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6日,一则消息引发广泛关注。
这一天,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和包头市签署了加快同城化发展协议,确定了2024年两地协作重点推进事项。
图片来源:青城融媒
未来,两市将先行先试深入开展区域合作,携手打造呼包鄂乌一体化发展先行区。
呼和浩特和包头,一个是自治区首府城市,一个是自治区工业长子。两个城市加快同城化发展、联袂唱一出“双城记”,意味着什么?它又将如何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01
“双子星”城市唱响“双城记”渐成趋势。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共建“一带一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新的区域发展战略。
在新的区域发展战略带动下,城市发展出现很多“双子星”,比较典型的有京沪、成渝、广深、宁杭等。
“成群结对”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一大特点。也就是说,现在城市发展都是一群一群的,每个群里有几个中心城市,而且这些中心城市还要结成“对子”共同发力,更好地发挥带动作用。
用这样的结构推进区域经济发展,相当于星火燎原,把城市的一个个“点”连成了一大片。
以粤港澳大湾区为例,大湾区里有香港、澳门、广州、深圳4大中心城市,是城市群中的领头羊。
除了这4大中心城市,粤港澳大湾区还有3个极点,每一个极点都是由两个城市组成的,唱的都是“双城记”,如广州和佛山、香港和深圳、澳门和珠海。
珠澳城市群 图片来源:珠海传媒集团
再以成渝为例,一个是四川省的省会,一个是直辖市,是我国西南的两个重要中心城市。这两个城市联袂唱一出“双城记”的话,舞台空间够大,对周边的带动和影响作用也很大。
2020年1月3日,中央财经委员会举行第六次会议,提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成渝双城经济圈”,这是一个新提法,备受社会关注。
会议强调,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突出中心城市带动作用,强化要素市场化配置,牢固树立一体化发展理念,做到统一谋划、一体部署、相互协作、共同实施,唱好“双城记”。
其中,“突出中心城市带动作用”“树立一体化发展理念”是关键词。
据新华社消息,2023年,重庆、四川联合实施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大项目248个,远超2021年的67个和2022年的160个。
所以,有一种说法,“优秀的城市总是成双成对”。
这其实不无道理。
02
在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中,呼包双城应勇担使命。
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关乎我国经济发展全局的重要战略举措,是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早在2003年,内蒙古就作出了呼包鄂三个优势地区率先发展的决策;
2008年,内蒙古《呼包鄂城市群规划》出台;
2016年,内蒙古将推进呼包鄂协同发展提高到战略布局;
2021年11月,内蒙古自治区政府正式印发《呼包鄂乌“十四五”一体化发展规划》,明确呼包鄂乌构建一体化发展空间格局;
近日,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出台《关于推动呼包鄂乌一体化发展若干举措的通知》,提出不断提升呼包鄂乌一体化发展水平,加快建设呼包鄂乌城市群,未来呼包鄂乌将从“一群城市”向“一个城市群”转变。
其中,呼和浩特是中央批复确定的中国北方沿边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同时也是国家级发展规划呼包鄂榆城市群的中心城市,而包头是内蒙古自治区重要的经济中心城市,也是最大的工业城市。
“省会城市+经济大市”,是呼包双轮驱动的“标配”。
今年,呼和浩特和包头的经济增速走在了第一方阵。
得益于“强首府”战略,今年前三季度,呼和浩特以9.7%的GDP增速,排在全国省会城市第一。
呼和浩特便利的交通枢纽 图片来源:呼和浩特日报社
包头同样表现不俗,上半年,在全国百强城市的GDP增速里,包头以9.8%的增速排在第三位。
