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2日,内蒙古西部荒漠综合治理项目(二期)工程正式开工,阿拉善盟1000多名干部职工进驻工程现场义务植树,打响了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2024年3月18日,内蒙古发布2024年第2号总林长令,从7个方面对“三北”工程攻坚战和三大标志性战役、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作出安排部署。
作为全区沙戈荒土地最多、风光资源最富集、边境线最长的地区之一,阿拉善盟盟委、行署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将守土戍边重大政治任务与防沙治沙、新能源发展有机融合,提出实施防沙治沙和新能源、守土戍边一体化工程(以下简称一体化工程),着力探索走出一条符合地方实际的“防沙治沙+新能源+守土戍边”特色发展之路,全力以赴服务保障国家生态安全、能源安全、边疆安全。
深化认识、找准定位,认真落实推进一体化工程的政治责任。阿拉善位于黄河“几字弯”顶端,与我国三大商品粮基地相邻,27万平方公里国土中沙漠、戈壁和荒漠草原各占1/3,97%的巴丹吉林沙漠、73%的腾格里沙漠、71%的乌兰布和沙漠分布境内,沙漠、沙化土地面积占全区总量的63.1%和49.45%,年均降雨量最少20毫米、蒸发量最高4200毫米,是全国生态环境最脆弱、荒漠化程度最严重、治理难度最大的地区之一,是保障黄河长久安澜和国家生态安全的前沿阵地。阿拉善始终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切实把一体化工程作为荒漠化治理的关键一招,矢志不渝,久久为功,努力为筑牢祖国北疆万里绿色长城作出阿拉善贡献。
聚焦服务保障国家能源安全,落实好推进一体化工程的重大责任。阿拉善风光资源禀赋极佳,属国家Ⅰ类资源区,可利用资源量约13亿千瓦,远景资源量超30亿千瓦,是西北地区乃至全国风光资源最为富集的地区之一;沙戈荒土地空间巨大,适宜新能源开发利用的土地约9.53万平方公里,已纳入国家优先开发序列土地资源2.56万平方公里,可布局装机6.76亿千瓦;绿电成本优势突出,风光发电成本仅为0.12元和0.15元,且相较于国内其他风光资源富集地区外送输电距离更短。在国家“双碳”“沙戈荒”等政策机遇助推之下,我们加快推进一体化工程建设,努力为国家供应更多阿拉善“绿能”。
聚焦服务保障国家边疆安全,落实好推进一体化工程的重大责任。阿拉善北与蒙古国交界,边境线长735公里,约占自治区边境线总长的六分之一,边境管理区域总面积16.8万平方公里,东西长约600公里,南北宽约300公里,占全盟总面积的62%,约占全区边境管理区总面积的46%,平均每平方公里居住人口仅0.06人。通过实施一体化工程,推动防沙治沙和新能源项目向边境地区布局,能够改善提升边境地区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吸引更多群众参与守土戍边,努力在筑牢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中展现阿拉善担当。
聚焦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生活,落实好推进一体化工程的重大责任。长期以来,阿拉善群众生活“因沙受困”、经济发展“因沙受阻”,抓好防沙治沙、提高治理成效,始终是我们推动发展、改善民生的首要课题。同时,阿拉善产业结构单一,煤化工、盐化工、精细化工等传统主导产业面临节能减排降碳趋紧的硬约束,以“清洁能源+”牵引产业转型升级,实施一体化工程,是全盟当前和未来破解发展困局的重要举措,不仅能多发绿电、多筹集防沙治沙资金,还能扩大有效投资、推动经济发展、增加群众收入,为自治区“闯新路、进中游”贡献阿拉善力量。
