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见”一岁啦

党建园地

2024-04-01 10:16

来源:实践杂志社 作者:

A A A

  “识见” 微信公众号上线一年了。

  一年来,“识见”像一支轻骑兵,深入移动互联网主阵地,到人最多的地方去,用简明鲜活的语言表达,发出主流媒体声音。

  一年来,“识见”从无到有,推出了众多24小时本号阅读量过万的产品,并且产生了10万+产品。

  一年来,“识见”作品受到广泛关注,引发无数网友共鸣。中央媒体、省级主流媒体、商业平台对很多“识见”评论给予了转载转发。更让我们备受鼓舞的是,为了让更多人看见,“识见”评论不限制转发,我们也恰恰看到了遍地开花。

  每当想到这份来自读者的厚爱,常常让我们心潮澎湃。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抓住时机、把握节奏、讲究策略,从时度效着力,体现时度效要求。”这是新时代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基本原则和方法论,也当然是网络评论工作的方法论。

  作为一个专注于做评论的公众号,如何成功吸引用户?如何让“声音”传得更远、抵达更多人的心坎里?是我们每天都思考的事情。

  01

  沿着时间线,我们一起重温“识见”的爆款。

  2023年3月31日《这个“传家宝”任何时候都不能丢》,写在《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印发之际,阐述了为什么说调查研究是我党的“传家宝”、今天为什么要大兴调查研究、如何做好调查研究。

  这篇“识见”的开篇之作,在表现形式和语言风格上遵循传播规律,打破惯性和路径依赖,通过大量而丰富的论据,全面有意思的故事细节,增强了评论的思想深度,更好地扛起讲好内蒙古故事、书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的责任与担当。

  2023年4月20日《“内蒙古印象”:何以成为“现象”》,通过一次现象级的巡展,指出这是一场读懂内蒙古的视觉盛宴,跨出展览本身,更成为一场立起内蒙古形象的行动。正是这篇评论,让更多的人认识了“识见”。

 
 

 

  2023年5月7日《“自找苦吃”》,从故事入手,既讲述了青年习近平在梁家河“自找苦吃”的故事,也讲述了普通年轻人“自找苦吃”的故事。面对拼搏奋斗这样的时代话题,娓娓道来地讲述故事,引发了网友对青春的一大波“回忆杀”。

  2023年5月23日《为什么大家都在转<居然收到一匹马!>》,讲述了一个因缘分而出生的小马团结友爱的故事。团结的力量,最能感染人;真善美的行为,最能打动人。在这场接力和双向奔赴中又一次得到了诠释。

  2023年6月5日《大国治沙》,“识见”又一次“跳出内蒙古看内蒙古”,以宽阔的视野、恢弘的笔触写出了大国治沙的深层逻辑。这篇评论,发表于2023年6月5日。有人说“识见”把握住了时机,我们知道这是巧合,巧合与时机的背后,来自对五大任务时时刻刻牢记于心的洞察和对新闻传播规律的把握。

  2023年6月27日《当“三北精神”与“蒙古马精神”相遇》,继《大国治沙》后,“识见”再次推出治沙评论,不同的是:前者侧重治沙的方法论,后者侧重治沙的价值观。这篇评论不仅观点鲜明,题目更是给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2023年6月28日《“马克思进文庙”的启示》,从马克思与孔子的对话入手娓娓道来,提升了真理的“甜味”,让传播的“鲜味”飘到很远。理论就是要解疑释惑的。

  2023年8月20日《呼和浩特市,接住了》,以最贴近的视角,最小的情感颗粒,去诠释一个城市的全面进步。评论很好地回应了社会面的关切,分析了呼和浩特市持续出圈带给其他城市的启示。

  2023年10月16日《这份关爱让我们心潮澎湃》,是国务院印发《关于推动内蒙古高质量发展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的意见》后,短短几个小时,“识见”迅速推出的评论,这也是媒体中的第一篇相关评论,起到了非常好的舆论引领作用。

  2023年10月19日《优化营商环境,内蒙古党委书记提到“十个不”》,针对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孙绍骋提出的优化营商环境“十个不”,盘点了“十个不”的深意,既揭示问题又不在问题上纠结,既讲观点又谈依据,网友纷纷留言表示“针砭时弊,一针见血”。

  2023年10月24日《华为为什么选择了内蒙古?》,是“识见”上线以来产生的首个10万+。评论发布后,迅速引爆了舆论场。这篇评论给我们的启示是:评论要做大,关键要找到“流量密码”在哪里。
 
 

 

  2023年11月1日《“钢铁驼队”给内蒙古带来了什么?》,结合“打造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职责使命,以中欧班列为切入点,精巧呈现,以平实评论表达了清晰事实,给人以娓娓道来的亲近感。

  2023年12月16日《紧日子里的辩证法》;

  2024年3月8日《再谈紧日子里的辩证法》。

  这两篇评论,聚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蕴含的科学世界观、方法论,第一时间进行解读阐释,贯通历史与现实,用数字说话,用事实说话,通过逻辑性极强的文字,讲透紧日子与好日子之间的辩证关系。

  2024年1月4日《呼和浩特的“火”与哈尔滨的“热”》,直面热点,对火爆全网的两座城市进行冷静思考,解读了“火”的原因,以这两座城市的特性和共性为样本,分析了地方旅游经济如何流量变“留量”。

  2024年2月18日《“十四冬”开幕式的十个“为什么”》,在各级媒体都聚焦“十四冬”的关键时刻,用十问十答,盘点了开幕式的新亮点、新举措,观点明确,风格独特,令人印象深刻。

  2024年3月1日《内蒙古党委书记的这篇讲话文章为何刷屏?》,一经推出,再次引发全网刷屏。

  02

  起好标题、多用短句、善讲故事,有网友这样总结“识见”改进文风之道。

  语言的背后是感情、是思想、是知识、是素质。讲事实才能说服人,讲形象才能打动人,讲情感才能感染人,讲道理才能影响人。

  有网友说,阅读“识见”评论,就像是在跟朋友聊天,娓娓道来,富有激情。

  365个日日夜夜,字斟句酌,“识见”一直在努力转变文风,在“短实新”上不懈探索,用尽可能少的篇幅、直白鲜活的话语,把问题说透,提升吸引力、感染力。

  03

  回望上线的一年,“识见”虽初出茅庐,但步履始终铿锵。

  我们在行进,也在遥望。

  我们在书写,也在创造。

  到人最多的地方去发声。一年来,“识见”紧跟热点、直面焦点、解剖难点,关键时刻不失语、重大问题不缺位;“识见”用最短的时间发出理性声音;“识见”秉承“短、实、新”文风,努力做到言之有物、简明鲜活。

  走过365天,从零开始、组团作战,日夜冥思、通宵达旦,只因大家的陪伴。

  当然,在很多方面,我们做得还远远不够,唯有持续改进、做得更好,才能不负大家的每一次点击。

  目光既是星辰大海,前行必将乘风破浪。让我们期待,“识见”,一定会被更多地看见。
责任编辑:崔致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