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是内蒙古必须牢记的“国之大者”。生态环境厅作为全区建设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工作的牵头部门,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着力统筹生态建设与污染防治,坚定不移推进保生态、治污染、抓节约、促转型,积极为美丽中国建设贡献内蒙古力量、展现内蒙古担当。
乌梁素海。(来源:内蒙古日报)
统筹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把全方位全要素的治理格局立起来
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突出精准、科学、依法治污,以更高标准、更大力度、更严要求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把保护草原、森林作为生态系统保护的首要任务。实施大兴安岭森林带、北方防沙带、黄河重点生态区草原保护修复工程,严厉打击破坏草原违法行为,提升草原生态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在大兴安岭、燕山北部、阴山及贺兰山等地实施森林生态保育工程,加强天然林资源保护修复,推进退化林分修复改造,提升新造林质量。推进大兴安岭、大青山、贺兰山等国家公园建设,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升生态系统稳定性。
大雪初霁的内蒙古兴安盟阿尔山市,数万只野生黄羊跨越中蒙边境,从蒙古国迁徙而来。(来源:内蒙古日报)
全力打好防沙治沙三大标志性战役。集中力量打好科尔沁和浑善达克沙地歼灭战、黄河“几字弯”攻坚战、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坚持以水定绿、量水而行,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封则封、宜荒则荒。因地制宜采取封禁、封育、禁牧、休牧等措施,封、飞、造并举,乔、灌、草结合恢复植被,加强锁边林建设,阻止沙漠移动外扩。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以消除重污染天气、臭氧污染防治、柴油货车污染治理为重点,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一湖两海”综合治理、不达标水体整治和饮用水水源保护为重点,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以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防治、农村牧区环境综合整治和危险废物监管为重点,深入打好净土保卫战。解决好群众关心关注的生态环境突出问题,增强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推进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把生态经济体系立起来
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大力推进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打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提升绿水青山“颜值”,做大金山银山“价值”。
着力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全面落实国土空间规划、用途管制,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坚决遏制“两高一低”项目盲目上马。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探索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新路径。
加快打造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充分利用好新能源发展的窗口期,全力推动新能源规模、质量、效益“三个倍增”。建设以新能源为主体、多种能源互补的新型电力系统,加快蒙西沙戈荒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建设,一体化推进“风光氢储车”,鼓励新能源就地消纳。
进一步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牢固树立“内蒙古资源一点也不多余、一点也不能浪费”的理念,围绕“能水粮地矿材”六大资源领域,优化生产要素配置,提升资源产出效益,持续推动资源高效利用。开展农村土地资源综合整治,加大占补平衡和“增减挂钩”项目建设力度,盘活农村闲置宅基地、“空心村”土地。尽快破解大宗固废综合利用技术瓶颈,将煤矸石、粉煤灰等“变废为宝”,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大美呼伦湖。(来源:内蒙古日报)
做好生态系统碳汇文章。开展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摸清生态系统碳汇家底,抓好呼和浩特、包头、呼伦贝尔、兴安盟4个盟市林草碳汇交易试点,大胆先行先试、探索实践,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中争取更多主动权和话语权。
打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发挥大草原、大森林、大沙漠生态优势,加快建设特色林果、木本粮油等优势特色产业示范基地,打造优质生态旅游品牌,培育壮大现代林草沙产业体系,实现“大资源、大产业”。
推进治理体系现代化,把保护生态环境的制度机制立起来
构建领导责任、法治建设、全方位监督、科技创新、资金投入、全民行动“六大体系”,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完善领导责任体系。充分发挥自治区建设生态安全屏障工作协调机制作用,强化统筹协调、督导考核,压实各级党委政府“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落实各有关部门“三管三必须”要求,构建责任清晰、分工明确、部门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健全地方性法规体系。推动自治区草原、湿地、耕地保护,环境保护,节约用水等相关领域的法规制定和修订。推进生态环境领域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构建权责清晰、运行高效的执法体系。
构建全方位监督体系。建立以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为主、各类监督融合的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监督体系,形成“全要素、全覆盖、全链条”的督察工作新机制,促进各类监督贯通协调、形成合力。
强化科技创新体系。加强生态环境学科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创建科技创新平台,加强成果转化运用。推进数字化智能化建设,构建生态安全屏障建设“一张图”和“天地空”一体化生态监测网络。
阿尔山鹿角湾温泉度假营地。(来源:内蒙古日报)
打造多元化投入体系。积极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和社会资本投入,创新以工代赈、先建后补等投入机制,畅通农牧民直接参与生态保护修复的渠道。
建立全民行动体系。培育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全面总结、宣传先进经验和先进典型,把生态文化打造成“北疆文化”的重要品牌,为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凝心聚力。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我们要始终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大力弘扬蒙古马精神和“三北”精神,奋力谱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内蒙古新篇章,把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构筑得牢不可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