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仁不让,主导社会舆论

党建园地

2024-05-28 10:47

来源:实践杂志社 作者:

A A A

  01

  无热点,不网络。

  互联网上,任何鸡毛蒜皮的小事都可能成为头条,登上热搜。

  互联网上,热点事件、热点话题,每天都在刷新。

  互联网上,“造热点”“蹭热点”“带节奏”“什么火就抄什么”,每天都在上演。

  “要把关注和引导网上热点作为主流媒体义不容辞的工作责任”“对网上的热点既不能视而不见、无动于衷,更不允许哗众取宠、推波助澜”。

  面对网上热点,主流媒体如何做好舆论引导?

  02

  有力:主动出击,敢于发声。

  网上热点表现形式多样,有利益诉求,也有矛盾冲突。

  主流媒体要因时而动,因事而为,因势利导,有力出击。

  有力,主要把握两个方面。

  一方面,针对重大主题、重要节点等,主动出击,设置热点议题,放大主流声音,形成传播优势。

  每一个节日,过的都是团圆。今年,人民日报推出春节特别版《这世界那么多人》,视频中,有坚守边关的解放军战士,有背起行囊回乡的打拼人,有喜极而泣的父母……回家过年,游子的心,父母的牵挂,以歌曲的形式娓娓道来。

  另一方面,针对负面新闻、不实谣言等,主动回应,引导大众理性正确对待。

  去年6月,江西职校“鼠头鸭脖”事件席卷舆论场,事实证据不清、网上谣言猜忌众多……迷雾重重,公众亟需真实信息。

  人民日报微博持续与分社记者、公安部门等联系沟通,在全网首发了事件调查处理的情况通报,相关话题均登上微博热搜高位,让准确的信息第一时间传达给网民。

  谣言止于真相。如果主流媒体不及时发声,那么不实的消息就可能持续发酵。主流媒体要当好“定盘星”。

  “有力”,永远是主流媒体应对热点事件的“必杀技”。

  03

  有度:客观冷静,有效引导。

  凡事有度,过犹不及。

  舆论引导不仅要有力,也要有度。

  一方面,要站稳立场,把握尺度。

  作为主流媒体,应有效回应舆论关切,做好舆论监督。

  既要不失语、不乱语,又需言之有理、持之有据。

  既要公平、公正、客观地追问,又要提出合理建议。

  比如,人民日报评论《“胖猫”事件警醒,是时候提高“吃瓜”本领了》;人民网评《河南长垣民生项目烂尾,该打的板子不能省》……都体现了这一点。

  另一方面,要把握频次,张弛有度。

  要关注热点、跟踪热点,但不宜炒作热点、推波助澜。

  比如,不少媒体扎堆推出的文旅局长宣传片,只注重表象,表现方式夸张,大片小片“千片一面”。

  针对这种蹭热度的乱象,新华社在《跟风制造文旅局长“网红”,请适可而止》中指出,着急发展文旅产业的心情可以理解,但不在于跟风炒作,而是要着眼长远,练好内功。

  04

  有情:真诚沟通,共情共鸣。

  舆论引导,要有力度,把握尺度,也要有温度。

  有温度,实现共情,才能引发共鸣。

  应坚守初心,多关注民生冷暖,倾听社会公众声音。

  要转变语态,多用网民喜欢的话语方式、内容形态,互动、交流、沟通。

  比如,人民日报微博不断创新表达,在图文赛道上精耕细作,通过海报、漫画等,通俗直观、生动有趣地表达观点、传递呼吁。

  今年以来,多起网暴事件受到广泛关注。人民日报微博推出的漫画《不要做那个揉纸团的人》,生动揭示了网暴的危害,并发出理性呼吁,产生了良好的效果。

  

  有温度,不自说自话,不灌输“心灵鸡汤”,不故作深沉教导,让受众在共情中激发共鸣。

  05

  舆论的背后,是世道人心,是民情民意。

  做好舆论引导工作,事关中心和大局,事关人心和士气。

  主流媒体不能妄自菲薄,要当仁不让地去主导社会舆论。

  有力有度有情,让态度直达受众,让主流成为顶流,让正能量充盈舆论场。

  鼠标一点,转发万千。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们有关,都在我们眼前。
责任编辑:郭晓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