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内蒙古努力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自觉扛起建设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重大责任,坚持不懈保生态、治污染、促转型,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
守护好祖国北疆这道亮丽风景线
内蒙古横跨东北、华北、西北地区,是祖国的“北大门”,自东向西分布的大兴安岭、阴山山脉和贺兰山脉,构成祖国北部边疆的“生态脊梁”。丰富的草原、森林、湿地、沙漠、河流和湖泊资源,把这片土地装扮得五彩斑斓,草原和森林面积居全国首位,黄河流域面积占19.1%,湿地面积占全国16%,荒漠化沙化面积占全国近四分之一,内蒙古也因此成为我国面积最大、种类最全的生态功能区。把内蒙古建设成为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是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内蒙古的五大任务之一。
内蒙古是习近平总书记心目中的“万里绿色长城”,无论是在内蒙古考察,还是参加全国两会内蒙古代表团审议,生态文明建设始终是习近平总书记关注并反复强调的重点。2019年3月5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他所在的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守护好祖国北疆这道亮丽风景线。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考察时强调,要牢牢把握党中央对内蒙古的战略定位,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紧紧围绕推进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持发展和安全并重,坚持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积极融入和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在建设“两个屏障”“两个基地”“一个桥头堡”上展现新作为,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内蒙古新篇章。
为建设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促进自治区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内蒙古自治区出台了《内蒙古自治区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内蒙古自治区关于实施“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意见》《内蒙古自治区建设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促进条例》,搭建起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四梁八柱”,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孙绍骋书记在自治区党委十一届七次全会暨全区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各级党委、政府要像抓重点工程项目一样靠上抓好“六个工程”,其中第二项工程就是“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就是要把“三北”工程攻坚战和新能源建设合为一体,增绿、增能、增收统筹推进。
全方位提升资源型地区绿色低碳发展水平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实现了由重点整治到系统治理、由被动应对到主动作为、由全球环境治理参与者到引领者、由实践探索到科学理论指导的重大转变。在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进程中,内蒙古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
(一)创造了新时代中国防沙治沙奇迹
内蒙古境内分布有巴丹吉林、腾格里、乌兰布和、库布其“四大沙漠”和毛乌素、浑善达克、科尔沁、呼伦贝尔“四大沙地”。作为我国治理荒漠化的主战场、防御沙尘暴的主防线,内蒙古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分区施策,以挑大梁、扛重担的主力先锋姿态,全力打好三大标志性战役,大力实施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明确了黄河“几字弯”攻坚战、科尔沁和浑善达克两大沙地歼灭战、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具体任务。全面强化区域联防联治。在70多年的防沙治沙实践中,巴彦淖尔市磴口县“以树挡沙、以草固沙、以光锁沙”的系统治沙创新模式,为210万亩乌兰布和沙漠披上了绿装。鄂尔多斯市探索出“党委政府政策性主导、企业产业化投资、农牧民市场化参与、科技持续化创新”的库布其模式,走出了一条治沙、生态、经济、民生平衡驱动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尤其是2023年6月以来,全区日均造林1.7万亩、种草8.8万亩、防沙治沙4.3万亩,跑出了国土绿化与防沙治沙的“加速度”,内蒙古已成为“三北”地区万里风沙线上的绿色明珠。
(二)污染防治攻坚成效显著
由于自然原因和人为因素,呼伦湖、乌梁素海、岱海不同程度地出现了湖面缩减、水质变差等问题,“草原明珠”一度蒙尘。“一湖两海”的污染状况牵动着总书记的心。内蒙古将总书记重要批示、指示精神细化任务分工,明确落实责任,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保持力度、延伸深度、拓展广度,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积极适应污染防治新形势新要求,出台《乌梁素海流域生态保护跨区域协作统一行动工作方案》,从“治湖泊”向“治流域”转变,由“点”治理转向“面”治理,治愈了呼伦湖,也让乌梁素海、岱海重焕生机。如今,鸟鸣鱼跃,“一湖两海”犹如三颗闪耀的璀璨明珠镶嵌在北疆大地。
(三)积极推动绿色低碳转型