远近结合、科学布局,明晰确定推进一体化工程的目标任务。立足发展实际,阿拉善盟盟委、行署提出了打造“五大基地”的思路目标,其中前两个就是打造我国北方防沙治沙示范基地、全国重要的新能源大基地。在打造防沙治沙示范基地方面,以总投资26.44亿元的内蒙古西部荒漠综合治理二期项目为抓手,推广应用荒漠化治理阿拉善模式,全面推进阻沙汇合阻击战、黄河安全保卫战、河西走廊绿洲保卫战、贺兰山生态廊道护卫战等“七大战役”,竭力保护好黄河、黑河、贺兰山、三大沙漠、荒漠草原和边境地区生态环境。在打造新能源大基地方面,大力推进新能源规模化开发、产业化应用、集群化发展,坚持绿电消纳和外送双向发力,初步规划沙戈荒大基地13个,总装机2.5亿千瓦,其中光伏2.18亿千瓦,风电3480万千瓦,大力发展源网荷储一体化等配套关联产业,力争2024年新能源装机规模翻一番,达到1100万千瓦,2025年新能源总装机规模达到2500万千瓦。
坚持“两个战区”同步攻坚。坚持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制定全盟一体化工程总体实施方案和年度方案,力争到2030年新能源装机2750万千瓦、治沙面积301.4万亩,其中在黄河“几字弯”攻坚战战区建设装机2300万千瓦、治沙面积241.2万亩,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战区规划建设装机450万千瓦、治沙面积60.2万亩。目前,全盟两大战区一体化工程全面启动,腾格里东南部新能源大基地200万千瓦光伏先导工程、乌兰布和保障性并网100万千瓦光伏等项目已开工建设,计划年内建成装机480万千瓦、治沙面积35.4万亩。
坚持“两个提升”统筹兼顾。通过实施一体化工程,加快推动传统产业和工业园区绿能替代升级,培育壮大清洁能源产业、生态沙产业、沙漠旅游业等优势特色产业,构建形成“政府引导、企业带动、基地辐射、农牧民参与”的利益联结机制,力争5年内实现清洁能源全产业链产值和农牧民产业性收入倍增,地方经济发展质效和群众生产生活水平实现“双提升”,不断巩固扩大“生态、生产、生活”共赢成果。
因地制宜、大胆创新,细化完善推进一体化工程的路径举措。抓好重点项目建设。加快已批复项目建设,重点实施好华电腾格里东南部清洁能源外送大基地800万千瓦光伏、蒙能乌兰布和100万千瓦光伏治沙等项目,确保900万千瓦装机、27万亩治沙面积按期完成。加快新增项目建设,扎实做好企业联合体优选、地块选择、项目报批、要素保障等各项前期工作,力争新增一体化工程装机1810万千瓦,新增治沙面积273.2万亩。2024年计划完成装机规模180万千瓦、治沙面积26.4万亩。
健全完善体制机制。建立完善保量稳价机制,鼓励支持一体化工程项目发电量参与电力市场交易,按照电力市场报价机制合理申报价格,撬动更多社会资本参与工程建设。建立完善建管护一体推进机制,对一体化工程项目建设、管理、维护实行全生命周期监管,确保“建一个成一个、发挥效益一个”。建立完善违约处置机制,对未达到建设标准要求或治理效果明显退化的,责令限期整改,对整改不到位的,按约定予以退出。建立完善农牧民参与机制,支持农牧民及农村牧区集体经济组织以资金、土地入股等形式参与一体化工程项目。鼓励采用“以粮定租”“以畜定租”“以草定租”等形式确定土地流转费用和标准地整地费用,同时鼓励实施主体在建设和运营中拿出一定比例的岗位招用农牧民“以工代赈”,助力提高农牧民工资性收入。
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坚决摒弃简单的发电卖电传统老路,重点围绕大基地建设、外送通道争取、绿电消纳替代、区域能源合作等方面发力,全力争取巴丹吉林沙漠、乌兰布和沙漠等大基地项目落地,积极推动科技研发、装备制造、运维管理、服务输出等产业循环耦合,谋划建设国家级绿色甲醇制备大基地,不断提高产业发展质效。大力发展生态沙产业,引导新能源企业与沙产业企业深度合作、与农牧民共建共享,鼓励支持在一体化工程项目区域种植梭梭、白刺,大力推广肉苁蓉、锁阳人工接种,带动更多群众通过治沙获益、增收致富。大力发展特色旅游业,积极推动一体化工程与文旅产业有机融合,切实做好“沙漠”和“风光”文章,打造新景点、创设新玩法、形成新业态。
因地确定技术路径。用足用好沙戈荒土地资源,科学选址,合理布局,在风光项目设计、建设前期和同期制定相应“防沙治沙”方案,特别是明确项目建设技术标准,科学确定组件类型、阵列间距、离地距离等要求,确保植树造林、生态构建与风电工程一体化统筹推进。充分考虑干旱少雨、极度缺水等实际,大力推广多年探索形成的“适地、适种、适时、适量、封禁”和“以灌为主、灌乔草相结合,以封为主、封飞造相结合”等治沙技术和治理模式,切实提高一体化工程实施质效。
(作者系阿拉善盟盟委副书记、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