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发挥思政课主渠道主阵地作用

党建园地

2024-05-24 10:53

来源:《实践》杂志 作者:

A A A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高校思政课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时代使命。只有将立德树人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中心环节,紧紧围绕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一根本任务,才能真正发挥思政课的引路作用,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坚实动力。
  
  增强教师队伍本领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思政课教师是教学的执行者,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培养一支政治素质过硬、复合型的思政课教师队伍是高校思政课的重要保证。在政治理论上,教师要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有深入透彻的理解和把握,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时代内涵及核心要义,把握其精神实质,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才能更好地给学生传道、授业、解惑。教师要注重学理实践,在实践中增长才干,提升育人本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深入基层一线进行持续锻炼。要鼓励和支持教师到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乡村社区等开展蹲点调研,增加社会阅历,提高育人本领。教师只有在一线亲身感受经济社会发展的火热实践,了解群众所思、所想、所盼,思政课教学才能将根基厚植于人民群众中,才能切实了解党的创新理论在发展实践中的生动体现。
  
  优化课堂教学内容
  
  优化高校思政课堂教学内容,是提升课程质量、增强育人成效的关键环节。要保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和时代性。高校思政课要紧跟时代发展潮流,把党的创新理论及时纳入教学之中,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更好发挥思政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作用。要增强教学的思想性和理论性。思政课教师要把看家本领学好用好,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自觉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处理教书育人、言传身教等各方面关系。要注重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生活性。高校思政课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思想状况和实践需求。关注新时代大学生对生活、情感、文化认同方面的困惑,围绕学生普遍关注的热点现象和生活案例展开讲解,让学生感受到思政课与自己生活的紧密联系。要将思政课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职业规划和未来发展相结合,帮助学生理解个人发展与社会责任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社会责任感。要不断优化及丰富高校思政课堂的教学内容,使之高度契合时代发展和学生需求,提高课堂质量、增强思政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
  
  创新教学方法手段

  创新教学方法手段,是提升高校思政课吸引力和实效性的重要途径。顺应新时代教育发展需求,必须与时俱进,创新教学理念和方式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和育人实效。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多元需求,帮助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发展。通过问卷调查、集体座谈、专题研讨等方式,以问题导向带动教学方向,切实为思政课进学生头脑找准切入点,做好新时代大学生的思想引领工作。要改革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转变传统单向灌输式教学模式,积极采用启发式教学、研讨式教学等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自主探索,体现教学双向性。尝试情景模拟教学、案例分析教学等,让学生在具体实践中感悟体会思政课的力量。积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利用多媒体、网络等智慧课程平台,打造随时可以观看和互动的名师在线教学课程,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提高教学吸引力。要关注学生网络生活,拓展新媒体教育阵地,发布学生关心的、感兴趣的话题,使思政课更好融入青年学生的日常生活。
  
  拓展实践育人渠道
  
  思政课进头脑不能止于课堂教学,更需要拓展实践育人渠道。要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校园是思想传播的主阵地,应充分挖掘其育人资源,将思政课的理念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各个层面。如借助讲坛论坛、文化长廊、主题宣传周等载体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充分发掘校史资源,加强爱校荣校教育,将学校的发展和个人的发展结合起来,增强学生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用好网络新媒体等受学生欢迎的平台进行思想理论宣传;举办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培养学生高尚情操。要服务学生成长实践需求。大学生处于人生最重要的发展阶段,对社会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向往感。思政教育要顺应这一特点,要走出课堂,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在社区、乡村、机关企业建立社会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长期参与服务的平台,帮助他们将学习知识的过程转化为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如开展暑期“三下乡”、志愿者服务、社团活动等,让学生在体验基层生活的同时,了解国情民情,培育社会责任感。要加强多方协同育人合力。高校要充分发挥社会各界力量在传播和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的重要作用,形成全方位的育人格局,如邀请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等方面的专家学者参与育人,举办讲座分享学习心得、个人体验与感悟等;与共青团、学生社团等团体组织密切配合,发挥好其桥梁纽带作用;加强家校沟通联系,发挥家长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影响作用。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关乎高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思政课程作为理想信念教育的主阵地,肩负着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人民精神力量的历史重任及时代使命。坚持不懈地加强高校思政课程改革创新,必将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贡献应有的育人智慧。
  
  (作者:赵曼,系北京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博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崔致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