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件事,内蒙古为何以“全团建议”提出

党建园地

2024-03-11 14:49

来源:实践杂志社 作者:

A A A

  01
 
  全国两会是中国人民政治生活中的大事。

  每到这个时刻,来自全国各地的代表委员聚集一堂,认真履职、共商国是,凝聚共识、激发力量。

  3月3日,出席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的内蒙古代表团在驻地召开全体会议,决定将关于推动内蒙古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观察员的建议作为“全团建议”提出。

  在两会语境中,“全团建议”可谓是“重磅”,都是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凝聚民声民意民智的重大命题。

  那么,此次内蒙古代表团提出的“全团建议”,传递出了什么信号?

  02

  为什么提出这个建议?是内蒙古对自身地位和责任的一种清晰表达。

  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国家战略。

  建设“两个屏障”“两个基地”“一个桥头堡”,是习近平总书记从国家发展全局出发赋予内蒙古的战略定位,是内蒙古在中国式现代化大局中的要责和重任。

  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观察员,就是推动内蒙古融入京津冀实现联动发展,加强与京津冀地区的深度合作,为深化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贡献内蒙古力量。

  把“两个屏障”构筑得更加牢不可破、坚不可摧。

  内蒙古作为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是“三北”工程攻坚战和防沙治沙三大标志性战役的主战场。

  通过与京津冀协同推进“三北”防护林、京津风沙源治理等国家重大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能够改善提升京津冀空气质量、推进降碳减排,共同构建全域生态安全格局。

  内蒙古地处祖国北疆,边境线长达4200多公里,是名副其实的祖国“北大门”、首都“护城河”,在国家安全稳定大局中地位重要、责任重大。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通过与京津冀深化合作,促进交往交流交融,能够提升京津冀蒙群众生活水平,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国家政治安全、首都大局稳定、北疆和谐安宁。

  把“两个基地”建设得更加势强劲足、量大质优。

  内蒙古是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近2/3的天然气输往京津冀,每年向华北地区输电2040亿千瓦时。

  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观察员,能够更好地对接京津冀对能源特别是绿电绿氢的巨大需求,切实发挥能源保供“压舱石”作用。

  内蒙古是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是名副其实的“粮仓”“肉库”“奶罐”“薯都”,粮食产量“二十连丰”,畜牧业生产“十九连稳”。

  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观察员,能够更好地对接京津冀对优质农畜产品的需求,提升人民生活品质。

  深度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把国家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打造得更加巍然蓬勃。

  内蒙古与京津冀在发展基础、产业结构、资源禀赋、要素条件等方面均有不同。

  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观察员,能够更好地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打破地区分割,促进资源共享、要素贯通、产业互补,实现互利共赢,提升区域协同发展水平。

  内蒙古是我国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是京津冀向北开放的重要通道,拥有对外开放口岸20个,其中,14个陆路口岸承担了90%以上的中蒙陆路运输和65%以上的中俄陆路运输任务。

  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观察员,能够更好地推动空港、陆港、海港、口岸资源合作共享,推进“一带一路”和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延伸和丰富中欧班列,提升该区域整体对外开放水平。

  03

  为什么能提出这个建议?蕴含着内蒙古对京津冀协同发展优势的准确定位。

  党中央、国务院的关心支持。

  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格外关心,到党中央工作后,4次到内蒙古考察,6次参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内蒙古代表团审议,10次就内蒙古工作发表重要讲话,多次就内蒙古有关工作作出重要指示。

  特别是在2023年6月考察内蒙古时强调,要加强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和东三省的联通,更好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

  在总书记的关心关怀下,去年10月,国务院专门出台《关于推动内蒙古高质量发展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的意见》,明确提出,积极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深化京蒙协作,探索推动内蒙古与北京开展对口合作;

  支持与天津、河北、辽宁等省市开展港口资源共享和内陆港合作;
 
  加强与张家口、承德、大同、忻州、榆林、石嘴山等毗邻地区生态环境联防联治、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合作共享;

  支持京津冀蒙高校组建联盟,推进教育部直属高校结对帮扶内蒙古地方高校。

  优势突出的区位交通。

  内蒙古与京津冀毗邻,交通网络横贯东西、纵连南北,6条高速公路、5条一级公路接入京津冀;

  4市与北京实现高铁联通,呼和浩特到北京仅需1小时59分,乌兰察布到张家口仅需1小时;

  从内蒙古每日飞往北京、天津、河北的航班,分别达到26班、12班和13班;

  天津港集团赤峰无水港建成,打通了蒙津两地海铁联运新通道。

  广泛深入的合作基础。

  内蒙古与京津冀地缘相接、人缘相亲,无论是购物消费、看病就医、文化教育等群众生活领域,还是商贸往来、市场共建、产业发展等经济建设领域早已融为一体。

  282家北京企业走进内蒙古,京蒙两地共建农畜产品精深加工基地606个,主要农畜产品在京津冀年销售额超200亿元,共建产业园区72个、清洁能源基地71个;

  2018年以来,北京市派出挂职干部来内蒙古工作,内蒙古选派干部赴京挂职锻炼,京蒙两地互派专业技术人才1.6万余人次;

  2023年初,国家批复在通辽市、赤峰市设立“蒙东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目前已经有来自京津冀的一大批产业转移项目在内蒙古落地;

  2023年,京蒙两地互送游客超过1500万人次,参保人员赴京津冀跨省就医276万人次;

  2023年,内蒙古从京津冀地区招商引资到位资金约2167亿元,占全区总体到位资金的近一半。

  04

  前景无限好,奋进正当时。

  这个建议,凝聚了内蒙古全国人大代表的智慧和力量,寄托着北疆儿女的希望和期许。

  这个建议,是内蒙古深度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客观需要,更是内蒙古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的现实选择。

  这个建议,是内蒙古勇闯新路、挺进中游的雄心壮志,更是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内蒙古新篇章的使命担当。

  建议只是个开端,在对这个建议充满期待的同时,最重要的是做好当下的事情。

  毕竟,奋斗出最好的今天,才能有更好的明天。
责任编辑:崔致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