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孔子遇见苏格拉底

党建园地

2024-07-05 15:35

来源:实践杂志社 作者:

A A A

  走进内蒙古呼和浩特雕塑艺术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中国著名雕塑艺术家吴为山创作的《神遇——孔子和苏格拉底的对话》。
  
  抬头遥望,孔子与苏格拉底比肩而立,正侃侃而谈。
  
  当孔子遇见苏格拉底,会聊什么?
  
  “如果他们(苏格拉底和孔子)还活着,并遇见了彼此,我相信他们一定会谈论人工智能”。2023年12月16日,在央视一套大型国际文化交流节目《美美与共》中,希腊共和国驻华大使埃夫耶尼奥斯·卡尔佩里斯风趣地表示。
  
  想不到,埃夫耶尼奥斯·卡尔佩里斯的愿望“真的”实现了!
  
  
  6月28日晚,《2024中国·AI盛典》在央视一套播出,节目中,通过AI技术成功唤醒了孔子和苏格拉底等先哲的智慧,围绕“人工智能的发展是否会造福世界”进行了一场精彩绝伦的辩论。
  
  01
  
  “人工智能,人在第一,而‘仁者爱人’。人工智能若能遵从仁道,惠及百姓,定不负吾‘泛爱众,而亲仁’之意”。
  
  在这场“虚拟辩论”中,孔子以“仁爱”为本,期待人工智能能够造福苍生。
  
  AI是构建人工智能的重要手段。《2024中国·AI盛典》通过展现人工智能在艺术、设计、农业、教育等行业深度融合的进展,让我们见证了AI无处不在。
  
  我们看到,交响乐《欢迎》是中央音乐学院运用AI交响乐大模型谱写的。
  
  我们看到,静默千年的文物《永乐宫壁画》,在AI的赋能下被修复。
  
  我们看到,在新疆伊犁,因为有了遥感无人机、农业无人车等各司其职的智慧农业系统,3600亩高标准农田要管理得井井有条,只需两个人就够了。
  
  从赋能实体经济,激活文艺创新,到打造全场景智慧生活……《2024中国·AI盛典》让我们无比真切地相信,AI的正确使用一定会给我们带来一个更美好的世界。
  
  正如孔子所言:“今朝AI之智,已助人类解决诸多难题。从精研医术到育人传学,从百工匠心到治理城邑,科技的进步与人文的关怀,实乃大仁也”。
  
  盛典中,孔子所传递的价值判断是:科技要以人为本,为爱而生。
  
  02
  
  “我们哲学家探讨了几千年我是谁的问题,人工智能又是谁呢?值得深思。”
  
  在这场“虚拟辩论”中,苏格拉底引导大家审视“认识你自己”的哲学命题,以此思考人类该如何与人工智能相处。
  
  《2024中国·AI盛典》告诉了我们答案:拥抱、驾驭、引领。
  
 
 
图片来源:央视频 航天创意短片《群星闪耀时》
  
  一是拥抱。
  
  2023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加快推动人工智能发展;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开展“人工智能+”行动;工信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到,到2027年我国成为世界未来产业重要策源地。
  
  人工智能作为引领未来的战略性技术和通用技术,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是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核心关键。
  
  《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技产业发展报告2024》指出,2023年,我国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企业采用率已达15%,市场规模约为14.4万亿元。
  
  伴随盛典播出,网友表示,“致敬接力奔跑的创新者们,致敬这个让创新奔流的时代”“听见了人类与人工智能双向奔赴的铿锵步伐” ……
  
  二是驾驭。
  
  呼啸而来的人工智能,将带我们驶向怎样的未来世界?我们该如何驾驭它并与之共同成长? 
  
  作为闻名全球的“创新之都”,深圳是我国人工智能发展的高地之一。 
  
  在大梅沙的盘山公路上,一场创下吉尼斯世界纪录的挑战,通过语音控制AI智驾的6辆汽车,仅用8分57秒,就完成了移动绕桩;
  
  在粤港澳大湾区首个5G智慧港口妈湾港,顺畅、高效的智能物流场景,给人“科幻大片”照进现实的震撼……
  
  察势者智,驭势者明。盛典节目内的展示,让我们深切感受到,在这个闪烁科技之光、涌动智慧之潮的时代,谁能把握人工智能等新经济发展机遇,谁就把准了时代脉搏。 
  
  三是引领。
  
  当人工智能以势不可挡的姿态向我们每个人的生活袭来,新一轮的“认知革命”非常重要,主流媒体的理念引领、知识普及、氛围营造更是不能缺位。
  
  “每一次都会打破一些旧饭碗,但也会诞生一些新机遇”“AI不是工具的革命,而是革命的工具”“世界上最颠覆的技术是叠加,而不是取代”……
  
  持续闪烁思想火花的《2024中国·AI盛典》力图告诉人们:当下这个时代,就是创造我们新生活的最好的机会。
  
  未来已来,你来不来?
  
  03
  
  《2024中国·AI盛典》中,孔子与苏格拉底的辩论不仅是一场思想的盛宴,更是一次跨越时空的文化交融。
  
  苏格拉底最爱广场辩论,孔子则喜欢“树下论道”。两位东西方先贤哲人相对于他们的时代来说,是通过高密度的口头交流方式来获取信息。
  
  两千多年过去了,我们使用着互联网,不需要去“广场”,也不需要坐“树下”,只要一根网线,就能获得永远也看不完的信息,享受人工智能带给我们的美好生活。
  
  于是,新的疑问产生了——正如苏格拉底在《2024中国·AI盛典》中的追问:人工智能是谁?人工智能从哪里来?人工智能到哪里去?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辩论的最后,两位思想家达成共识:人工智能之良莠,在人之差异,人类能否驾驭人工智能,取决于人类智慧的成长。
  
  这场跨越时空的辩论也让我们意识到,面对人工智能,我们需要汲取古人的智慧,以开放包容、审慎思辨的态度去探索其未来的发展之路。
责任编辑:崔致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