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的饺子馆

党建园地

2024-05-20 10:01

来源:实践杂志社 作者:

A A A

  店里的服务员,不仅干活慢,还老上错菜,但顾客们却说下次还来……近日,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小波耀红汤饺馆出名了。

  5月19日,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以题为《一群“孩子们”的饺子馆》报道了该饺子馆。

  早在3月23日,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就报道过这家小餐厅。

  频频受到央视关注,这家饺子馆有什么特殊?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01

  这是一家“特别”的饺子馆。

  店里的员工都很“特殊”。

  他们的年龄跨度从21岁到48岁不等,但平均智力年龄只有七八岁,都是心智障碍者。

  临近午饭,“识见”记者走进店里,站在收银台后的女生挥着手,笑着招呼我们。

  收银员张荟,话多活泼,眼里有活,全程闲不下来。

  她爱和老板击掌盖章,因为老板答应过她,盖章就是表扬你。每次击完掌,张荟都开心得像得到了一朵小红花。

  张荟能独自完成工作的习惯,就是这样养成的。

  入座后,一个皮肤白净的小后生,走来服务我们点菜:“有猪肉芹菜馅的饺子,还有猪肉大葱……”。

  他叫陈昊,是点菜员,也负责煮饺子、煎饺子,身兼数职。

  每天上班自己来,下班家人来接,生活规律,干劲满满。自从去年11月来到店里,陈昊和我们说他很满意自己的状态,感觉越来越好。

  

  店里的饺子都是一早准备好,不需要现包。

  48岁的东升能够通过定时器上的时间,熟练地煮水饺;而30岁的波波,如今也能独自照看店面。

  在店里,还有一位“实习生”张旭。

  由于左侧大脑偏瘫,张旭的左臂和左手手指无法伸直,也不能站立太久。

  为了能早日加入大家,他在每天都进行练习。

  站桩增强体力、抓握增强手部灵活性、每天在微信里向老板打卡……经过两个月的努力,张旭20多年来第一次伸直了自己的左臂和手指。

  从沉默寡言变得开朗爱笑的张凡、爱唱歌的彭琦、擅长手工的组长叶灏波……饺子馆现在有员工8名。

  伴随着饺子馆的开业、运营,他们也正在“新的家庭”,不断遇见新的自己。

  02

  饺子馆背后的故事。

  说起饺子馆,就不得不提“大家长”洪波和白晔。

  54岁的洪波,是呼伦贝尔人,一位小有名气的企业家。

  谈起为什么要开这家“特别”的饺子馆,他感触很深。

  2020年,洪波因糖尿病综合征致盲,度过了一段“黑暗时光”。经过8个月的治疗,他复明了。

  经历了这样的病痛,他开始关注弱势群体,也想为这个群体做点什么。

  2023年,洪波遇到了内蒙古智力残疾人及亲友协会名誉主席白晔。

  白晔已经在该协会工作22年了,一直在为有智力障碍的群体服务。

  同时,她还是一位“唐宝”的妈妈。在她的悉心照料下,儿子葛根夫不仅能生活自理,还斩获了十几块全国特奥会乒乓球比赛金牌,成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火炬手。

  与洪波认识时,白晔所在的爱心助残机构被撤销,机构里的孩子们没了去处,洪波提出可以用自己经营企业的思路开一家饺子馆,让这些孩子培训上岗。

  就这样,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一家专门安置心智障碍者就业的饺子馆——小波耀红汤饺馆开业了。

  

  如今,小波耀红汤饺馆已经是一家连锁店了,已经有20多名员工经过培训上岗了。

  洪波和白晔的善举,感染了更多爱心人士,有的利用空闲时间来饺子馆帮忙,有的来饺子馆和这些心智障碍者聊聊天、谈谈心,用自己的微光温暖着饺子馆里的每一个人。

  03

  店员陈昊说,店里是温暖的,这里有滚烫的热情,有爱的味道。

  小小的饺子馆,让“孩子们”有了就业的机会,找到了自力更生的方法,也给一个个家庭带来了欢笑和希望。

  爱的故事在饺子馆里说不尽,道不完。

  如今,这家特殊的饺子馆已经有5家分店,还有几家正在筹备。

  热气腾腾的饺子,热气腾腾的爱。

  未来,定会有更多这样的“热气腾腾”。
责任编辑:郭晓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