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土上,这群年轻的治沙人

党建园地

2024-06-14 10:32

来源:实践杂志社 作者:

A A A

  6月3日至7日,央视新闻推出特别节目《攻坚“三北”》,聚焦三大标志性战役的攻坚“战场”,介绍“三北”工程取得的新成效。
  
  去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内蒙古考察,主持召开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发出了打好“三北”工程攻坚战号令。
  
  三大标志性战役,有“两个半”在内蒙古。
  
  一年来,内蒙古坚定自觉地打主攻、当主力,在北疆大地奏响了激越的防沙治沙进行曲。
  
  在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还有一群年轻人,开启了防沙治沙的新模式。
  
  01
  
  小伙子在沙漠种树,造出一片蓝色的“海”。
  
  刚刚过去的5月,纪录片《向前奔跑的青春》火出了圈。
  
  12集纪录片,将镜头对准不同领域的“新赛道”青年,讲述他们服务“国之大者”、跑出精彩人生的“新质”故事。
  
  第4集《“植”此青绿新“玩”法》,讲的就是“90后”治沙工程师李挺的故事。
  
  纪录片以轻松活泼的形式,“打开”了李挺的治沙路。
  
  “你们是不是小时候就在草原上放牧?”
  
  这是李挺出门在外经常被问到的问题。
  
  他总是笑着回答,“其实,我们那边只有沙漠。”
  
 
 
图片来源:“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
  
  因为他的家乡鄂尔多斯杭锦旗独贵塔拉镇,往南跨一步,就进入中国第七大沙漠——库布其沙漠。
  
  李挺的父亲李四旦,是库布其老一辈的治沙人。
  
  受父亲影响,2014年大学毕业,李挺就选择回家乡,以一名测绘员的身份投入到库布其治沙之中。
  
  当测绘员4年,他完成了240多万亩沙地的数据整理,为治沙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撑。
  
  任治沙技术主管期间,和团队小伙伴独创了仅需10秒就能种下一棵树的“微创水汽植树法”,大大提高了植树效率。
  
  之后,他们还更新升级了光伏立体治沙模式,研发了“板上发电、板下种植、板间养殖”的立体生态光伏+产业模式,实现了沙漠增绿、资源增值和群众增收。
  
  
  如今,一块块光伏板鳞次栉比,犹如一片蓝色的海洋镶嵌在库布其沙漠之中,见证着库布其“绿进沙退”的绿色奇迹。

  02

  一群年轻人,他们用青春和热血守护着北疆“绿色长城”。

  治沙就得植绿,植绿就离不开适合沙地生长的草种子。

  “90后”李相儒,就是“玩”种子的。

  大学期间,李相儒学的是生物技术。2013年,研究生毕业后,他回到家乡,在库布其沙漠研究各类种质资源,成为新一代治沙人。

  经过十几年的努力,李相儒和同事通过引种驯化扩繁等科技手段,保护和培育了1000多种耐寒、耐旱、耐盐碱的种质资源,建成了中国西部最大的沙生灌木及珍稀濒危植物种质资源库。

 
 
图片来源:新华网 “90后”治沙人李相儒
  
  俗话说,“三分种,七分养”。植绿重要,管护更重要。
  
  在乌兰布和沙漠,就有一位“管”树的年轻人。
  
  出生于1985年的杨波,是巴彦淖尔磴口人。2007年,大学毕业后就进入家乡的林草系统工作。
  
  2020年,当地一家种植梭梭接种肉苁蓉的企业,超越其承包范围,拉沙取土破坏植被。管护人员发现后报告给管护中心,杨波立刻赶到现场,用定位仪标记坐标,确定破坏范围,并拍照记录。随后,他们向执法机构报案,督促涉事企业恢复植被。
  
  之后,他就将更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了公益林管护上。
  
  谈起“管”树,杨波说,沙漠的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植被破坏后裸露的沙丘,极可能发展为可移动沙丘。我们一定会把这16.6万亩国家级重点公益林管护好、抚育好。
  
 
 
图片来源:人民日报 杨波在使用定位仪器标记封育区节点 
  
  防沙治沙,风里来雨里去,本就是男人们的“活”。但在科尔沁沙地,有一位巾帼不让须眉的女大学生。
  
  1991年出生的郭博男,毕业于内蒙古农业大学林学院。2019年,她进入林业系统,开始了防沙治沙工作。
  
  不管是夏日酷暑,还是暴雪寒冬,林地的每一个角落都闪烁着她的身影。渴了,喝点自带的水;累了,靠着大树歇息一下。工作5年多,她走遍了包片区域内每一片土地、每一道山梁,哪块地的土质如何、适合种植什么样的树苗,她一清二楚。
  
  ……
  
  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投身沙海,以青春为笔、热血为墨,为沙漠“向绿”蝶变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03
  
  护青绿,战黄沙,内蒙古义不容辞。
  
  在长期的防沙治沙过程中,各族人民不断弘扬“蒙古马精神”和“三北精神”,勇担使命、不畏艰辛、久久为功,书写了一个又一个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
  
  多年来,宝日勒岱、苏和、王果香、殷玉珍等老一辈防沙治沙人,靠着吃苦耐劳的韧劲、一往无前的干劲、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的勇气和毅力,鏖战黄沙,实现了由“沙进人退”向“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折。
  
  如今,李挺、李相儒、杨波、郭博男等新一代防沙治沙人,凭着对“国之大者”的了然于胸、对“植”此青绿的坚定执着、对科技赋能的深厚热情,战天斗地,努力为祖国北疆构筑起一道亮丽的绿色长城。
  
  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在北疆这片热土上,这样的精神还在传承,这样的故事还在继续。
  
责任编辑:崔致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