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弘扬北疆文化中的诚信好传统

党建园地

2024-06-04 15:14

来源:实践杂志社 作者:简小文

A A A

  诚信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道德规范之一,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重要范畴。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弘扬诚信文化,健全诚信建设长效机制。”这就要求我们切实加强诚信文化建设,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北疆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蕴含着丰富的诚信文化资源。我们要大力传承弘扬北疆文化中的诚信好传统,把弘扬诚信文化作为打造“北疆文化”品牌的重要内容,深入挖掘祖国北疆大地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体现出的诚信品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蕴含的诚信理念,广泛开展诚信宣传教育,积极开展诚信形象创建活动,使知信、重信、守信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追求。
    
  弘扬诚信文化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诚信是和谐社会的基石和重要特征。”诚信是各国现代化进程中所追求、尊重的基本价值理念。在现代化经济体系中,诚信的“压舱石”作用体现得越发明显,成为一种无形的经济资源和社会资本,在规范市场经济秩序,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社会经济效率,提升个人、企业及政府信用,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进步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中国式现代化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不仅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有益借鉴和新的发展路径,也为世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即解决信任赤字,重塑大国信用、信任与信念,开辟相互信任、讲求信用、合作共赢、共建共享的文明发展新道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对外交往中大力宣传中华民族的诚信品格,强调诚信在国际交往中的重要地位,以此树立良好的国家形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与人交往在于言而有信,国与国相处讲究诚信为本。”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60周年纪念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引用“凡交,近则必相靡以信,远则必忠之以言”,阐述中国坚持按照“亲、诚、惠、容”的外交理念,处理与周边国家的关系等,这些都赋予中国传统诚信文化以新的生机活力。
    
  在“两个结合”指引下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诚信文化资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积淀了丰富的诚信文化。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许多诚信人物及故事广为传诵。如在《尚书》中记载了大量关于诚信的事例,《尚书·汤誓》中写道,商汤在讨伐夏桀时发布的誓词中说:“尔无不信,朕不食言。”“不食言”就是说话算数、讲诚信。还有商鞅变法,就是以南门立木、树立官府诚信形象为起点的,从而使新法令得以顺利实行。在儒家的思想体系里,诚信同样占据着重要位置。孔子提出“仁”是最高准则,认为人应该重义轻利,具备孝、悌、忠、信等品德。在《论语》中提到的“足食、足兵、民信”三项选择中,孔子最后保留了“民信”,提出“民无信不立”的理念。此外,我国的语言体系里还有大量诸如一言九鼎、一诺千金、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这样称赞诚信精神的成语。中国共产党成立后,践行初心使命贯穿了我们党一百多年的奋斗历程,在此过程中熔铸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赋予了传统诚信文化以新的时代内涵和价值追求。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始终坚持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这从根本上说明了我们党一直在努力兑现对人民的庄严承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发展目标,仍需要在全社会形成崇尚践行诚信的良好风尚。如中国电商行业发展迅速,成为一种新型的商业生态系统,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国电商在买家、卖家和平台之间形成一种诚信机制,确保各方在信任中顺利完成商品交易。

  热情好客、慷慨助人一直以来都是内蒙古的亮丽名片,重诺守信、恪守信义一直都是内蒙古人的优良传统和道德规范。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多年来,全区各族群众始终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历程中书写了“最好牧场为航天”“三千孤儿入内蒙”“齐心协力建包钢”“草原英雄小姐妹”等历史佳话,赢得并长期呵护了模范自治区的崇高荣誉,凝练了识大体、顾大局、讲风格、求奉献、有担当的宝贵品质,树立了蒙古马精神、“三北精神”等精神旗帜,这些都生动体现了北疆文化中蕴含的诚信传统。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在传承优秀文化基因的基础上,按照“两个结合”的实践要求,实现北疆文化中蕴含的诚信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进程中不断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积蓄磅礴力量。
   
  在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内蒙古新篇章的伟大实践中彰显北疆文化中诚信文化的时代价值
    
  内蒙古是祖国的“北大门”和首都的“护城河”。多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深切关怀内蒙古和内蒙古人民,为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量身定制了战略定位和行动纲领。2023年10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推动内蒙古高质量发展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的意见》,部署7个方面的主要任务,这深刻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内蒙古工作的高度重视、对内蒙古各族人民的关怀厚爱和对内蒙古发展的殷切期望。当前,全区2400多万干部群众勠力同心,正在努力完成好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内蒙古的五大任务和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两件大事,朝着“闯新路、进中游”目标不断迈进。

  为了更好完成党和国家赋予的历史重任,自治区党委提出要扎实推进“六个工程”,其中之一就是“诚信建设工程”。我们要以此为牵引,把诚信建设作为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内容,进一步提升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司法公信建设水平,加快打造市场化、法治化的营商环境,增强企业发展信心和竞争力。

  要发挥政务诚信基础性、导向性作用,各级党政机关要带头说话算数,答应下的事要一口唾沫一个钉,承诺了的事要一丝不苟地兑现;每一名党员干部都要以诚立身、以信示人,当好诚信内蒙古的“代言人”;在政策制定方面避免出现“一刀切”,从“用户思维”出发,主动邀请相关企业参与政策制定,增强政策的可操作性、可持续性。深入推进商务诚信建设,按照分类管理原则,进一步加强行业诚信管理,围绕生产、流通、金融、税务、价格、工程建设、招标投标、交通运输、电子商务、统计、会展广告、中介服务、企业诚信制度等领域,建立完善的企业信用档案。在全社会形成诚实守信的社会风气,大力弘扬蒙古马精神、“三北精神”,传承好内蒙古各族干部群众守信践诺的好传统,把弘扬诚信文化作为打造“北疆文化”品牌的重要内容,广泛开展诚信宣传教育,积极开展诚信形象创建活动,使知信、重信、守信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追求;加强社会信用信息平台建设,拓展信用信息应用场景,大力发展信用服务市场,加快构建全方位全覆盖的信用监管服务体系;积极推行信用积分制度,对积分高的信用主体在多个方面给予优待,加大对不诚信企业、个人、第三方机构和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失信行为的惩戒力度,使守信者畅行天下、失信者寸步难行。司法公信是社会公平正义的底线,要加快诚信建设地方立法,健全信用承诺、评价、监管等制度机制,让诚信建设的刚性约束实起来、硬起来;要公正裁决涉诚信案件,提高裁判执行率,依法惩治虚假诉讼,守好诚信的“最后一道防线”。

  传承弘扬北疆文化中的诚信好传统,还要树立大历史观的视野,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看待新时代诚信文化建设,在教育引导全区上下不断加深对“三个离不开”“四个共同”“四个与共”“五个认同”“五观”等理念和要求的理解把握,牢牢铭记“六句话的事实和道理”的过程中弘扬诚信文化,推动诚信成为全社会的新风尚、激发市场活力的助推器、优化营商环境的催化剂,为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内蒙古发展新篇章提供有力的“硬”支撑。

  (作者系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研究员,内蒙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 
责任编辑:郭晓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