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传统与时尚的马面裙,无疑是当下的中式顶流。
今年前两个月,在马面裙的主产地山东曹县,销售额接近5.5亿元,许多门店被抢断了货。
在今年4月海南海口举办的第四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和5月广东深圳举办的第二十届中国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新中式”成为年轻人热衷的服装元素,传统刺绣工艺制品特别是马面裙成为很多地方展馆的亮点。
在大街小巷,随处可见身穿马面裙的大姑娘小女孩。
有人说,行走的马面裙,是国风的盛行,是中国审美的创新。
也有人说,马面裙与中国传统节日具有很高的适配度。
今年端午,你是否准备好给自己留下一份精彩的马面裙记忆呢?
毕竟,穿出去,才是自己的。
01
马面裙是一种中国传统服饰,由旋裙发展而来。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宋朝大诗人苏轼的《浣溪沙·端午》,一下子就把我们带到了宋时的端午佳节。有考证认为,马面裙最初为宋代女子为方便骑行而设计的一种功能性裙装,因其“上窄下宽”形似古代城墙中的“马面”而得名。
它传承了绵延的历史文化。
“红日出东方,天地万年长。月儿圆如玉,皎皎照我窗。”在2024年央视春晚的舞台上,中国传统纹样创演秀《年锦》惊艳亮相,其中,演员关晓彤身着明代“五葫四海”纹马面裙(五个葫芦、四个海螺),极具东方美学风韵,让马面裙在全国观众面前狠狠刷了波存在感。
图片来源:“CMG观察”微信公众号
马面裙常见的图案如龙凤、麒麟、花鸟等,通常代表着吉祥、繁荣和幸福。它的面料、形制,以及织造和刺绣工艺,无不传承着绵延的文化,诉说着古老的文明。
它融合了经典中式风格与现代时尚元素。
复古不是回到过去,而是将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找到古老文明与现实生活的联结点。
演员杨幂在河南春晚的那件马面裙根据明代织物残片复原,织锦、暗花工艺和整体裁剪方式都是比较浓的晚明风格——纤细瘦长,这是现代人比较喜欢的廓形,也契合穿着者的个人气质和外貌特征。
马面裙的设计者通过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时尚相结合,使得马面裙跨越历史,融入当代。
它体现了更加自由松弛的生活状态。
马面裙的出圈,意味着汉服已经从小众逐渐走向了大众,有成为常服的基因。
改良后的马面裙简单易穿,可以适用于多种生活场景。因其既百搭,又展示着浓浓的传统文化韵味,受到广大消费者欢迎。
它既可以搭配日常衣物,也可以搭配新中式单品;它可以很隆重,也可以很日常。
在一些工作、生活场景中,传统汉服的形制可能会显得比较夸张,但马面裙形制不挑人,更生活化。
不少年轻人选择穿上马面裙,自由松弛地去表达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02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
今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关注传统文化,愿意将传统文化元素与自己的日常生活关联起来,有的穿着各种汉服,有的听着古风音乐,有的玩着国潮玩具,在衣食住行中,体验和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用自己的方式向传统文化致敬。
图片来源:新华社 浙江坡阳古街景观
无论是马面裙热还是博物馆热、文创热,随着社交媒体上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分享与传播,越来越多与传统文化相关的话题进入热搜,越来越多传统文化的创新表达逐步走入人们视野,传统文化以更加可触可感的模样走进生活,给人们带来全新的审美体验。
很多人感慨,时尚的尽头,是国潮;国潮的背后,是文化自信。
03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中国历来重视正衣冠,所谓“垂衣裳而天下治”。
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值得传承记忆的,必然不止马面裙。单以女性服装来论,且不说曲裾、绣罗襦、烟罗衫等款式,单是明确以裙为名的,就足以组成一个“闺蜜团”:石榴裙、花间裙、凤尾裙、留仙裙……
87版《红楼梦》被赞为电视剧服化道的天花板,40多年前,来自山东话剧团的服装设计师史延芹为林黛玉、王熙凤等设计了几十套式样颜色图案不同的马面裙,薛宝钗、贾母、史湘云等,都有马面裙服装造型。
《明妃传》《古剑奇谭》《花千骨》《尚食》等电视剧中,一众古典女子都身着各式改良或经典款马面裙亮相。
马面裙和她的姐妹们共同构成了中国的“服章之美”,无论当下流行的是哪一款,都承载着我们的传统文化与审美追求。
图片来源:中国新闻社
从马面裙的前世今生里,我们寻到了优秀传统文化的“源头”,尝到了文化创新的“活水”,未来,这汪清泉汩汩不休,泽润心田,焕发灼灼光华。
当传统文化不只被封印在博物馆里、传诵在古诗词中,而是拥有自由行走的力量,和与时俱进的创新活力,才是对它的最好继承。
行走的马面裙,火在市场,更火在文脉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