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7日,第十四届全国冬季运动会闭幕。
回眸盛会,我们倍感荣耀、不负重托、圆满答卷。
展望未来,如何让“十四冬”的宝贵财富,留下来、传下去、用得好,是交在我们手中的新课题。
01
冰刀划过冰面会留痕,“十四冬”也一样。
说到“十四冬”留下的宝贵财富,就不得不提理念、文化、人才这些无形财富。
一说理念。
这个雪季,赤峰美林谷滑雪场最高峰日客流量超过3000人次,达到历史极值;春节期间,天天爆满,初三、初四连续2天雪具租空。
雪合战、雪地足球、拉爬犁 ……在呼伦贝尔市,有170多所学校开设冰雪体育课,超过10万名学生参与冰雪运动。
“十四冬”带动下,全区举办“冬运惠民”大众冰雪赛事活动300余场次,辐射带动冰雪爱好者500万人次。
这些亮眼数据的背后,是“冰天雪地”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践行,是全民走出家门、享受冰雪的生活方式的转变。
图片来源:内蒙古日报
二说人才。
内蒙古冰上运动训练中心建成、投入使用后,我们培养锻炼了一批赛事裁判和场地器材维护保养专业技术人才;
“十四冬”公开招募的2000多名志愿者,涉及交通保障、礼仪颁奖、场地器材、裁判辅助等方方面面;
摘金选手中,涌现出20岁的扎兰屯籍运动员杨昊、21岁的单板滑雪运动员班学福等数位潜力新人。
这些人才,是我们今后承办高水平冰雪赛事的硬支撑,要继续培养,往职业化、高水平“深耕”。
图片来源:内蒙古日报
三说文化。
通过“十四冬”,一件件浸润着北疆文化的“内蒙古礼物”被人们带到了祖国的四面八方。
歌曲《站在草原望北京》、马舞《一往无前》、歌舞《礼赞欢歌》……开幕式上,贯穿全程的内蒙古元素,让人一眼就能望见祖国北疆。
要借势“十四冬”,用好冰雪资源,用好北疆文化,促进文旅融合,全力推动冰雪经济全产业链发展。
图片来源:新华社
02
用好“十四冬”的宝贵财富,也要利用好、运营好场馆场地。
犹记开幕式当晚,当800多名演员在光影流转中呈现出一场绝美艺术盛宴时,很多人不知道,开幕式所在的大道速滑馆,演出前后都有比赛,演员们的舞台也是滑道。
大道速滑馆,是内蒙古冰上运动训练中心的场馆之一。
内蒙古冰上运动训练中心,外形似“卷云”,是“十四冬”主竞赛场馆,也是筹办期间唯一新建的竞赛场馆。
图片来源:内蒙古日报
自2019年投入使用以来,“卷云”先后承办了花样滑冰、短道速滑等20多项高水平赛事。
常年保障国家队和各省市专业队开展训练,年均接待专业运动员1200余人。
组织冰舞演出、花滑展演及冬夏令营活动60多场。
“十四冬”的开幕式,也是“卷云”对场馆赛后利用的一次探索——不仅能办赛事,还能举办精彩绝伦的冰上演出。
像“卷云”这样的场地再利用,在内蒙古还有很多。
1月13日至14日,“十四冬”群众比赛在呼和浩特市东河冰场举行。赛后,在保持比赛场地的原貌下,东河冰场向公众免费开放,日均接待量超1.5万人次。
图片来源:新华社
2009年建成的扎兰屯金龙山滑雪场,这些年不断提档升级,现已成为15个省区市滑雪专业队长期训练基地。
场馆承载赛事落地,也是体现筹备能力的窗口。
简约办赛,更要让场馆不只为赛、不止于赛。
唯有如此,才能带动体育经济、文化旅游迅速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03
一场冰雪之约,迎来万众瞩目。
“十四冬”不仅带火了冰雪运动,带热了冰雪旅游,再次带响了“亮丽内蒙古”这张名片。
赛事“流量”变成游客“留量”,展示壮美和美善美、可信可亲可爱的内蒙古形象,今年春节假期,内蒙古接待游客314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21亿元,分别是去年同期的5.76倍和7.63倍。
图片来源:新华社
做好冰雪大文章,从内蒙古接过“十四冬”会旗那一刻,注定走向更宽阔的未来。
让“十四冬”的宝贵财富留下来、热下去,要牢记嘱托,珍惜机遇;
让“十四冬”的宝贵财富留下来、热下去,要厚植冰雪优势,释放冰雪活力;
让“十四冬”的宝贵财富留下来、热下去,要发扬蒙古马精神,凝聚奋斗力量。
让我们用好这笔财富,打开更多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