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3日至24日,2024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在广东深圳举办。
1场主论坛,8个分论坛,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业内人士以及相关从业者汇聚一堂、对话交流。
在“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分论坛上,“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是热议的话题。
01
关于主流思想舆论,大家说了啥?
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徐立京说,“高质量的内容生产与供给永远是主流媒体的主业。”
内蒙古党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符雷说,“主流舆论既要有传播力更要有思想力,既要有流量更要有分量。”“善良也有大流量,美好更有大市场。”
四川省德阳市广汉市委书记王锐,谈到县级融媒体建设时,提出“应以内容建设为根本,转换视角,丰富表达”。
腾讯公司副总裁陈勇说,“无论时代如何变化,媒体提供给读者和用户最核心的还是内容,‘内容为王’永恒不变。”
……
内容永远是根本,如果没有好内容的产出和生产推动,一切都是泡影。
02
如何才能有流量更有分量?
有思想,专业说话。
“万众皆媒”的时代,海量信息稀释着内容的专业性。
媒体的专业性是什么?
有思想、有深度、有质量。
比起“发生了什么”,媒体更要告诉读者“为什么发生”“应该怎么看”。
拿中国青年报的《视频聊天网站缘何成毒品“专卖店”》来说,创作团队为了完成这一报道,进行了长达2年的线索搜集和调查采访。
报道发布后,被人民网、央视新闻、澎湃新闻等百余家媒体转载,人民日报、团中央微信公众号转载点击量达10万+。同时,该报道也获得了第三十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
可见,“10万+”的背后,是创作团队的深耕,也是大众对深度报道的认可。
“一顿操作猛如虎,一看流量五十五。”好内容,不在字多、量大、花哨,在于有理、质优、走心。
以内容“服人”,任何时候都要用专业态度、专业能力、专业优势来说话。
有新知,创新表达。
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
任何领域,面对变化,创新都是排在第一位的。
于内容而言,创新可以是传播形式、选题角度,也可以是文风表达。
传播形式上,新华社曾推出“送你一张船票”。进入H5页面,输入出生年份后,用户就能获取一张船票。跟着小红船的行进,被带入一件件历史情境。互动的形式,拉满了用户的体验感。仅7个月时间,该作品全网浏览量近5亿次。
选题角度上,以“识见”评论公号的《华为为什么选择了内蒙古?》为例,主创团队第一时间捕捉到“华为正在内蒙古建设我国北方最大的算力枢纽集群”这一新闻,深入分析内蒙古的区位优势、良好营商环境等,角度新颖、有理有据,发布后迅速斩获10W+。
文风表达上,讲直白话、唠家常嗑,不讲空话、不说废话,好读易懂,也是拉近距离、赢得读者好感的方式。
……
通过创新,让内容有新意、让受众有新知,与时俱进、顺势而为,才能真正走近群众、走到人多的地方去。
有态度,敢为人先。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担起这个“道义”,就需要有态度。
尤其是,舆论场众声喧哗、内容良莠不齐,更需要主流媒体走在浪头上,敢于亮剑、善于发声。
比如,“浙江宣传”始终“做一个有态度的公众号”,针对“小镇做题家”被嘲讽、二舅治愈精神内耗、美西方国家鼓噪“中国见顶论”等,在一次次热点事件、一个个重大关切中,第一时间为读者提供信息增量、价值判断,有效引导了大众舆论场的走向。
有态度、有观点、有质量,才能当好“定盘星”。
有态度,要“上连天线”,想问题、出观点;
有态度,要“下接民心”,寻思路、找办法;
有态度,要“直面问题”,辨是非、聚共识。
03
全媒体时代,处处有较量。
全球每天产生海量信息,但对于受众个体来讲只能取其“一勺饮”。
谁定义新闻事件、谁影响价值判断、谁左右舆论走向、谁占据道义高地,这种话语权的争夺,最终都体现在思想、内容的交流和交锋上。
内容是永远的王道。
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丢掉内容优势,都不能偏离提升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这个方向。
毕竟,做优内容,才能吸引用户、留住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