包头奥体公园一隅 图片来源:包头日报
呼和浩特和包头,有能力也有责任成为呼包鄂乌一体化发展的“探路者”和“先行者”。
03
唱好“双城记”,强调的是相互协作、抱团发展。
多年来,呼和浩特和包头合力谱写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双城新互动模式。
呼和浩特作为自治区的首府,是全区政治、经济、文化、科教和金融中心,是联接黄河经济带、亚欧大陆桥、环渤海经济区域的重要桥梁。
今年年初,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印发《支持呼和浩特市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更是为首府发展注入了新的动能。
内蒙古自然博物馆 图片来源:呼和浩特日报社
而包头,作为国家老工业基地,是自治区重要的制造业和工业中心。当前,包头正加快建设“两个稀土基地”、打造“世界稀土之都”,不断做强“世界绿色硅都”,在推动城市发展由资源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产业转型有声有色,发展势头高猛。
内蒙古通威高纯晶硅项目 图片来源:青橙融媒
呼包两市有着互补的产业体系,产业协同发展优势明显。
在碳纤维等新材料领域,包头有全国质量最好的碳纤维原料,呼和浩特有航天六院等丰富的应用场景,合作潜力巨大;
在晶硅光伏等新能源领域,呼和浩特有中环产业园,正在打造“中国半导体硅材料之谷”,包头是全国首个晶硅光伏产业产值超千亿元的城市,被全球绿色能源理事会授予“世界绿色硅都”称号,可以实现强强联合;
在大数据领域,可以充分发挥呼和浩特的算力产业优势,在包头开发丰富的应用场景,推动两市数字化转型进程,等等。
“呼和浩特和包头两座城市‘同在阴山下、同处敕勒川、同临黄河湾’,地理位置相近、历史文脉相通、产业结构互补,同城化最具优势、最有条件,也最有前景。”呼和浩特市委副书记、市长贺海东认为,相邻城市之间推动同城化发展,是当前开放型经济大背景下的必然选择,也是双方人员、资源、要素畅通流动的必然选择。
“近年来,无论是政府间合作交流,还是居民间‘双向奔赴’,无缝连接已经成为常态,呼包已成为了亲密无间、无比亲近的‘一家人’”。包头市委副书记、市长张锐认为,率先推进呼包同城化高质量发展,是顺应时代潮流、把握发展机遇的必然选择,必将有力带动呼包鄂乌一体化发展,带动形成自治区新的增长极。
呼包这出“双城记”,该怎么唱?
在签署的加快同城化发展协议中,用16个字来概括:分工合理、优势互补、错位发展、各具特色。
呼包一体,大有可为;其势已成,其时已至。
04
呼包“双城记”,愿景是什么?
呼包两市签署的加快同城化发展协议,形成60条具体任务清单,包括了基础设施、科技创新、文旅、教育、医疗卫生、政务服务、应急管理等14个方面。
开通两地市区和毗邻旗县间城际公交、定制客运,实现两市公交、地铁、城际公交一卡通用;
整合呼包两市学校优质资源,实现共同体内师德建设、课堂教学、校本教研、课题研究等资源共享;
建立两市相邻地区120急救跨市就近救援机制,提升紧急救援救治工作质效;
深化呼包两市政务服务“跨市通办”合作;
共享区域内应急救援队伍信息和应急专家库;
……
图片来源:青橙融媒
到2027年,呼包两市同城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基本实现,优势产业区域内分工更加合理、协作效率大幅提升,一小时经济圈基本形成,生态环境共建共保取得明显成效。
包头昆河湿地公园 温霞 摄
呼和浩特大黑河沿岸 图片来源:呼和浩特日报社
新的可能性正在孕育,新的商业机会、新的文化交流、新的社会互动正在萌发。
双城的合力,必将激活无限的潜力,人们在这里相遇、交流、合作,共同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05
兄弟同心,其利断金。
呼和浩特和包头,一个是自治区首府城市,一个是自治区工业长子。两地携手,对于各自的发展、做大自治区经济总量、推动呼包鄂乌一体化发展,无疑都有着积极的作用和意义。
提出“先行先试”“打造呼包鄂乌一体化发展先行区”,就是要勇做“探路者”,“抓住一切有利时机,利用一切有利条件,看准了就抓紧干,能多干就多干一些”,引领带动全区高质量发展,推动形成优势区域加快发展。
城市发展的齿轮一刻也不会停歇。
我们乐意看到,首府能在与相邻城市的学习和合作中,逐步让工业强起来,二产、三产两条腿走路,行稳致远。
我们更乐意看到,这对兄弟城市,共担自治区发展使命,互学互鉴,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进步。
跳出“一亩三分地”,同下发展“一盘棋”。
独行快,众行更远。