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服务科技工作者 厚植科技创新根基

党建园地

2024-06-04 15:11

来源:实践杂志社 作者: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协会

A A A

  作为科技创新体系中的一支重要力量,自治区科协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群团工作、科协工作和对内蒙古重要指示精神,坚持为科技工作者服务、为创新驱动发展服务、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服务、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服务,守正创新、开拓进取,主动融入和助力内蒙古完成好总书记交给内蒙古的五大任务和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两件大事,充分发挥科协组织在科技人才、组织协调、科学传播、资源汇聚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围绕创新驱动发展,推进教育、科技、人才深度融合发展,聚焦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我区科技发展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建立“为科技工作者办实事,助科技工作者作贡献”的长效机制,在勇担科技创新使命上抓落实见成效,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内蒙古新篇章作出更大贡献。
    
  履行职能职责 高水平服务科技工作者
    
  自治区科协系统认真履行党和政府联系科技工作者桥梁和纽带的职责使命,高水平服务科技工作者,积极举荐各类科技人才,汇聚高质量发展的人才力量。2023年以来,推荐4名科技工作者全部入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有效候选人,推荐2人获“国家卓越工程师”称号、1人获全国创新争先奖。联合建成院士专家工作站15家,“海智工作基地”2家,国家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1家;全区科技小院累计引进指导专家168人,培养研究生325人;培养“英才计划”学员和后备人才150人。推动将科学普及专业技术职称纳入我区自然科学研究人员职称评审条件,有力提升科学传播水平。
  自治区科协将联系服务科技工作者工作摆在更加突出位置,不断增强服务效果,大力推动“开放型”引才引智。围绕全区重点产业特别是科技“突围”工程涉及的重点领域,动态了解掌握自治区实际需求,加强与科研机构、学术组织、创新平台、人力资源和科研中介机构等合作,新建全国学会服务站和科技服务团等,灵活采取协同创新、揭榜挂帅、定向引聘等方式,拓展国内高端人才和海智人才引进途径,积极推动国内高端人才和海智人才与自治区本土人才深入交流、创新合作、共同成长。
    
  搭建融合平台 全方位服务创新驱动发展 
    
  “科创中国”是中国科协打造的科技经济融合服务品牌,旨在整合人才、技术、成果等资源,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2021年以来,我区三个“科创中国”试点城市——包头市、巴彦淖尔市、呼伦贝尔市建设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在全区高校、企业及科研院所建成国家级、自治区级产业科技服务站和学会服务站共42家、产学研协同组织19家,301家企业、2759位专家入驻“科创中国”融通平台,发布科技需求和科技成果2532项,成功对接676项;包头市被中国科协授予2023—2025年度“创新驱动示范市”称号。2023年以来,组织开展“院士专家行”“海智专家行”活动,柔性引进院士专家20余人深入我区企业开展针对性产业服务;举办全区创新方法大赛,参赛项目197项,举办专场培训22场,2万余名企业科技人员参与;提升企业创新能力,举办科技成果推介、技术路演等51场;大力推广农业科研、科技创新、示范推广、人才培养、社会服务“五位一体”建设模式;充分发挥“科技小院”聚才育才作用,建成科技小院86家,覆盖12个盟市的58个旗县(市、区),累计推广新技术47项、新方法和新应用34项,开展科技服务活动1000余场,惠及农牧民8万余人次。

  聚焦实施科技“突围”工程,广泛吸纳资源,积极对接全国学会和“科创中国”科技服务团,面向产业创新需求,创新组织模式,传播科技创新政策,服务科技创新主体,把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创新活力集聚到试点城市,助力策源创新、示范创新、协同创新。积极争取中国科协支持,将“科创中国”工作覆盖拓展至全区,推进创新主体服务科技经济融合,助力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拟与全国学会围绕重点领域合作建设“协同创新促进中心”,目前已与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稀土学会、农学会等近20家学会进行深入沟通,达成共识;支持全国学会、研究机构等把更多重点优势产业相关科创成果在中试实证阶段落户内蒙古,试验成功的项目直接落地转化,实现“双向需求对接”,助力相关领域率先“突围”。
    
  优化科普体系 多维度服务全民科学素质提升 
    
  立足提高公民科学素质,扎实开展科普工作。持续推进科技馆建设,全区51座科技馆实现免费开放。2023年以来,内蒙古科技馆参观体验人数超过100万人次,全区各级科技馆共接待人数超过300万人次,依托科技馆举办展教活动2400余场,超72万人次参与。实施“基层科普行动计划”,对166个项目进行资金支持。以百名专家走进盟市旗县科普传播行、全国科技工作者日、科普日等活动为载体,举办各类科技活动2800余场,受益群众超过500万人次。抓好科普专家团、科技志愿者、科普信息员“三支队伍”建设,自治区科技志愿服务队被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授予“最佳志愿服务组织”称号。组织专家开展“科技助力乡村振兴旗县行”活动,紧密结合当地产业发展开展科技培训、实用技术推广等科技服务400余场,10万余名农牧民受益。

  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创新发展的两翼,需放到同等重要位置同步规划。自治区科协持续建好云上科普等网络平台,利用信息化技术探索构建大科普格局,面向“五大人群”,广泛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传递前沿科学知识和技术成果,提升公民科学素质,实现“十四五”期末全区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12%的目标,厚植科技“突围”沃土。
    
  打造科技智库 高质量服务党和政府科学决策 
    
  自治区科协不断加强科技智库建设,推动科技咨询实现新突破,拓宽科技工作者建言献策渠道,服务党和政府科学决策。加大决策咨询力度,深入落实自治区党委决策部署,2023年组织召开建言献策座谈会6次,50余位专家围绕创新发展提出意见建议;联合组织区内外专家学者围绕农业节水、防沙治沙等自治区重点工作深入开展实地考察论证,形成科技工作者建议;瞄准自治区重点产业,新建稀土学会、新质生产力技术学会等科技社团8家,组建生命健康、生态环保、科技创新、数字科技等学会联合体,累计支持66家区直学会开展学术交流和提升创新服务能力建设工作。

  推动高水平智库建设。立足科协服务党和政府科学决策职能,探索“互联网+高端智库”建设新模式,打造智库专家核心圈层、发散圈层和各级党委、政府用户圈层,创新智库运行机制,让更多顶级院士专家为自治区高质量发展提供决策咨询。继续发挥学会科技工作者的智力优势,围绕新型储能、氢能、稀土材料、乳基食品等科技“突围”重点领域,强化与全国学会、科研机构、学术组织、创新平台的工作对接,持续完善高端科技智库建设新模式。

  自治区科协将围绕推动科技创新,聚焦科技“突围”,做好“四个服务”,团结引领科技工作者和科协工作者知责于心、担责于身、履责于行,为自治区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责任编辑:郭晓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