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相怀: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

党建园地

2024-01-25 10:20

来源:《实践》2024年第1期 作者:

A A A

  实现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矢志奋斗的梦想,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也是一部不断探索现代化道路的历史。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我们党关于实现什么样的现代化、怎样实现现代化的长期思考的基础之上,鲜明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并初步构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习近平关于中国式现代化论述摘编》的出版,集中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深刻论述,呈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的基本轮廓,为我们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式现代化重要论述提供了权威参考。

  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的提出,标志着我们党对实现现代化的思考与探索达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度

  现代化起源于西方,是一个世界性的历史过程。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发端于列强入侵带来的民族危机,有着特殊的历史性、民族性。从追求器物变革到追求制度变革,再到追求思想文化变革,近代中国社会各阶层先进分子在对标西方中不断地探索着实现现代化的道路。但由于缺乏科学理论指导,缺少现代的政党组织形式,各种探索都以失败告终。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探索中国现代化道路的重任,历史地落在了中国共产党身上。”

  真正把中国的现代化带上人间正道的,是中国共产党。事实证明,没有民族独立作为前提,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趋是不可能实现现代化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我们党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为现代化建设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我们党提出“四个现代化”的发展目标,在旧中国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同志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实事求是地提出了建设“小康社会”这一“中国式的现代化”概念,并鲜明提出了我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们党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小康社会为奋斗目标,不断结合新的发展阶段作出新的战略安排,持续推进我国的现代化进程。也正是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国实现了从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状况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突破,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
  

北京天安门。(摄影:丁垚天)
  
  经过几代人接力奋斗,中国的现代化道路从自发到自觉、从模仿到超越,在理论和实践中愈加成熟。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

  新时代我们党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赋予中国式现代化更加丰富深刻的理论内涵。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我们进一步深化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和本质的认识,概括形成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初步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使中国式现代化更加清晰、更加科学、更加可感可行。”由此,我们初步构建的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提出的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我们党经历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得出的历史结论,更是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的理论凝练,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是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破茧而出的沃土。

  “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的提出,标志着我们党对现代化问题的思考与探索达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度。

  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一个理论体系,以其系统性、整体性而指导新时代中国更加鲜明自觉地追求现代化的实现。
 
  从实践需要到理论构建,我们党在推进现代化上也经历了一个过程。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了中国实现现代化必须走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的“第二次结合”,从而提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等宏伟目标,取得现代化建设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出现了不小的挫折。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基于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推动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巨大成就。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性质上的坚持以及为推进现代化所进行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从中国具体实际出发对社会主义事业的丰富发展,都为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的提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作出了必要的准备。
 

  2024年1月14日,“BYD EXPLORER NO.1”(比亚迪“开拓者1号”)滚装船抵达深圳港小漠国际物流港。(来源:新华社)
  
  统观《习近平关于中国式现代化论述摘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作为一个“理论体系”的“中国式现代化”,其主要贡献和创新在于:指明了“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长期实践探索的成果”,强调了“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现代化”,强调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是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最高顶层设计”,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有目标、有规划、有战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统筹兼顾、系统谋划、整体推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进行伟大斗争”,深刻指明了“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一系列重要论述和判断,为我们坚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根本遵循和科学指南。

  比如,在“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中,我们党明确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性质问题。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是对中国式现代化定性的话,是管总、管根本的。为什么要强调党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的领导地位?这是因为,党的领导直接关系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方向、前途命运、最终成败。”为什么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对于中国式现代化具有如此重要的作用?这是因为:党的领导决定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性质,党的领导确保中国式现代化锚定奋斗目标行稳致远,党的领导激发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劲动力,党的领导凝聚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磅礴力量。可以说,对于中国式现代化而言,党的领导具有根本的重要性,“不可须臾离也”。

  基于以上解读,我们要深刻认识到: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一个理论体系,以其系统性、整体性而指导中国更加鲜明自觉地追求现代化的实现。

  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所进行的一切奋斗,就是为了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并不断发展,体现了我们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认识上不断深入、在战略上不断成熟、在实践上不断丰富。明确以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加速了我国现代化发展进程,为新时代新征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了实践基础、理论基础、制度基础。