内蒙古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能源结构长期以煤为主,是我国发现新矿物最多的省区,更是世界最大的“露天煤矿”之乡。内蒙古锚定“双碳”目标、扛起“双重”重任,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引导工业结构转型升级,逐步由“一煤独大”走向“多元发展”,形成以能源工业、冶金建材、化工、装备制造、农畜产品加工和具有比较优势的高新技术产业等六大优势特色产业为支撑的工业体系,强化煤炭转化及以煤炭为原料的煤化工产业发展,推进煤制油、煤制烯烃、煤制二甲醚、煤制甲烷气、煤制乙二醇新型煤化工示范工程实现工业化。围绕“清洁”搞好资源转化,新建一批规模与技术装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大型天然气化工项目。以“数字技术应用”为重点,推动钢铁、稀土、化工、装备等行业开展服务型制造新模式新业态,数字经济逐步成为内蒙古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新引擎。工业由“黑”向“绿”转变,实现了从“羊煤土气”到“扬眉吐气”,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谱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边疆样板
筑牢祖国北疆生态安全屏障任重道远。新时代新征程上,内蒙古要秉承绿色发展理念,久久为功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一)坚持以满足人民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为目标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把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民生优先领域,抓好群众可感可及的生态环保实事,广泛凝聚起全社会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强大合力。在有效治理和严格保护的前提下,内蒙古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防治并重、治用结合,树立市场化、产业化思维,把防沙治沙与发展地方经济、增加农牧民收入紧密结合,培育发展沙生植物种植与开发利用、特种药用植物种植与加工经营、林纸一体化和生物质能源产业化、沙区特种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沙漠景观旅游、节水灌溉和风能太阳能利用等六大类型沙产业,走出一条沙漠增绿、百姓增收、企业增效的发展路子。内蒙古治沙的实践深刻表明,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二)坚持以全要素全周期系统治理为抓手
坚持系统观念,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是内蒙古必须担负起的重大政治责任,是必须牢记的“国之大者”。2023年6月5日至6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内蒙古巴彦淖尔市考察,主持召开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强调治沙的重要性与紧迫性,要求我们必须坚持系统观念,扎实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早在2021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就提出:“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这里要加一个‘沙’字。”生态要素更加全面,系统治理的理念一步步拓展深化。坚持系统观念,要求我们把握好全局和局部、当前和长远、宏观和微观、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特殊和一般的关系,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发生系统性变革,形成与绿色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绿色生产关系。
(三)坚持以慎终如始姿态勇攀生态文明新高地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指出,生态文明建设仍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对于内蒙古来说,尤其如此。越是走到关键期、攻坚期、窗口期,不仅意味着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难度增大,也可能带来局部或短期“绿色红利”的释放效应有所减弱。半途而废只会使前期形成的持续向好态势付诸东流,错失解决环境问题的良好时机,更可能对环境形势造成不可逆的破坏。持之以恒,久久为功,保持定力与耐力,才能形成建设美丽中国的磅礴合力。内蒙古近年相继出台《内蒙古自治区“三北”工程六期规划(2021—2030年)》《黄河“几字弯”攻坚战实施方案》《科尔沁和浑善达克沙地歼灭战实施方案》《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实施方案》,推动5个治理区和11个重大项目全部纳入国家规划,所有旗县纳入实施范围。印发《内蒙古自治区光伏治沙行动实施方案》,明确建设标准,创新机制模式,汇聚各方力量,推动风电光伏开发与防沙治沙有机融合、一体建设。作为全国防沙治沙的主阵地、主战场,内蒙古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紧紧围绕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战略定位,持之以恒推进防沙治沙,有效遏制了土地沙化趋势,极大改善了沙区生态环境,走出了一条具有内蒙古特色的防沙治沙新路子。毋庸讳言,治沙的功绩虽然卓著,但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荒漠化治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反复性和不确定性。习近平总书记叮嘱我们:“要勇担使命、不畏艰辛、久久为功,努力创造新时代中国防沙治沙新奇迹,把祖国北疆这道万里绿色屏障构筑得更加牢固,在建设美丽中国上取得更大成就。”
历史的接力棒传到今天,内蒙古唯有守牢生态安全底线,赓续治沙精神,调动起人民群众自觉投入生态文明建设的内生动力,探索绿色低碳发展新路径,才能持续展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北疆新画卷。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党的十八大以来党领导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和经验研究”〔22ZDA106〕阶段性成果,作者系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