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是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内蒙古的五大任务之一,关系着国家粮食安全和中国式农牧业现代化的成色,更是内蒙古加快推进由农畜产品产量大区向农牧业产业强区转变的战略性举措。
发挥优势,擘画农牧业产业强区的广阔前景
我们有习近平总书记的把航定向。习近平总书记先后4次到内蒙古考察,连续5年参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次次必讲“三农”,对推动农牧业高质量发展、抓好粮食生产、加快现代畜牧业建设、促进农牧民增收等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为我们建设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我们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禀赋。内蒙古位于北纬37°到53°之间,是种养的“黄金六带”。内蒙古有1.7亿亩耕地,居全国第2,人均耕地全国第1;有8亿亩草原,占全国1/5;黄河内蒙古段全长830公里,占总长1/6;有湿地5700多万亩,占全国16%。这些资源优势,非常适合种粮、养畜、产奶。
和林格尔县“蒙牛九期”现场。(供图:韩新梅)
我们有实力雄厚的产业发展基础。在产业建设上,形成了奶业、玉米2个千亿级和肉羊、肉牛、马铃薯、葵花籽等10个百亿级产业,创建了草原肉羊、科尔沁肉牛等7个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36个现代农牧业产业园和54个产业强镇。在企业培育上,认定了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59家、自治区级711家,扶持19家企业成功上市。在全产业链发展上,确定了玉米、奶业、肉牛、肉羊、羊绒、马铃薯、饲草七大重点产业链,占据自治区16条重点产业链的半壁江山。
我们有享誉全国的供给保障优势。内蒙古是国家重要的粮仓、肉库、奶罐、绒都。之所以说是粮仓,因为我区粮食产量连续4年突破700亿斤、排全国第6位,每年有近500亿斤粮食供应全国。之所以说是肉库,因为我区羊肉、牛肉产量均居全国第1,每年155万吨牛羊肉香飘区内外。之所以说是奶罐,因为我区奶牛存栏、牛奶产量连续多年保持全国首位,全国人民每喝6杯牛奶就有1杯来自内蒙古。之所以说是绒都,因为全国一半的羊绒、羊绒衫、羊绒围巾来自内蒙古,每年外销羊绒6000多吨。
鄂尔多斯羊绒产业链亮相。(来源:内蒙古新闻网)
我们有多重叠加的政策利好优势。内蒙古同时享受西部大开发、东北全面振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多个区域重大战略叠加支持。国务院出台的《关于推动内蒙古高质量发展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的意见》,对建设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作了专章部署,在农牧业基础、科技创新、产业链发展、农村牧区改革等方面提出了系统的支持政策。这些政策为我们建设好、建设强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提供了重要的资金和项目支撑。
突出重点,推动农牧业产业产品的量质提升
为做深做实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这篇大文章,自治区党委政府作出专门部署,研究制定了《关于建设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的实施方案》。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从扩大数量、提高质量、增加产量三个方面发力,重点抓好六个“强”。
第一是“强基础”。总书记一再强调,要“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内蒙古的使命和责任就是要往这个“饭碗”里多装粮、多装肉、多装奶。一要抓好“一块田、两块地”。2032年左右在全国率先建成8000多万亩高标准农田,重点做好黑土地保护和盐碱地开发的文章,扩大优质资源数量。二要加快发展现代设施农牧业。国家出台了支持设施农牧业发展的意见、规划和专项方案,内蒙古也在研究起草促进设施农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总体上,设施种植业要扩面增量,设施畜牧业要扩规提质,设施渔业要拓展立体空间。三要加快冷链物流设施建设。重点要以果蔬等鲜活农产品生产大县为重点,分区分片、合理集中建设产地仓储保鲜设施,加快完善产地冷链物流设施节点布局、服务网络和支撑体系,实现减损增效、顺畅销售。
内蒙古已建成近5000万亩高标准农田。(来源:新华社)
第二是“强供给”。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始终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头等大事。一要抓好稳粮增产行动。在耕地面积有限的情况下,提高粮食产量不能指望扩大种植面积,重点要靠提高单产。二要抓好奶业高质量发展。重点是抓好《推进奶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33条的落地见效。三要扎实推进肉类生产。既要落实总书记“草原已经过牧”的重要指示,又要实现“减畜不减肉,牧民不减收”,关键是要发展好舍饲畜牧业。
第三是“强产业”。没有产业,农村牧区资源难聚、农牧民难富。如果农牧业只停留在第一产业,会一直处于整个产业链和价值链的底端。一方面,要做好龙头企业的文章,大力引进外来企业,定向引进头部企业、链主企业落户内蒙古,把农牧产业的上中下游都带动起来。另一方面,必须大力发展精深加工,既要抓“大宗”,推进粮肉乳、预制菜的精深加工;也要抓“副产品”,对稻壳米糠、果蔬皮渣、皮毛骨血“吃干榨净”,打造羊皮食品化、羊杂等爆品,让内蒙古的农畜产品家喻户晓、享誉全国。
第四是“强创新”。在耕地、草原和水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实现农牧业稳产增产,根本要靠科技装备。一要深入推进种业振兴行动。在“育”和“繁”上,建立联合攻关和科企合作机制,不断创新基地建设和管理机制。在“推”上,继续用好“看禾选种”“科技小院”等载体平台,推动优良品种进场入户。二要强化科技创新支撑。抓农牧业说到底,一靠政策、二靠投入、三就是靠科技。从长远看,农牧业要实现弯道超车,关键还是要靠科技。三要强化农机装备保障。重点要补齐农机智能化水平不高、畜牧业机械化率偏低等短板。
第五是“强改革”。总书记在2022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深刻指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迫切需要改革增动力、添活力。对内蒙古来讲,就是要继续稳慎推进宅基地改革和二轮土地延包试点,深化宅基地“三权”分置探索。同时,学习运用好“千万工程”经验,坚持“少投入、微改造、精提升”,创建一批示范典型。此外,推动农牧民增收致富是自治区党委政府关心关注的重点,需要持续抓紧抓好。
第六是“强绿色”。总书记强调指出,内蒙古多数农牧区水是清洁的,土是干净的,这就是生产力,也是竞争力。我们要保护好这个优势,一要大力发展节水高效农业。总书记在2023年考察内蒙古时强调,河套地区条件得天独厚,虽然不缺水,但也要节约水资源,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和节水产业,不能搞大水漫灌。二要解决好地膜回收利用问题。2023年自治区人大专门出台条例,用法律的刚性约束,来解决好地膜无法回收、不愿回收问题。三要提升农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保供是“三农三牧”工作的永恒主题,而确保质量安全是保供的第一基础。在农牧业产业发展上,安全和发展是 1 和 0 的关系,没有安全这个“1”,产业发展再多的成绩可能都会等于“0”。
务农重本,国之大纲。我们将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加快推进全区农牧业现代化,全力以赴把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得量大质优,以农牧业的快发展、大发展、高质量发展,助力自治区实现闯新路、进中游目标。
(作者系内蒙古自治区农牧厅党组成员、副厅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