  以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为指导,更加积极有为奋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之路

  尽管新时代十年,我们已经形成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但这毕竟是“初步”的。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的许多内容,既是对过去的深刻总结,更是对未来的重大要求。新时代新征程,我们面临许多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风险挑战,必须以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为指导,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之路上展现更加奋发的状态,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

  (一)更加全面系统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系统观念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系统谋划、统筹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根据新的实践需要,形成一系列新布局和方略。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的提出,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系统观念出发谋划和解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面临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全面协调推动各领域工作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谋划。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为中国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更为翔实、系统的科学指引。
  我们要全面把握、深入贯彻作为一个理论体系的中国式现代化,具体来说,就是要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战略布局的关系,认识到前者是后者的理论支撑,从而深刻理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战略布局的科学性和必然性。正是在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指引下,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我们对教育科技人才、法治、国家安全等版块进行单列,体现了对战略布局的新拓展;提出高质量发展是首要任务,国家安全是根基、社会稳定是前提等重大论断,是对战略布局的新要求;提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过程人民民主等内容,充实了战略布局的新内涵。
 

第二十九届北京国际图书馆博览会。
 
  (二)更加坚定走中国式现代化之路

  世界上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升华了人类对现代化的规律性认识,提供了独立自主探索现代化道路的成功样板,也是人类共有的现代化知识财富。中国式现代化切合中国实际,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也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当前,全球收入不平等问题突出,一些国家贫富分化,中产阶层塌陷,导致社会撕裂、政治极化、民粹主义泛滥,教训十分深刻,这反映了深刻的现代化原则、方向和道路问题。在借鉴先发国家推进现代化的经验教训,正确处理现代化过程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上,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是息息相通的。从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中,我们要更加深刻认识到,“大道不孤,德必有邻”,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符合中国的国情与实际,也反映了人类对现代化的深刻探索,其中所蕴含的改革、发展、稳定之道,所蕴含的开放、共享、治理之道,不仅合乎中国需要,也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深刻细腻的理论和方案指导。

  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进而深刻认识到,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而其之所以能够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就在于它有着独特的历史文化和具体国情,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国情,注定了中国必然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我们走出了这样一条道路,并且取得了成功”。从人类文明角度看,我们所开辟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破解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诸多难题,摒弃了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两极分化的现代化、物质主义膨胀的现代化、对外扩张掠夺的现代化老路,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我们党领导人民不仅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而且成功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这种人类文明的新形态,使得我们更加有信心、有底气坚定不移走好中国式现代化之路。
  

1月21日,市民在山东省青州市一处年货市场选购饰品。(来源:新华社)
  
  (三)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新时代伊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就作出了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要求,提醒全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必须勇于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新时代十多年来的伟大斗争实践,深刻印证了这个重大战略要求的科学性、预见性。事实也充分证明,正是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我们党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坚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成功进行了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推动脱贫攻坚、推进反腐败斗争,以及应对中美贸易摩擦等国内外重大斗争事件。也正是在这样的斗争实践中,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更加深刻认识到,我们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要做好进行斗争的准备,用好斗争这个基本手段。

  面向新时代新征程,我们更要深刻认识到,前进之路上,我们面临的风险考验只会越来越复杂,甚至会遇到难以想象的惊涛骇浪。对于各种风险挑战,我们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所要求的,头脑要特别清醒,立场要特别坚定,牢牢把握正确斗争方向,做到在各种重大斗争考验面前“不畏浮云遮望眼”“乱云飞渡仍从容”。

  人类文明是在交流互鉴中不断发展进步的。我们初步形成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并不意味着我们拒绝吸收其他国家推进现代化的成功经验和做法,恰恰相反,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给予我们的理论自信,使得我们能够以更加开放、包容的态度对待世界上一切进步性的现代化探索,从中积极吸收借鉴有益成分,从而更好丰富充实自己的现代化之路,为人类现代化事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作者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员)
责任编辑:张姝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