大家互帮互助、共同成长,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生动局面。校园原创话剧《生命之歌》搬上了保利剧院的舞台,原创主题话剧《大医——苏荣扎布》和《中国医生贺希格》向全社会展演。录制了校史人物专题视频,开展了“以文化人,润物无声”校园原创话剧视频展播,持续构建“内医大品格”文化体系,讲好内医大故事,把打造形成的校园文化品牌融入北疆文化品牌之中,把蒙古马精神和“三北精神”作为推动学校建设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
(作者系内蒙古医科大学党委书记、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