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的宝贝还得自己识宝

党建园地

2024-01-16 17:35

来源:实践杂志社 作者:

A A A

  01
  
  保护文物,就是保护历史。
  
  前几日,内蒙古第六批文物保护单位公布。
  
  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87处历史印迹遍布北疆。
  
  年代方面,上起新石器时代、夏商时期,下至明清时期、近现代,时间跨度长,呈现诸多亮点。
  
  内容方面,红色资源保护利用、西辽河流域文明研究、“中华文明探源”与“考古中国”……折射北疆文化魅力。
  
  2023年6月1日,考察中国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时,习近平总书记语重心长地说:“我最关心的就是中华文明历经沧桑留下的最宝贵的东西。我们文化不断流,再传承,留下的这些瑰宝一定要千方百计呵护好、珍惜好。”
  
  文物保护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02
  
  作为文物资源大省,内蒙古“家底”丰厚。
  
  一系列考古发现,实证中华文明起源。
  
  距今50万年的大窑遗址,是世界上最大的石器制造场,记录着远古先民的智慧之光;
  
  西辽河流域,“华夏第一村”“中华第一龙”,见证着中华文明曙光初现;
  
  黄河流域,白泥窑子文化、王墓山文化、海生不浪文化等考古学文化同台共舞,昭示着中华文明演进的快速拓展。
  
  一系列文化遗产,见证民族交融佳话。
  
  旧石器时代的“大窑人”、新石器时代的“红山人”,青铜时代的“夏家店人”、战国秦汉以来曾生活在北疆大地的各族人民,见证着中华文明的绵延不断、多元一体、兼收并蓄。
  
  战国、秦、汉、北魏、西夏、金……11个历史时期的长城遗迹横亘内蒙古境内,传唱着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旋律。
  
  一系列革命文物,诉说北疆儿女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
  
  从乌兰夫纪念馆,到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展馆,再到兴安盟“一馆三址”;
  
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展馆 图片来源:内蒙古日报

  从荣耀先烈士故居,到王老太太故居,再到巴彦浩特烈士陵园;
  
  ……
  
  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故事说不尽、讲不完。
  
  据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局局长曹建恩介绍,截至2022年底,内蒙古共有不可移动文物21099处,石窟寺36处,国有收藏单位登录馆藏文物112.5万件(套)。
  
  03
  
  摸清“家底”、守护“文物”,内蒙古与时间赛跑。
  
  去年年底,呼和浩特市白塔火车站旧址正式开放。
  
  这座由爱国工程师詹天佑倡导、设计、筹资修建的京绥铁路沿线三级车站,穿越百年光阴,再次融入生活,成为新时代中的一份子。
  
  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
  
  在内蒙古壁画保护中心,清理、加固颜料层、粘贴新支撑体、表面缺失填补……壁画修复师像医生问诊一般,望闻问切,仔细推敲,数千年前的辽代壁画在他们手下洗去尘埃、露出真颜。
  

图片来源:内蒙古日报
  
  “我们的工作不仅是修复了一幅壁画,更是还原了一个时代的风貌、一段不为人知的历史,是对北疆文化的弘扬和传承。”从事了23年壁画修复工作的修复师张靖研说。
  
  白塔火车站旧址、辽代壁画的“重生”,只是内蒙古推动文物事业“活起来”的一个缩影。
 

图片来源:青橙融媒

  自1964年以来,内蒙古人民政府已公布六批“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共计578处。
  
  15处长城点段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长城重要点段、黄河文化系统保护工程启动实施;
  

图片来源:央广网

  包头市达茂旗明安草原和锡林郭勒盟乌拉盖草原入选首批国家级“红色草原”名单;
  
  满洲里市红色国际秘密交通线教育基地等8个红色旅游景区入选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
  
  内蒙古文物保护工作成果丰硕、亮点纷呈。
  
  04
  
  展望未来,如何让根植于北疆大地的优秀文化遗产活起来、火起来?
  
  “自己的宝贝还得自己识宝,自己不要轻慢了。”
  
  不轻慢,是重保护,更重管理。
  
  2014年,中国大运河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图片来源:新华社

  但申遗成功的大运河,却面临着传承利用质量不高、资源环境形势严峻、生态空间挤占严重等问题。
  
  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
  
  扬州,为生态关停“每年能够交税2个多亿”的化工厂;杭州,出台我国首个保护运河世界文化遗产的地方性法规;河南,建立遗产档案和监测系统……
  
  第42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世界遗产委员会对我国大运河保护管理工作高度赞赏。
  
  不轻慢,是重保护,更重利用。
  
  让文物“活起来”,让博物馆“讲故事”。
  
  一个隐蔽的防空洞,曾发生过怎样激烈的战争?一条红色国际秘密交通线,铭刻着革命先驱怎样的家国情怀?
  
  ……
  
  利用战争阵地遗迹、革命文物进行现场教学;通过原创剧本《红色边境线》,模拟完成革命先辈探寻救国救民革命任务,沉浸式感悟红色岁月。
  
  去年11月27日,中共六大满洲里“红色边境线”红色基因沉浸式思政课程成功入选全国“大思政课”100个精品项目。
  
  文物遗产,隐藏着我们“从哪里来,向何处去”的密码,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力量。
  
  文物保护,不能只停留在“纸上”,更要落在“脚上”、落在“心上”。
  
  文物保护,不仅在博物馆、在实验室、在考古一线,更在日常点滴、在公众素养、在科普宣传。 
  
  05
  
  不忘本来,方能开创未来。
  
  细数这些年强势“出圈”的历史文化遗产:
  
  从元上都、辽上京、兴隆洼入选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到《格萨(斯)尔》中的故事,被改编成动画片、影视剧,广泛流传。
  
  从融媒体直播《根脉》、文博综艺《长城长》《馆长,请亮宝》受到热烈追捧,到《典籍里的中国》“圈粉”无数;
  
  从三星堆博物馆的持续上新、引发瞩目,到丝绸之路文物展、中非海上丝路历史文化展等一系列文物展走出国门,成为“外交使者”“国家名片”。
  
  让文物活起来、火起来,激活了文物资源的生命力。
  
  让文物活起来、火起来,增强了革命文化的感召力。
  
  让文物活起来、火起来,推动了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守好“传家宝”,人人都是“防火墙”;
  
  用好“传家宝”,绵绵用力、久久为功。
责任编辑:张姝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