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北”工程三大标志性战役有“两个半”在内蒙古。
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是自治区党委十一届七次全会提出的“六个工程”之一。
开年以来,内蒙古拿出打主力的担当、打先锋的气势,紧锣密鼓、紧抓快干,一场防沙治沙全员大会战全面打响。
防沙治沙,资金需求量巨大。钱从何来?
01
解决好防沙治沙钱的问题,内蒙古党委书记孙绍骋在自治区党委十一届七次全会上作过阐述,之后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
钱从哪儿来?概括起来,有几个方面。
让政策落地。内蒙古正在深入实施政策落地工程,用好中央赋予的各项政策,变政策红利为现实生产力。2023年,内蒙古首次将林草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进行统筹谋划,落实中央和自治区财政资金等4亿多元,支持80余万亩特色林果、木本粮油、乡土草种基地建设。
图片来源:内蒙古日报
过紧日子。落实落细“过紧日子”要求,统筹安排好资金项目,集中财力办大事。2023年,内蒙古累计投入林草专项资金166.9亿元、较2022年增加9.8亿元。2024年,设立“三北”工程补助资金,新增安排“三北”工程补助资金10亿元、统筹现有林草专项资金6亿元,专项用于国家规划内“三北”工程建设,为实施好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提供强劲财力支撑。
吸金生金。《国务院关于推动内蒙古高质量发展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的意见》,提出支持内蒙古发展绿色金融。当前,自治区筹划设立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建管投资基金,就是要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进来。近日,农发行内蒙古分行持续加大绿色金融支持力度,为赤峰市一企业“浑善达克沙地综合治理+”项目投放首笔贷款6378万元。此前,该项目已经获批贷款3.37亿元。
滚起雪球来。这几年各地采取“板上发电、板下种植、板间养殖”模式,增加企业和群众收入;依托沙漠风光和现有生态建设成果,开展沙漠旅游。增收后,再将资金投入到防沙治沙,实现“投入—增收—再投入”滚雪球式发展。
图片来源:内蒙古日报 沙林中心技术人员正在监测板下植物生长情况。
02
俗话说,吃不穷,穿不穷,算计不到一世穷。钱来了,怎么花?集约节约很重要。
把成本降下去。把该减的减下去,把该压的压下来,每一分钱都用到刀刃子上,让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作用。鄂尔多斯等地推行农牧户包干治沙模式,用家庭承包代替生态治理项目招标,省去了招投标程序,降低了成本。
把管理严起来。加强监督管理,向管理要效益。近日,在鄂尔多斯调研防沙治沙工作时,孙绍骋书记就深入了解计划安排、资金来源、原料筹备、后续管护等情况;在通辽调研防沙治沙工作时,又特别强调,理顺体制机制对防沙治沙至关重要,要立规矩、明规矩。
把效率提上去。注重运用科技的力量,提高防沙治沙效率。“库布其”模式,创新了微创气流造林法、甘草平移种植、削峰填谷治沙等技术;“磴口”模式,逐步构建起“一地一网三区”五域系统施治,创新发展了“光伏+生态治理”,这些模式都值得学习推广。
图片来源:内蒙古日报
03
说一千道一万。解决好钱的问题,关键是要做好开源和节流。
毕竟,家底再厚,也要精打细算,但是该花的钱,一分也不能少、一分都不能省,把钱花在刀刃上,才能办好事、办大事、办成事。
这些都做好了,钱自然就“生”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