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理论作为一门学科确立和发展的“骨骼”和框架,是依托于相应的理论基础对学科元问题作出的廓清与澄明。值此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设立40周年之际,回溯历史,可以发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建设始终重视基础理论,将其视为学科发展的重要根基,在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同频共振中,涌现出许多具有代表性的学术成果;面向未来,需要明确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建设应当深耕基础理论,并进一步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实现新时代新征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踵事增华。
基础理论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重要根基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作为一门中国本土孕育的学科,其发生发展有赖于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自上而下、应需而为地强力推进,也离不开一代代思想政治教育学者由下至上、遵循规律地自觉推动。40年来,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随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建制设立而全面启动,随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建设发展而日臻深化,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提供了坚实支撑、丰厚滋养和持续动力。
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40年发展历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学界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发生与发展、本质与特征、地位与功能、过程与规律、目标与内容、教育者与教育对象、原则与方法、载体与环境、管理与评估、队伍建设等基本问题持续进行探赜索隐,已然形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理论框架,进而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与其他学科相区别的重要标识,同时明确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研究对象,建构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研究范式,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奠定了重要根基。
统而察之,学界既不断总结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经验,产出了以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教材、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研究报告为代表的综合性基础理论研究成果,如《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1986)、《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1999)、《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2006)、《思想政治教育学科30年发展研究报告》(2014)、《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三版)》(陈万柏、张耀灿,2015)、《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二版)》(《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编写组,2018)、《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2021)、《新编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2022)、《思想政治教育学科40年发展研究报告》(2024)等,它们均反映了相应时段思想政治教育客观实际,引领着后续时段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也围绕各个具体的基本问题展开了分门别类地深入研究,形成了若干专题性基础理论研究成果,如《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论》(2003)、《思想政治教育发生论》(2009)、《思想政治教育本质论》(2019)等,这都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内容,彰显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符合学科发展规律的精细化发展趋势。
由此可见,尽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基础理论的“四梁八柱”早已稳态成型,但是学界从未停止过对思想政治教育基本问题的不懈追问,驰而不息地推动着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深化拓新。《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热点年度发布》(2017-2023)是由北京师范大学思想政治工作研究院组织全国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领域部分专家、学者共同撰写的系列丛书,其通过梳理各年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成果,凝练各年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热点。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范畴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形象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内生动力研究等基础理论研究连续多年位列“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热点”,便是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持续深化的有力论证,这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实现高质量发展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守正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基础理论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
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重要根基,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不是凭空乍现的抽象教条,也不是书斋里的学问,而是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的理论。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应把遵循实践导向一以贯之,这既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作为一门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的应用性学科的内在规定,也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解释力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影响力的必然要求。
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满足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创新的需求。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属的二级学科,是一门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的应用性学科,是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体。这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连接的是现实社会里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需求,对应的是鲜活生动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如,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作为治党治国的重要方式,产生新的实践特点及其基础上的实践创新需求,学界基于此对思想政治教育要素的互动经验和规律进行再探讨,能够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框架更完善,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内容时代化。质言之,将实践经验上升为科学理论,可以满足实践创新的理论升华需求和成果转化需求,在实践创新的基础上推动基础理论创新。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蕴含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创新的种子。基础理论的创新发展不是被动的,而是能动地在实践创新需求的激励下,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新的生长点和突破口,因而只要留心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深化的前沿问题,就能够发现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创新的基本动向。与此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正是在同实践前沿的积极互动中得以深化,从而孕育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创新的发展方向。
