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绍骋书记在2024年全区招商引资暨诚信建设会议上指出“大抓招商引资必须有一个好的营商环境,好的营商环境首先是讲诚信、守信用”。呼和浩特市把诚信建设工程作为政治工程、基础工程、民心工程来抓,统筹推进诚信建设工程,为首府招商引资营造良好营商环境、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积聚强劲动能。
推动法治政府创建,强化政务诚信建设
聚焦依法行政,以创建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地区为牵引,坚持事前审查强基础,开展合法合规性审查和公平竞争审查,做到行政决策有法可依。市法务部门严格审核各类决策事项、合同协议,已在政府网站公布政府规章和行政规范性文件179件。坚持事中审查强管控,以“行政执法质量三年提升行动”为抓手,推动行政执法行为遵循市场化、法治化原则,全面推广柔性包容执法,变“严罚式”为“容错式”,已将160项处罚事项纳入免罚、轻罚清单,让市场主体感受到“监管有力度、处罚有温度”。坚持事后审查强保障,重点强化法治化监督管理,推进市县乡三级行政执法监督体系建设,涉及综合执法的54个乡镇街道司法所全部挂牌并建立相应制度。与市人民法院联动纠治行政行为,2024年第一季度,全市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率100%、行政机关败诉率为零。
聚焦提升行政效能,印发《呼和浩特市部门行政审批事项、公共服务事项减权放权清单》《赋权开发区、工业园区事项基础清单》,涉及全市30个委办局,下放125项依申请行政权力事项,为旗县区“减负”“松绑”,社会活力大大增强。加快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细化分解“一件事一次办”13项,指导各旗县区新增“一件事一次办”222项,调整“一件事一次办”办理流程355个、办事指南355个,助力企业“轻装上阵”。截至目前,共办理“蒙速办·一次办”事项114万件,办件量居全区第一。
聚焦技术赋能,采取与技术公司对接需求、梳理高频事项、定制化开发等务实举措,通过“RPA流程自动化机器人”技术赋能,成功搭建“双公示”数据自动推送系统,实现行政审批平台和委办局专业系统的审批流程自动串接和数据同步,保障“合规率”,严控“迟报率”,杜绝数据瞒报、漏报。系统自3月15日上线试运行以来,通过“科室试点+成果复用”,实现对20个大事项99个子项的模式覆盖,做到当日产生行政许可结果当日公示,信息抓取正确率和成功率均达到100%,批量行政许可公示时间由30分钟缩减至20秒。
聚焦公职人员诚信教育,将诚信建设相关理论列入全市各级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内容,在公务员初任培训、在职培训等班次均加入诚信建设课程,已培训300余人次。推动全市90余个党政机关单位建立公务员诚信档案,按照履行职责失信记录、社会生活失信记录、考核奖励惩戒记录等进行定时更新。严格公务员初任、调任、评优评先中的征信考察以及奖励环节的信用核查,将诚信记录作为任用、考核、评优的重要依据。
完善信用监管机制,强化商务诚信建设
围绕立信环节,编制《呼和浩特市公共信用信息目录(2024年版)》,梳理基础信息、增信信息、失信信息等5大类201类子项信息,通过市社会信用信息平台实现全量归集市场主体基础信用信息。截至目前,归集“双公示”信息38.7万余条,行政管理信息6.7万余条,水电气等特定信用信息近百万条。建立经营主体诚信档案,健全完善法人主体信用信息库,归集公示司法、劳动用工、税务、安全生产和市场监管等领域信用“红黑名单”信息2万余条。同时,加快推进信用平台与“城市大脑”互通共享和深度融合,为实施“诚信建设工程”注入数据动能,筑牢信用监管基石。
围绕管信环节,在市场监管、税务等23个领域开展分级分类监管工作。如,住建领域依托施工企业信用管理平台建立诚信档案,与招投标关联,实现“一处失信,处处受限”;治理欠薪领域对欠薪失信企业,在政府资金支持、政府采购等方面依法依规进行限制;文旅领域将打击不合理低价游、虚假宣传等违规旅游经营活动纳入专项行动计划;知识产权方面,2024年第一季度累计查处全市侵犯知识产权案件12起。
围绕用信环节,开展“信易游”“信易贷”“信用+科技创新”“信用+电子保函”等23项守信激励服务。行政审批方面,“信易批”对全市596项事项实施容缺受理审批,“信用承诺+视频勘验”压缩勘验环节时限90%以上;惠企增信方面,2024年第一季度共开立信用电子保函1.46亿元,占工程保证金总量的34%,有效降低了企业投标成本;数据利用方面,优化“主动告知+全程服务”信用修复“一键办”模式,累计提供信用修复1440次,帮助全市1345家企业完成信用修复,全市近5万家企业被评为自治区“诚信典型”企业,数量位居全区首位。
浓厚首府诚信氛围,强化社会诚信建设
大力弘扬诚信文化。组建以发改、市场、商务、司法等11个部门在内的22人行业诚信建设宣讲团,开展宣讲21场。围绕打造诚信文化精品,策划推出“诚信之美”主题戏剧剧本、舞蹈《筑梦北疆》、民族管弦乐《土默川情韵》等弘扬诚信文化的文艺作品。充分发挥乌兰牧骑一专多能、短小精干的优势,重新创排二人台历史剧《君子津》,复排漫瀚调小戏《芝麻官当“网红”》等剧目。举办“翰墨飘香‘书’诚信,文明新风‘润’人心”诚信建设主题书法网络展等活动,让诚信文化成为青城的底色文化。
加强诚信宣传力度。动员各级机关、事业单位、自媒体账号开展线上线下同步宣传报道。市属媒体开设“构建诚信教育体系”等专题专栏,刊播发《首府:筑就营商盛景 护航经济腾飞》等新闻报道340余篇,总传播量超过150万。制作3·15特别节目和专题节目16期,录制《让诚信在首府蔚然成风》新时代文明实践共享课堂视频,大张旗鼓宣传诚信建设的决心态度、成效亮点、经验做法,提升社会各界对“诚信呼和浩特”的认知度。
报道诚信正反典型。持续开展诚信典型上电视新闻、进公园广场和街道社区、进各行各业光荣榜活动。选树诚实守信“青城好人”20人,推出诚信好人李平安人物短视频,选树替亡子还债43万元的诚实守信内蒙古好人霍石柱,入围一季度“中国好人榜”。同时,第一季度向社会披露全市失信被执行人信息106条、曝光失信案例 29个,形成查处一案、警示一批、教育一片的效果。
筑牢公正司法防线,强化司法公信建设
以法治理念保护市场主体。制定出台《政法机关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22条措施》,对措施落实情况加强督导,做到工作定期调度、进展定期通报、问题定期整改,确保各项措施真正落地见效。
用打击整治维护商业秩序。纵深推进“法院+N”执行联动机制,与市公安局、城市综合执法局等部门协同配合,破解查人找物、打击拒执等堵点难点问题,纳入失信名单8203人次,司法拘留317人次,判处拒执罪12人。全市人民法院执结案件4.32万件,案件执行平均用时减少38天,执行到位金额241.97亿元,标的到位率提升3.7个百分点。
靠司法坚盾保障市场权益。进一步推进知识产权法庭建设,依托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人民调解委员会、知识产权仲裁院、知识产权检察办公室等工作平台,揭牌成立“知识产权诉援治理工作站”和“知识产权保护联络点”,保障民营企业长远发展。开展法官送法进企业系列活动,携手6家单位签订知识产权保护框架协议,主动面向全市11家企业开展知识产权保护授课,为市场主体提供全方位法律服务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