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考察并主持召开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强调要全力打好“三北”工程攻坚战和三大标志性战役。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的意见》,提出在适宜地区探索光伏治沙等产业和生态修复相结合的新模式。2023年,自治区党委十一届七次全会将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确定为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六大工程之一。目前,内蒙古“三北”工程三大标志性战役各片区光伏治沙项目已全面开工。这对美丽中国建设与新能源开发融合发展,提升保障国家生态安全、能源安全能力起到了有力的促进作用。
聚焦用水短板,有效提升水资源保障能力
内蒙古是严重缺水地区,西部沙区降水稀少。据第三次全国水资源调查评价,我区年平均降水量仅为172.4毫米、年蒸发量高达2000毫米以上,再考虑到“八七”分水方案多年未作调整的因素,可以看出,我区水资源承载能力明显不足。在推动防沙治沙与风电光伏有机融合、一体建设过程中,林灌草植被保护和恢复以及光伏板冲洗、板下种植养殖等会产生较大的用水需求。水资源保障不足成为制约我区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项目建设的最大瓶颈。
一是积极争取中央财办、国家发展改革委和水利部支持,在优化调整“八七”分水方案时,增加对“三北”工程攻坚战和三大标志性战役中乔木、灌木、草原建设与恢复的用水量保障。二是积极争取水利部支持内蒙古以水定绿、以水定产,给予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项目、黄河水资源综合调配、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等水资源扶持,适度拓展和延伸内蒙古境内已建、在建水利工程。三是积极争取水利部、科技部支持内蒙古开展风电光伏治沙节水试验示范工程建设,探索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可示范引领全国的风电光伏治沙节水技术模式和先进经验。四是积极争取科技部、国家林草局“三北”工程研究院采取部区联动、联合攻关等方式,支持内蒙古开展风电光伏治沙集约化用水科学研究,选育、繁育和推广一批耐旱、耐盐碱、适应性强的节水林灌草品种。五是积极争取中国气象局支持内蒙古科学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在保护和修复林灌草植被方面发挥作用。六是推动相关盟市合理布局水利设施,疏通黄河凌汛水、城镇园区中水、火电厂冷却水、矿区疏干水等用水渠道,扩大非常规水资源利用领域和规模。
聚焦用地短板,有效提升建设用地保障能力
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项目的实施高度依赖土地,特别是光伏治沙项目。通常,一个1万千瓦的光伏项目建设用地面积是同规模火电厂的30倍以上。内蒙古境内的“三北”工程区生态系统脆弱,适宜用地有限。
一是积极争取自然资源部、农业农村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国家能源局等部委支持内蒙古合理确定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项目的适建区域、建设模式与建设要求,并指导实施生态治理模式。二是鼓励相关盟市优先使用沙漠、戈壁、荒漠等未利用地或工矿废弃地建设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项目,科学合理使用荒漠化草地,鼓励推广应用节地技术和节地模式。三是鼓励参与科尔沁、浑善达克沙地歼灭战和黄河“几字弯”攻坚战的相关盟市,对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项目用地涉及使用耕地以外农用地、基本草原外草原的,采用农光互补、牧光互补模式,尽量避免对农业生产和生态造成影响。四是鼓励参与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的相关盟市,对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项目用地涉及使用林地的,采用林光互补模式,配套实施有效水土保持措施。五是加强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项目用地监管,对擅自改变土地用途的项目依法处理,对未按规定恢复光伏方阵用地土地利用原状的项目责令整改。
聚焦资金短板,有效提升资金投入保障能力
内蒙古“三北”工程区林草资源总量不足、质量不高,系统性保护修复差、成果巩固难等问题尤为突出。目前,沙化土地治理平均成本为2000元/亩左右,远高于国家现行生态建设补助性投资标准。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项目投资大、周期长、见效慢,社会资本参与项目建设的积极性不高。
一是积极争取国家发展改革委“三北”工程专项资金、财政部“三北”工程补助资金支持内蒙古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项目建设。二是积极协调中国银行、国开行、农发行等金融机构对内蒙古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项目建设予以绿色信贷支持。三是建立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引导和激励机制,充分发挥自治区“三北”工程补助资金、林草专项资金、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建管引导基金等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撬动更多社会资本参与项目建设。四是积极吸引央企、其他省份国有企业参与内蒙古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项目建设,拓宽投融资渠道。五是充分挖掘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项目“碳库”功能,开发造林碳汇项目和碳减排项目,参与全国碳市场交易,探索多种形式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聚焦外送和就地消纳短板,有效提升绿电外送和消纳保障能力
内蒙古大型风电光伏基地主要布局在库布其、乌兰布和、腾格里、巴丹吉林四大沙漠和科尔沁、浑善达克、毛乌素三大沙地,远离京津冀等电力负荷中心,现有外送能力难以覆盖高速增长的风光装机规模。近年来,随着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的陆续并网投产,内蒙古绿电就地消纳的压力不断增大。
一是积极争取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支持内蒙古库布其、腾格里、乌兰布和、巴丹吉林等沙漠、戈壁、荒漠地区大型风电光伏基地、支撑性电源及特高压外送通道建设。二是积极争取国家能源局研究推动内蒙古浑善达克沙地至京津冀输电通道建设,支持内蒙古建设新型电力系统重大示范工程,开展新能源微电网应用。三是积极争取国家电网公司研究优化蒙西电网与华北电网联网方式,加强自治区电网建设,确保更多新能源接得上、送得出、用得好,保障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项目应并尽并、能并早并。四是积极争取国家发展改革委支持先进绿色高载能产业向内蒙古低碳零碳园区转移布局,加快发展六类市场化新能源消纳项目,探索建立风光氢氨醇一体化基地,促进新能源就地消纳。五是结合新能源就地消纳情况,科学统筹全区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项目布局和建设节奏,防止出现大规模弃风弃光的问题。
(作者单位:内蒙古自治区宏观经济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