需要指出的是,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所强调的:“在党和人民的伟大实践中关注时代、关注社会,汲取养分、丰富思想”。要将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创新需求转化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热点,真正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前沿深度结合,绝不能停留在对各类思想政治教育现象泛泛而谈之上,而应把握其背后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开展过程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并揭示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从中透视出可能的理论研究向度和实践工作方向,激发学者们广泛关注、持续聚焦、深入探索的内生动力,最终实现实践深化理论、理论指导实践的良性互动。
进一步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基础理论研究的路向
首先,辩证把握基础理论和研究热点的关系。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热点的重要源泉。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而言,基础理论是学科发展的重要根基,阐释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和规律,包含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方法,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深化和实践发展的总依据。随着时代和实践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中衍生出许多新发现、新情况、新问题,这些变化为学界广泛关注和探讨,逐渐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热点。进而言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热点大多是在基础理论研究中被发现的,抑或是来自于受基础理论指导的应用对策研究,可以说,忽视基础理论,热点研究就失去“活水源头”。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热点是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深化的重要契机。思想政治教育热点既来源于基础理论,也在研究中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深化拓展的重要契机和关键生长点。研究热点是反映时代和实践发展需要、学界共同关切的重要问题,是顺应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规律和趋势的必然结果,也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的不足和生长点的把握和揭示。总的来说,思想政治教育学界既要凸显基础理论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深刻发掘基础理论中蕴含的研究热点,在热点研究中深化基础理论,做到“以点促研”,还应采取冷静平和的态度面对研究热点,潜心钻研基础理论,做到“热中求实”。
其次,以交叉学科支撑、丰富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基础理论研究。从学科发展规律来看,一门学科之所以成为学科,除了要有其特定的研究对象,还要形成其独特的研究范式,研究范式能够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起到标识性的作用。时代的发展、学科的深化呼唤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的转换升级,学科交叉融合是新范式拓展的动力和基本路径,也是学科发展成熟的重要标志,有利于突破既有框架和思维定式;从学科发展现实来看,思想政治教育是研究人的思想政治素质形成发展和思想政治教育运行规律的学科,自建立之初就带有综合学科、交叉学科的色彩。思想政治教育学界始终重视加强与相关学科的对话沟通,在理论借鉴、方法互通、思源共享的联动协同中解答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难题,开拓了思想政治教育学术版图新的论域,为学科内涵式发展持续注入了新的活力,即学科交叉融合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40年的宝贵经验。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当前仍然不少人对交叉学科研究持有“耕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的质疑误会,以及不同学科与思政学科的交叉融合只存在“你是扳手、我是螺丝刀、他是斧头”的区别的片面认识。针对前者,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基本原则,在加大交叉学科互鉴力度的同时,特别注重研究成果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的转化运用,坚持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独立性,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科学性;针对后者,要求交叉学科研究不单单在扩大研究视域、把握思想动态、分析现实问题等方面起到作用,还应触及基础理论层面,即通过引入文化学、传播学、社会学、治理学、文本学、叙事学、阐释学、生态学、评估学等学科视野,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概念、基本范畴、基本要素进行前提性反思和根源性探索,以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深化,推动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创新发展。
最后,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的成果转化、推广和应用。成果转化问题并非自然科学的专利,其同样存在于哲学社会科学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这门应用性学科的发展过程中。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的成果转化是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重中之重,也是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热点的底层逻辑,其关键在于形成三项机制:一是形成“理论—实践”的成果转化机制。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探索到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的深化,是一个循环往复、系统复杂的科学研究过程。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不能为了研究而研究,不能脱离实践搞纯理论演绎,而应在推进基础理论框架完善、内容丰富、观点深化的同时,强调现实观照、回归生活、指引实践。即是说,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要突出应用意识,自觉将理论成果转化和运用到具体工作之中,并且在实践中得到进一步检视和运用,也只有这样,才能由一种逻辑的力量变成一种现实的力量。二是形成“人—技术”的成果转化机制。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交互技术等信息网络技术加速迭代更新,对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及其成果转化产生深刻影响。信息网络技术不仅能够提供新的分析工具,实现海量信息数据的全面搜集获取、自动智能加工、动态可视化呈现以及全方位覆盖,这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知识体系的脉络梳理、研究热点的准确把握、研究趋势的科学预测、研究成果的广泛应用等;还能够提供新的思维向度,可以在学习参考社会学、管理学、心理学等实证学科将信息网络技术赋能自身基础理论研究的范例中,找到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专属“新质生产力”。三是形成“零散—整体”的成果转化机制。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是一项长期性、复杂性、系统性的过程。若要真正实现成果转化就必须要摒弃“零和博弈”的固有思维,积极构建学术共同体,不断吸引游离于共同体之外的优秀人才加入进来,而身处学术共同体之中的专家学者则通过资源共享和明确分工,促进自身发展趋于完善,在此基础上将个体对基础理论研究成果汇集起来,进行体系化、系统化的学理建构,从而提升成果转化的效率。
40年来,在基础理论研究和具体实践探索持续深化中,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地位和作用不断凸显,经历了初步探索、正式确立、深入发展和系统建设等阶段,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从学科化到科学化的质性飞跃,同时也内含着符合学科建设规律、满足实践创新需求的发展趋势。党的创新理论引领、中国式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视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理论与实践贯通、多学科交叉融合可能是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学科发展的四个主要趋势。立足新时代新征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只有顺势而为,方能有所作为。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思想政治工作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